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辽史·地理志》附有户丁州县的最晚建置年代。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代“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但按《地理志》的记录统计,终辽一代实有5京,12府(含5个京府)、160个州军城及210余县。其建置年代始于辽太祖阿保机建国,终于天祚帝天庆六年(1116年)升上京道泰州之金山县为静州,延续达200年。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 只有在州县建置之后才有可能进行州县境域内户、丁的检括统计,即州县建置在前,而州县所属户、丁的检括在后;在州县建置之前不可能出现该州县独立的户、丁检括,此乃必然之理。因此,拥有户、丁记录的州县建置年代成为判断户、丁检括年代的第一位条件。在《辽史·地理志》中拥有户数记录的州县建置年代有迟至辽兴宗重熙年间者。例如: 南京析津府景州,本蓟州遵化县,重熙中置。户三千。遵化县,本唐平州买马监,为县来属。 上京临潢府长春州,本鸭子河春猎之地。兴宗重熙八年置。隶延庆宫,兵事隶东北统军司。统县一:长春县。本混同江地。燕、蓟犯罪者流配于此。户二千。 西京大同府大同县。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边,析云中置县。户一万。 据此,《辽史·地理志》所载州县的户数系重熙十七年(1048年)之后的重熙末年及辽道宗和天祚帝时期的统计数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按《地理志》,天庆六年升泰州金山县为静州,而静州无户数附载的事实却恰恰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辽史·地理志》州县户数是天庆六年前的检括数而非六年后的检括数。 在限定了《辽史》州县户数系年是辽代后期重熙十七年至天庆六年这段时间之后,使根据辽代后期检括户、丁的历次诏令进一步推定辽代州县户、丁检括的具体年代有了可能性。 (二)辽代后期检括户、丁的诏令。《辽史·本纪》记录的检括户、丁的诏令均集中在圣宗统和纪年之后的辽代中后期。历次诏令的年代和检括对象如下: 统和九年(991年)秋七月癸卯,通括户口;统和十五年(997年)三月壬午,通括宫分人户;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十一月丙申,通括南院部民;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兴宗即位,是年,通括户口;重熙八年(1039年)夏六月乙丑,诏括户口(注:《辽史》卷59《食货志》与卷87《萧孝穆传》均提及是年的户口通括。);重熙十五年(1046年)秋七月丙申,籍诸路军;重熙二十年(1051年)十月己卯朔,括诸道军籍;清宁二年(1056年)六月戊午,命有司籍军补边戍;大康九年(1083年)六月庚午,诏诸路检括脱户(注:《辽史》卷59《食货志》与卷105《马人望传》均谓“检括户口”,当在是年。);大安九年(1093年)十月壬子,遣使籍诸路兵;天庆三年(1113年)三月,籍诸道户;天庆六年(1116年)六月乙丑,籍诸路兵。 概括上述诏令,辽代户丁与户丁检括具有5 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注意。(1)辽代200余年确实未建立起定期检括户丁的制度,每次检括户丁均是临时诏令。(2)辽代全国户丁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与统计系统, 其中包括州县、宫分、部民及军籍乡丁等。(3 )辽代进行过全面户口统计,但其中的人口统计资料未能保留下来。(4 )辽代尤其重视户丁检括,而且保留下来一部分宝贵的户丁统计资料,其中括诸道军籍或籍诸路兵就是检括“五京乡丁”,亦即《辽史·兵卫志》所载乡丁。(5 )检括户丁均与经济需求及军事形势紧密关联。如太平十一年兴宗即位,通括户口,是针对当时“力办者广务耕耘,罕闻输纳;家食(贫)者全亏种植,多至流亡”的社会现实推行的,以求达到“宜通检括,普遂均平”(注:《辽史》卷59《食货志》。)的目的;重熙八年籍天下户口,是为了均平徭役,结果收到了“政赋稍平,众悦”(注:《辽史》卷87《萧孝穆传》。)的社会效果;大康九年检括脱户(按《辽史·食货志》与《辽史·马人望传》均为“检括户口”)之后,因赋役均平,兼置仓积粟,才出现了“辽之农谷至是为盛”(注:《辽史》卷59《食货志》。)的景象;大安九年籍诸路兵则恰与当时阻卜部磨古斯叛,西北路招讨司所属二室韦、拽刺、北王府、特满群牧、宫分等军多陷没,乌古扎亦叛,与达里底等并寇倒塌岭(注:《辽史》卷25《道宗纪》。)直接相关;天庆三年与六年连续籍“诸道户”和“诸路兵”,更与辽末的财政经济恶化和军事斗争形势相关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