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发展(2)
二学术思想上应该百家争鸣,治学方法上应该多方面探索 问:现在我们看到在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上,实际上是存在着不同的主张的,在研究的方法和领域上也有很多新的倾向,比如80年代以来出现了“文化史热”、“社会史热”,此外还有比较史学、计量史学、心理史学等等方面的探索。对这样一种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林:在史学研究的学术思想上,应该开展百家争鸣。有人主张按照西方的理论、方法发展史学,有人认为只有回到乾嘉史学才是正宗,我看都无妨让其保留各自的意见。我是赞成在我们国家,历史研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但我对在学术研究上作出成绩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很尊敬。对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见解,可以相互切磋和开展批评,但不要去划分谁是左谁是右,那没有什么好处。“左”、右是个政治概念,不要轻易来判断学术问题。建国以后,最大的教训之一是把很多学术方面的问题提到政治层面上来,这种做法对历史学破坏最大。50年代初期情况还是不错的,有什么不同意见,都可以展开讨论。马克思主义学者之间、马克思主义学者与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之间都可以展开讨论。反右派以后就不行了,经过群众性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批判运动、批判修正主义、批判右倾思想,学术讨论不仅变成了学术批判,而且变成了政治批判。到了“文化大革命”,就剩下了“无产阶级革命派”对“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和“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大毒草”的大批判了。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批判极左,我们现在有了一个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这对于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是很有利的。但什么事情都怕片面性。现在不会有人对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见解乱扣帽子、上纲上线了。可是严肃的、深刻的学术评论和正常的学术批评似乎也被许多人视为畏途了。一个健康的学术环境不应该拒绝学术批评,而应该是欢迎学术批评。 改革开放以来,有不少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介绍到国内,这是一件好事情,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弥补我们知识结构的不足。但任何一种引进的外国史学理论和方法,如果不和中国的历史实际相结合,如果完全不顾中国的史学传统(包括实证史学的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统),另起炉灶去构筑自己的所谓新体系,只能是建筑在沙滩上的大厦。比如80年代对系统论等“三论”讨论得很热烈,似乎它将给中国史学界开创一个新局面。“三论”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方法,我们在研究中是可以采用的,但指望通过“三论”来使历史学发生根本变化也是不可能的。在“三论”热一开始时我就曾经说过,它恐怕只开花而不结果。实际上两三年以后,也就“凉”下来,在学术上并没有留下什么值得重视的成果。有两三篇文章就想建立一个新的框架,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是个开放的体系,只要是有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都可以吸收,包括像“三论”这样的理论和方法。比较起来,我对法国年鉴学派更感兴趣一些。它的长时段的理论,整体性的理论,以及对社会生活史的关注,都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从某种意义说来,年鉴学派的有些理论和唯物史观是相通或比较接近的。年鉴学派的掌门人,也不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影响。当然,我们又应该看到,从基本理论说来,马克思主义和年鉴学派又有根本的区别。总之,我认为对外国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我们第一是不要思想僵化,不要固步自封,要有个开放的心态;第二是自己要有个主心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要有坚定的信念。有人说,学术研究不能搞民族主义,我说民族特色与民族主义根本是两回事。经济的全球化不能要求意识形态也全球化,不能用世界主义来代替民族特色。不仅对西方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应该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即便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欧洲情况所作的一些论述,我们也不能一概当作普遍原理来剪裁中国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怎样与中国的历史实际相结合,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对这个问题,也应该提倡百家争鸣。比如可以研究一下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对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究竟起了什么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应用这个理论研究中国历史时,又存在一些什么缺点和失误?今天这个理论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等等。又如,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步入近代的历程为什么步履这样艰难?东方和西方在历史发展道路上究竟有没有区别?这些没有解决的老问题其实都是不能回避的重要理论问题,应该用一种理性的态度与平和的心态来继续讨论。有人认为讨论这些问题永远得不出结论,没有用处。这种轻视史学理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不重视理论,史学的发展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历史是多样性的统一,怎样理解历史的多样性、特殊性、统一性,没有正确的方法论指导,只靠分散的和零碎的实证研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社会史、文化史、心理史学的研究,可以说都是历史研究的生长点,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个是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文化史、社会史、心理史学的研究中怎样作到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的统一。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历史实际,而不应该是先验的模式和概念。社会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一种方法,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社会史还是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有的人批评说,解放以后把社会史的研究砍掉了,这种说法是不够准确的。什么是社会史?应该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心理等等。这里面如社会生活(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解放以后确实注意不够。但是在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如阶级结构、宗法势力等就不能说都被砍掉了。傅衣凌先生在解放后一直很注意农村宗法势力和乡规民约的研究,而且作出了不少成绩,他和他的学生可以说就是社会史的学派,怎么能说解放后没有社会史的研究呢?解放后,我们缺乏对文化史总体作宏观的研究,也缺乏对社会下层文化的研究。但作为文化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史、史学史和文学史,研究成果还是很多的,也不能笼统地说解放后文化史研究被取消了。 第二个问题,上述这些学科情况也不一样,如心理史学在西方也不是主流。它可以是个专门的学派,有人专门进行研究也可以,也应该尊重,但心理史学毕竟不能摆到和社会史、文化史同样的重要地位来看。我总是强调历史要靠实证,离开实证不足以说明问题。心理的东西有些是很玄的,靠想象是不行的。弗洛伊德的理论本身就有争论,你还用弗洛伊德的观点说明历史,这样行吗?可以有少部分人搞,说它有很大的功能我表示怀疑。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