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试论《述善集》的学术价值(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朱绍侯 参加讨论

    二民族融合的典型
        《述善集》的学术价值,不仅表现在保存了西夏遗民唐兀氏在濮阳一支的完整历史资料,而更主要的是从中可以看出它是民族融合的典型事例。
        人所共知,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主体民族,而汉族又是由中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逐渐融合而成的,它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终于形成现在有12亿人口的大民族。笔者在1984年第11期《文史知识》上曾发表《汉民族形成与发展》一文,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汉民族的形成及其四个发展阶段问题,以该文的观点来考察,唐兀氏之融入汉族,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融合中的一个典型。
        已故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其所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有句名言:“胡汉之分,不在种族,而在文化。”意思是说民族的融合,首先是文化的融合,是以文化为先导的,西夏后裔唐兀氏之融入汉族,走的正是这样一条典型道路。
        前已论及唐兀氏出自西夏国主体民族党项族。党项族在汉时,属“西羌之别种”(注:《旧唐书》卷198《党项羌传》。),原居住在析支之地(今青海东南黄河河曲一带),后来不断向四周发展,逐渐壮大起来,在发展过程中,与吐谷浑的拓跋部相融合,于是在党项族中遂出现一个最强大的拓跋部,其最著名的领袖就是拓跋思恭。他曾任唐禧宗的夏州节度史,并赐姓李氏,封为夏国公,统辖夏、绥、银、宥四州之地,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此后党项李氏利用五代十国的动荡局势,不断壮大实力,奠定了建立夏国的基础。到1038年,雄才大略的李元昊继承父祖遗业,即皇帝位,建立大夏国,都于兴庆府(宁夏银川市),史称西夏,传位10帝,共190年,为蒙古所灭。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由汉、吐蕃、回鹘、鞑靼等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与北宋、辽国、南宋、金国相鼎峙,受到汉、藏、女真、契丹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其中以受汉族文化影响最深。元昊建夏后,即广泛吸收汉族的儒家文化,并模仿唐宋建立典章制度,还借鉴汉字创造西夏文字,儒家经典在西夏广泛流传,并被译成西夏文字。以上情况足以说明汉族文化对西夏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濮阳唐兀氏就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并具有较高儒学修养的西夏遗民。据潘迪《碑铭》所记,唐兀闾马到濮阳后,除置庄建宅,卜茔地安葬祖妣外,还“好学向义,勤于稼穑”,“常厚礼学师,以教子孙”。对乡人“家贫好学者,悉为代其束脩(代交学费)”。闾马的治家格言是:“宁得子孙贤,莫求家道富。”纯属儒者家风,故其孙14人皆遵祖训,而以“贤”为字。如换柱字思贤,崇喜字象贤,卜兰台字敬贤,塔哈出字齐贤,留柱字继贤,广儿字志贤,教化字居贤,伯颜字希贤,春兴字尚贤,禄僧字世贤,奈驚字惟贤,帖木字师贤,不老字绍贤,拜柱字好贤,等等,真难为替他们起“字”的潘迪先生了,一口气想出14个“贤”字(注:《述善集》卷之2《赐杨氏兄弟字贤文》(题目为笔者所加)。),当然这是应杨氏兄弟所请,潘迪才肯动这个脑筋的,可见杨家对“义”字的重视,因此他们所建立的书院,也赐名“崇义”。另外,杨氏所起的堂名也颇奈人寻味,“祀先之祠,曰思本,养亲之堂,曰顺乐,藏修之所,曰敬止、知止”(注:《述善集》卷之3陶凯《送杨公象贤归澶渊序》。),显然也都符合儒家修身、齐家的精神。杨氏所订立的《龙祠乡社约》,其宗旨是:“乡社之礼,本以义会,风俗之类,在于礼交。”其目的是:“美风俗,厚人伦,救灾恤难,厚本抑末,周济贫乏,忧悯惸独。”至于崇义书院所教所学,当然全是儒家经典。由上可见,迁居濮阳的唐兀氏已完全汉化,其儒家修养之深,一般汉人恐难与比肩。河东张士明《亦乐堂题诗》最能说明问题。“羡子崇儒教,欣然构此堂。朋来方籍籍,喜气自洋洋。时雨霑千里,春风住一乡。穷经将致用,莫更论行藏”。可以说濮阳唐兀氏,一切行动都以汉人伦理道德为旨归,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已荡然无存。
        唐兀氏的社会交往,多为汉人名士或汉化蒙古人、色目人的上层人物,这从《述善集》中诗文作者的署名中,可以完全得到证实。其婚姻关系,根据潘迪《碑铭》所记,唐兀氏前六世的男子,多与蒙古和色目人的女子相婚配,其中除塔哈出妻袁氏,伯颜妻彭氏,脱脱妻孔氏,可以断定为汉人外,其他如孙氏、王氏、刘氏、盖氏等,很可能是色目人、蒙古人改汉姓者,至于哈剌鲁氏、旭申氏、伯颜氏等,毫元疑问都是少数民族女子。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唐兀氏前六世的女子中,竟无一人与汉族男子结婚。这说明血缘交流晚于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乌桓、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融入汉族,走的都是这条道路,而濮阳唐兀氏则最具典型意义。唐兀氏在六世以后,婚姻关系逐渐打破种族隔阂,与汉人通婚则习以为常,而唐兀氏作为少数民族终于在历史上消失,而融入汉族之中。在这里还必须说明一点,民族融合以文化为先导的论点,一般说是可以成立的,但不能说文化认同了,就必然会融合为一个民族,在中国或在世界各国中,文化相同或基本相同,而不属于一个民族的事例也很多,但它最后必将促进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的大融合,所谓“世界大同”。如果没有文化的认同,没有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世界大同”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