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伊拉斯莫新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刘明翰 参加讨论

天主教宗教改革的思想家和活动家
    德国资产阶级的进步历史学家威廉·戚美尔曼在论宗教改革发生的一章中,对伊拉斯 莫曾有过生动的评述,其中写道:“他(指伊拉斯莫)的文学创作尖刻地反对当时教会和 世俗的蠢行,尽管这种反对是含蓄的,小心翼翼的,尤其是他那构思巧妙的笑话,语言 表达非常优雅、轻松明快,犹如万箭齐发,直中鹄的。他的思想极为开明豁达,特别是 在宗教问题上。只要没有危险,只要那些甚至是本阶级利益被他的讽刺击中的人也跟着 笑,他就豪无顾忌地畅谈。他由于复兴并且促进了古典文化,特别是由于把新约准确地 译成拉丁文而成为新时代的先驱,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尽管他的金光闪烁的甲胄上蒙盖 着许多阴影,可是称他为开辟道路的新精神闯将,他是当之无愧的。”(注:威廉·威 美尔曼著:《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9-160页。)在1 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关于伊拉斯莫的表现和定位,有过两种不确定的评述,一 种是传统说法,认为伊拉斯莫维护罗马教皇,反对宗教改革,“对路德的学说一开始就 持否定态度”(注: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下册,“伊拉斯莫”条 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第290页。)。再一种则评论伊拉斯莫 “在如火如荼的宗教改革运动中他采取了中立主义立场”(注:易杰雄主编:《文明的 狂飙疾进时代》,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79页。)。我们认为,伊拉斯莫是天主教宗 教改革的思想家,是与伦敦的科雷特、法国塔布列斯的勒非甫耳等人属于相同类型的早 期改革家。他们这些“罗马天主教会中有思想的人,承认教会内部需要改革。现代人们 对于宗教的需要,逼使教会不得不重新调整,以适应近世的新形势”(注:谷勒本:《 教会历史》,香港道声出版社1983年版,第418页。)。
    天主教会内部对待本身的某些少数团体,认为改革必须重新发现已失去的真宗教。正 统派主张加强罗马教皇的专制,绝对服从罗马教廷和教会,成立耶稣会等;而基督教人 文主义派则主张回到新约圣经和教父圣典丛书当中,实现生活和道德的改革。伊拉斯莫 就是典型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派。他的观点和主张,“大部分为德皇查理五世、英王亨利 八世所采纳,一部分为法王法兰西斯一世所采用。其他诸王,也觉得抱同样态度有利” (注:谷勒本:《教会历史》,第418页。)。“不应忘记,伊拉斯莫和托马斯·莫尔这 些主要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是有自己特色的天主教改革家。”(注:菲利普·李·拉尔 夫等:《世界文明史》上卷,第924页。)
    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之初,1517年10月末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伊拉斯莫并 非持否定态度,而是十分赞赏和支持的。伊拉斯莫曾将“九十五条论纲”在1518年3月 全文抄寄给莫尔和科雷特,还写信向他们讲:“罗马教廷已经弃却所有的羞耻心,还有 什么比卖赎罪券更可耻的事吗?”同年10月又写道:“路德的文章,我想除少数靠炼狱 生活的人而外,没有一个人不赞成。”(注:威尔·杜兰著:《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 ),第579页。)路德根据伊拉斯莫于1516年出版的希腊文版《新约》的拉丁文译本的价 值和其它理由,在1519年称伊拉斯莫是“为我们争光的人和我们的希望”(注:菲利普 ·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上卷,第920页。)。1519-1520年,是伊拉斯莫一生 的关键时期,由于路德的宗教改革观点逐渐激化,同伊拉斯莫的观点之间的分歧日益明 显。伊拉斯莫认为,教会是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基础,宗教改革只能从内部做起,必须在 人文主义的教皇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不应使用暴力和分裂。因而他不赞成路德同教会 决裂的好斗态度。当一些神学家指控他为路德开路、路德孵出的正是他下的蛋时,他辩 解道:“不错,但是我下的这个蛋是只母鸡,然而路德却孵出了只斗鸡。”(注:威尔 ·杜兰:《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第580页。)伊拉斯莫虽不支持路德,但却同情路 德。他希望路德同罗马教廷和解。1519年2月,他建议弗罗本不再发表路德的著作,因 为火药味太浓。同年4月,他写信给萨克森选侯腓特烈,希望能保护路德。1520年10月 ,路德发表《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否定5种圣礼,全面同教会对抗之后,伊拉斯莫被 卢文的一些神学家控为路德动乱之祸端,伊氏一度被解除教授职位,并被迫迁居科隆时 ,仍希望公正审理路德的问题,给以路德平等的答辩权。当沃姆斯帝国会议(1521年4月 举行)召开之前,德国的一位诸侯请求伊氏支持路德时,伊氏说,“晚了”。他曾劝路 德服从教廷,认为这对改革有利,但被路德完全拒绝了(注:威尔·杜兰:《世界文明 史》(宗教改革),第581-583页。)。而路德认为伊拉斯莫是怯懦的和平主义者。
    伊拉斯莫同路德在宗教改革观方面的异同可归纳概括如下:
    共同点:
    (一)揭露与批判一些教皇、教会的严重弊端和神职人员的腐朽、堕落,主张废除禁欲 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宗教仪式,提出建立合理的教会,一致批判传统的经院哲学。路德阅 读伊拉斯莫的《愚人颂》受到极大鼓舞;伊拉斯莫对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是赞许的 。
    (二)他俩都是学识渊博的名家。在信仰观上,都持“圣经至上论”,重视和提倡人依 靠信仰《圣经》得救,强调管理教会应以《圣经》为法律。在行动上都重视翻译《圣经 》和对《圣经》的注释,他俩对《圣经》的译、注工作,对欧洲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 动起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
    (三)轻视下层劳动人民大众,认为民众愚昧无知,反对民众参政;认为群众运动必然 造成混乱,其结果比暴政更坏。
    不同点:
    首先是对于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态度迥异。
    路德否定罗马教皇的神权,把教皇制度视为教会的一切弊端与罪恶之源。1520年左右 ,路德连续发表的《论善功》、《罗马教皇权》,特别是《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 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徒的自由》等重要文章和焚烧教皇对路德开除 教籍的敕令(12月10日),表示了同教皇的决裂,他走的是通过宗教改革,创建路德新教 之路(注:恩格斯将路德焚烧教谕的行为誉为可与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出版并论, 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444-445页。)。但伊拉斯莫谴责的只是好战的尤里乌斯二世那一类的教皇,伊氏 的主导思想是依靠人文主义的教皇来领导和支持天主教会本身的改革,反对创立新教。 他同教皇利奥十世、英王亨利八世等保持书信往来,伊氏把自己译注的《圣经》《新约 》等著述呈献给他们以及德皇查理五世和法王法兰西斯一世,希望自己得到帝王的支持 和保护。他的目的是使天主教的信仰和以罗马教皇为首的教会得以长存。
    其次是在宗教哲学、对待信仰和理性问题上的分歧。
    伊拉斯莫同路德围绕人的“自由意志”进行过论战。1524年,伊氏发表《论自由意志 》一文,肯定在上帝主宰下,人的自由意志在得救问题上有一定作用。伊氏一方面承认 上帝的绝对意志,另一方面又强调人的自由意志有一定的能动作用。他把事件分为:发 生、经过、结局三个阶段。主张发生与结局由上帝决定,但自由意志在事件发生的进程 中有作用。主因是上帝恩典、次因是人的意志。伊氏强调的“人的自由意志”是指能接 受知识教育,培养个性和“善行得救”,维护个人的价值和独立性的人文主义原则。此 篇著述影响甚大,后来被教会列为培养荣誉和基督教精神的“袖珍书”(注:理查德· 弗里登塔尔:《路德的生平及其时代》(Richard Friedenthal,Luther,Leben und Sein e Zeit),慕尼黑1979年版,第552页。)。伊氏强调自由意志的作用符合人文主义精神 ,但主张“善行得救”则是维护了天主教传统哲学。
    路德坚持“唯信称义”、“人的受罚和得救,决定权不在自己手中,而是受上帝主宰 ,人类表面上的自由意志是囚徒、是被征服者和奴仆”(注:赫·迪瓦尔德:《路德传 》(Helmut Diwald,Luther,Eine Biographie),柏林1982年版,第9页。)。路德主张人 的意志只限于在世俗王国中有某些作用,但在宗教领域永远是由上帝主宰万事万物,“ 善行”和罗马教廷的圣礼不起作用。
    再次,在政治观上的明显不同。
    伊拉斯莫是四海为家、在欧洲各地生活的世界主义者,他心目中并无祖国观念,他出 生在荷兰,但并未想到把《圣经》译为故乡文。他广交各国友人,曾为各国显贵所赞许 。在社会问题上他主张维持现状,巩固君主贵族的统治,而路德则截然有别。路德宣称 :“我为德国而生,甘愿为它效劳”(注:赫·迪瓦尔德:《路德传》,第9页。)。自 己的目的是“为了拯救德意志”。路德的宗教政治纲领是为实现德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 的统一。路德提出政教分离、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天塌下来,法律也要运行”,这 都是伊拉斯莫所没有的。
    最后,关于宗教改革的目的、方法之别。
    伊拉斯莫同路德一样,都认为清除教会弊端、宗教改革是必要的。但两人改革的主张 明显不同。伊拉斯莫是天主教宗教改革家,他主张改革的目的是强化天主教会,反对“ 把教会撕成两半”,反对建立新的教派。伊氏改革的方法重在两条,一是民众直接读懂 《圣经》,信仰、热爱上帝;一是扩大古典文化知识,通过教育,重整人类道德,恢复 早期基督教的纯洁、平等状态。他提倡细水长流,长期忍耐。他认为:“路德的愚蠢批 判,尽管有些地方是合理的,但整个批判的破坏性太大,他像服错了药一样,非但不能 医治疾病,反而会加重病人本来早已岌岌可危的病情……路德的所做所为只会使基督教 人道主义者们所主张的改革教会的事业威信扫地。”伊拉斯莫还宣称:“改革必须在传 统的社会政治体制的框框内进行……其他任何一种更为激进的批判和反对形式……在伊 拉斯莫等看来都是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基础的危险冲击,是导致全面混乱及平民造反的 开端。”(注:伊·恩·奥西诺夫斯基著:《托马斯·莫尔传》,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第180、220页。)伊氏在致红衣主教洛伦佐·坎佩基奥(12月6日)之信中曾明确写道: “改革不成,我宁可等待一段时间,革命我是不愿见的……你可相信,我伊拉斯莫对罗 马是忠心耿耿的。”(注: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第583页。)
    而路德虽然得益于伊拉斯莫的著作,却从根本上动摇了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信仰,他 代表新教诸侯和资产阶级利益,通过宗教改革运动,确立了路德新教。
    伊拉斯莫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一面旗帜,是当时尼德兰卓有成就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圣 经学者、教育学家,文学、语言学、考订学权威和天主教宗教改革家。他的足迹遍布西 欧,在荷、英、意、法、德、瑞士等国广泛传播了古典希腊罗马文化,促进了人文主义 运动的发展和天主教宗教改革。
    伊拉斯莫坚信《圣经》、酷爱古典文化,他编辑出版了几乎所有古典作家和教父著作 ,以及溯源于希腊原本并附有拉丁文评注的《圣经》。他的作品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 爱。他一生留下的3000多封信札,是珍贵史料,有待进一步整理和评析。
    伊拉斯莫的宗教宽容思想为路德密友梅兰希顿所吸收和赞佩。梅兰希顿对伊拉斯莫曾 评述道:“他开通了穿过森林的林间通道。”“他作为一位令人尊敬的首创者,在源头 处发出呼喊,并因此肯定了人类的伟大,使那已经暗淡下去的目标重新放出光彩。”( 注:罗伯特·施图佩里希:《鹿特丹的伊拉斯莫及其世界》,第2页。)人们把英国从亨 利八世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称为“伊拉斯莫运动”。伊拉斯莫的作品在英国拥有广泛的 读者。英王诏谕,所有的教堂都应陈列伊拉斯莫的《圣经》文本。伊氏的许多著述成为 宗教改革的主要参考文献。
    伊拉斯莫风格典雅、论辩犀利的作品,在17、18世纪得到伏尔泰的高度评价,海涅、 莱辛、歌德把伊拉斯莫视为同侪,西欧各大学对伊拉斯莫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十分崇拜 ,他的《学术讨论》被用作教科书。
    20世纪30年代,欧洲出现了“伊拉斯莫复兴运动”,伊拉斯莫的普世教会思想及和平 主义,曾受到人们的重视。伊拉斯莫著述浩瀚,历史地位重要,堪称为“伊拉斯莫学” 。限于资料阙如等条件,我国对于伊拉斯莫的研究,长期处于尚未展开的阶段。为了抛 砖引玉,本文试提了一些浅见,特向专家和同行请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