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吕祖谦的史学(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吴怀祺 参加讨论

三、畜德与致用
    吕祖谦的吕学能取朱学、陆学之长,同时,又兼综其它诸家。全祖望说:“乾、淳之际,婺学最盛。东莱兄弟以性命之学起,同甫(陈亮)以事功之学起,而说斋(唐仲友)则为经制之学。考当时之为经制者无若永嘉诸子,其于东莱,同甫皆互相讨论,臭味契合,东莱尤能并包一切。”(39)除朱学、陆学外,吕学还能兼包众家,如陈亮的事功之学、唐仲友的经制之学,以及陈傅良、叶水心的经制之学,这是事势之当然。这种兼综众家的思想的特点,在吕祖谦的“致用”观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吕祖谦重视历代制度的研究,这是他的致用思想中突出的一面。在吕氏各种著作中,特别是《历代制度详说》中,他重视对历代各种制度的研究:选举、学校、官制、赋役、漕运、盐法、酒禁、钱币、荒政、治河、田制、屯田、兵制、马政、刑法。另外,也考察政事上的具体措施。这里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军国大事方方面面,涉及到当时的国计民生的主要内容。
    研究历代制度以为当世之用,首先要注意古今制度的异同,讨论其中的因依损益,吕祖谦的致用思想有他的变通思想作依据,他说:“自周迄今,因革损益,或事轻而官重,或官轻而事重,或合或分,或简或繁”。因此,要进一步分析“统体孰正孰偏?出纳孰疏孰密?丞相御史统九卿,与周三公六卿,其意同异,优劣如何?每事当皆如此推究。”(40)这是以官制作说明。没有这等变通观点,经制致用思想会变成复古的主张。
    研究历代制度沿革,特别要看到变革了的制度中内容实质的差异。以选举为例,汉代举孝廉,犹有乡里选诸侯贡士之遗法,到隋炀帝后发生重大变化。酒禁一事,在历史上有三次大变化。周公命康叔作《酒诰》,是酒禁之始。汉文帝、景帝的酒禁是“再变”;桑弘羊“建榷酒之利”是三变。古代禁酒是防止酗酒,“惟恐人饮酒”;后世酒禁,是官府行专利,“惟恐人不饮酒。”
    由制度古今变革,进而分析各代施政立制的利与弊、得与失。如历代财赋之制的讨论,应当把“历代财赋本末源流,统一论之。其初,何故赢余?其后,何故匮乏?比较出入多寡,求所以然。……凡兴废因革,皆兼考其义之当否,时之升降,事之利害。又财赋中条目大者,如租税、盐铁、钱币、田制之类,皆当考其损益盈虚之端。”再如研究历代刑法,要辨析“历代用刑繁简宽猛,其意其法正兼考。”关于荒政,应该“论荒政古今不同。”所以说,“亦见百世大纲,须要参酌其宜。”吕祖谦在《历代制度详说》中提出借鉴古代施政要论“古今不同”,“参酌其宜”,这是很值得重视的思想。他说:“以此知学者当考究本末,诵其诗,读其书,然后可认为政。”
    归纳起来,吕祖谦研究历代制度,作为致用的途径,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索历代制度因革变化。二、具体分析历代制度的利与弊,并思考利与弊产生的原因。三、联系历史条件,讨论各代制度。借鉴古代制度,要看到“古今不同”,“参酌其宜。”这些和乾淳之际的经制之学完全合拍,而把中国致用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从历代史事兴衰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为当代立政行事的借鉴,这是吕祖谦的“致用”思想中又一个方面。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东莱博议》等著作中写的史评史论,很多是这方面的内容。吕祖谦批评脱离实际研究历史的空虚学风,说:“今人为学,多尚虚文,不于看实处下功夫,到临事之际,种种不晓,学者须当为有用之学”。(41)
    从历史中得到有用的经验教训,就不是仅靠诵读史书所能得到的。吕祖谦提出“六要”读史之法,也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方法,他说:“看史须看一半便掩卷,料其后成败如何?其大要有六:择善、警戒、阃范、治体、议论、处事。”(42)写史、读史都要从历史中得到兴亡安危的教训。关于历史兴亡的讨论,我们在前面已有分析。东莱的治史精神,又和陈亮的事功之学契合。
    吕祖谦的“致用”之学,还有一个基本方面,是由历史说明天理纲常名分等级的永恒性,宣扬修身养性的重要。这些我们在前面已有分析。东莱的“性命之学”是言“性命”,但是由“究史”中去言性命。
    所以,吕祖谦的“畜德致用”思想相当丰富,兼包经制之学、事功的学的治史精神。吕祖谦的史学确是“博杂”,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吕氏的史学就是显得恢宏,这还要后人作更多的更深入的探索。
    注释:
    ①见《宋元学案》卷19,《范吕诸儒学案》。
    ②《宋元学案》卷51,《东莱学案》。
    ③按两宋后,吕学仍“递传不替”,“为有明开一代学绪为盛。”见《宋元学案》卷73,《丽泽诸儒案》。
    ④《宋元学案》卷23,《荥阳学案》。
    ⑤《伊洛渊源录》卷7。
    ⑥《宋元学案》卷36。《紫微学案》。
    ⑦《宋元学案》卷51,《东莱学案》。
    ⑧⑨《宋元学案》卷6,《紫微学案》。
    ⑩《朱子语类》卷11。
    (11)《朱子语类》卷122。
    (12)《东莱别集》7,《与张荆州敬夫》。
    (13)《大事记解题》卷1。
    (14)《东莱别集》卷10。
    (15)《程氏外书》卷12。
    (16)胡丹凤:《重刻〈唐鉴音注〉序》。
    (17)《宋元学案》卷51,《东莱学案》。
    (18)《东莱别集》卷14。
    (19)(20)《左氏传说》卷17。
    (21)《左氏传说》卷4。
    (22)《左传说》卷18。
    (23)《左氏说》卷1。
    (24)《左氏传说》卷5。
    (25)《左氏传说》卷4。
    (26)《左氏传说》卷2。
    (27)《左氏传说》卷4。
    (28)《东莱博议·葵丘之会》。
    (29)《左氏传》说卷12。
    (30)《程氏遗书》卷1。
    (31)《陈亮集·又甲辰认书》。
    (32)《东莱博议·晋封沃曲沃曲并晋》。
    (33)《东莱博议·赋诗》。
    (34)《东莱文集》卷2,《熙淳四年轮对札子》。
    (35)《东莱博议·郑忽辞婚》。
    (36)《左氏传说》卷3。
    (37)《左氏传说》卷17。
    (38)《东莱博议·盗杀伋寿》。
    (39)《宋元学案》卷69,《说斋学案》。
    (40)《东莱别集》卷14。
    (41)《左氏传说》氏卷5。
    (42)《东莱文集》卷20,《杂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