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刘邵《人物志》述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马骏骐 参加讨论


    在《人物志》中,刘邵极为推崇德及中庸、才兼诸流的全材,在他看来,“其为人也,质素平淡,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纯粹之德也。”(26)然而,他并未因此偏执一端,否认贬斥那些“九征有违”的偏杂之材的长处。
    他意识到,“人材不同,能各有异”(27),偏材之人”,虽“皆有所短”,但“人材不同,能各有异”(28)偏材者也毕竟身怀专长,自然各有其用,只不过他们的专长与材能不尽相同罢了。同时,他还指出:“夫能出于材,材不同量,材能既殊,任政亦异”(29),故选材用材中,必须贯彻量能授官、任人应以材的原则。
    为了让鉴察者了解偏材者,刘邵将“偏至之材”归纳成十二类:“清节家,德行高妙,师氏三任,可以掌管教育;法家,建法立制,强国富人,司寇之任,可掌以刑法;术家,睿智善谋,可掌以庙谟,国体,德、法、术皆备,辅弼之才,三公之任;器能,三材而微,善理庶务,冢宰之任;臧否,能明辨是非,师氏之佐;伎俩,工于技巧,司空之任;智意,通权达变,司空之佐;文章,能属文著述,国史之任;儒学,能传圣人之业,安民之任也;口辩,才捷应对,行人之任;雄杰,胆力绝众,材略过人,将帅之任。”(30)
    在上述十二类偏材者中,他尤为推崇国体之人,他认为,国体之人“能言能行,故为众材之隽也”(31),可任宰相之职,辅佐人主。同时,他还从人的性格、心理上,逐一分析了强毅之人、柔顺之人、雄悍之人、惧慎之人、凌楷之人、辩博之人、弘善之人、狷介之人、休动之人、沉静之人、扑露之人、韬谲之人的特点、长处及不足。(32)
    综上所述,刘邵提出了“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的论点。《吕氏春秋·举难》篇中云:“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类者,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权而其长者,当举也。”这里刘邵提出的所谓“审”,就是审视人材特长所宜,审度人材能力大小,而用人不审其专长,就会造成材非所宜的人材浪费,“审”是合理使用人材的关键。
    在如何用人的问题上,为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刘邵主张,用人的时候,不仅要位人应以材,使材宜其位,而且还须注意授官以能,使能当职。在阐明人能力的大小与授官任职之间的关系时,他针对“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的论点反驳道:“岂有能大不能小乎……则当言大小异宜,不当言能大不能小也,若夫鸡之与牛,亦异体之小大也,故鼎亦宜有大小,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从而他得出了“故能治大郡,则亦能治小郡矣”的结论。他指出,上述论点的实质不在于以大材治小事能否胜任称职,而在于以大材屈任小任是否适宜。所以,他认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即是说,大材有大材的用处,小材亦有小材的用处,才智超群,能力过人之才可作小事,但不宜使之作小事,否则,大材而小用,则会铸成能不尽材、人材浪费的恶果。(33)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在人材之间,如何处理相互关系问题上,刘邵主张,“两贤未别,能让者为隽矣”,如此,“君子知屈之可以为伸,故含辱而不辞,知卑让之可以胜敌,故下之而不疑,及其终极,乃转祸而为福,屈仇而为友,使怨仇不延于后嗣,而美名宣于无穷”(34)。
    为了进一步探究人材的内涵,刘邵在《人物志》中专门辟有《英雄》篇,对“英雄”这个辞,一析为二,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说:“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雄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35)他认为,凡具备“英”或“雄”这种素质的人皆可以称为“材”。
    在他看来,凡具备“英”的素质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而具备“雄”素质之人,则“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为了说明问题,他比较了张良与韩信的异同,张良英智多,韩信雄胆胜,“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
    他认为,历史上凡能开创王业,成就大功的贤君圣主,一身都兼有“英”与“雄”两个方面的素质,乃能役英与雄,而且,能成大业的君主所具有的“英之分多于雄”。倘若“英”的素质少,“则智者去之”。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结果垓下之败,自刎乌江;刘邦则“英”的素质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所以他能够“吞秦破楚,宅有天下”(36)。
    刘邵撰《人物志》,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如何识材用人献策,封建儒教贯穿全书。他鉴识人材优劣的尺度是以“德”为最贵,推崇“中庸”这表明他尚未完全挣脱我国两汉察举以“德”选人的樊篱,而且,他把普遍劳动人民斥为“未流之质”,显然是不足取的。他所主张的“欲知人察才,必须谈论”,而且“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37)却开启了魏晋大夫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他推崇“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並主张“君子诚能睹争途之名险,独乘高于玄路,则光晖焕而日新,德声伦于古人矣”(38)。这种超然于时争之外的说教,无疑是刘邵躲避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的行为的遁辞而已。
    尽管如此,《人物志》说理明畅,论据充分,词句朴实,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散文从两汉过渡到魏晋的特殊风格,而且书中的不少论述,不仅在我国古代可以使“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冶性修身之檠栝”(39),就是在今天,也不失为我们知人识材、选材用人可借鉴的珍贵文化思想遗产。
    注释:
    ①《未来的行政首脑》,(美)哈林·克里夫著,中译本序,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年。
    ②③。(39)序《人物志》,阮逸。
    ④⑥《人物志·序》,刘邵撰。
    ⑤《资治通鉴》卷17。
    ⑦(11)(12)(13)(26)《人物志·九征》
    ⑧《人物志·流业》
    ⑨(27)(31)(33)《人物志·材能》
    ⑩(30)《人物志·流业》
    (14)(15)(23)(24)《人物志·效难》
    (16)(17)(18)(19)(20)(25)《人物志·七缪》
    (21)(22)(37)《人物志·接识》
    (28)(29)《人物志·八观》
    (32)《人物志·体别》
    (34)(38)《人物志·释争》
    (35)(36)《人物志·英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