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试论《述善集》的学术价值(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朱绍侯 参加讨论

    九、张筹字惟中,无锡(今属江苏)人。明初任翰林应奉,后升礼部主事,奉旨与陶凯共修《昭监录》,记汉唐以来藩王事迹。累官至礼部尚书。博学多识,尤长于文学,为人颇善阿附,为时人所非。《明史》卷136有附传。
        十、危素字太朴,金谿(今属江西)人,少通五经,元至正年间,以荐授经筵检讨参修宋、辽、金三史。累迁翰林学士承旨,入明任侍讲学士,与宋濂同修《元史》,兼弘文馆学士,备顾问,论说经史,后贬和州,幽恨而卒。《明史》卷285有《危素传》。
        十一、曾坚字子白,金谿人。在《述善集》中自称临川郡人,乃其郡望,与危素齐名。元末进士,累官至翰林学士,明洪武初年,任礼部侍郎,熟悉典章制度,太常讨论礼仪,都要向他请教。
        十二、曾鲁字得之,新淦(江西新干县)人,博学强记,熟悉古代制度沿革,尤长于文学。明初参修《元史》,任总裁,累官礼部主事、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明史》卷136有《曾鲁传》。
        十三、魏观字杞山,蒲圻(今属湖北)人,元末隐居于蒲山,朱元璋攻占武昌,授其平江学正,后任太子说书,出任苏州知府,政声颇佳。《明史》卷146有《魏观传》。
        十四、伯颜愚庵即伯颜宗道,汉名师圣。《元史》卷190有《伯颜传》,《述善集》卷后有《伯颜宗道传》,下文将有详细介绍,此不赘说。
        十五、唐兀崇喜即杨崇喜,字象贤,《述善集》的编著。文集中很多作者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因他而作。从文集中只知他袭任百夫长,曾就读于国子监,是国子生,因他长期不仕,故又被称为处士。实际他在元末避乱京师时,曾任过官职,惜不知其官职官位,但从危素称他为处士,陶凯称他为杨公,说明他在京师是有很高地位和声望的。光绪《开州志》卷6有《杨崇喜传》,表扬他捐资助军和建立崇义书院等业绩。
        在《述善集》中共有作者41人,其中身世清楚并有较高社会地位、社会声望者,包括唐兀崇喜在内有15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12人在正史和方志中有传,他们都是达官贵人和元明间的一流学者,另外21人虽然其身世暂时还没有查清,但按当时社会交往的常理判断,他们也应是声名显赫一时的人物。一部《述善集》能得到这么多的高官显贵、社会名流为之著文写诗,足见濮阳杨氏(唐兀氏)社会声望、地位之不平凡。反过来说,也正因为有一部《述善集》,这些名人的文章诗词才得以保存下来。退一步说即使某些名人的诗文,因有本人文集和方志已流传下来,而《述善集》的诗文仍有第一手文献的学术价值。笔者曾以《述善集》中张以宁的《崇义书院记》与光绪《开州志》中的张文相校,文中之“至治癸亥创塾于室之西北陬”句,《开州志》作“至治癸卯……”。查至治仅三年,即辛酉、壬戌、癸亥(1321-1323),而无癸卯,显然《开州志》有误,《述善集》正确。笔者还查对了王继善的《题杨崇喜亦乐堂》诗,《述善集》收录两首,《开州志》只收一首,而这一首的文字也略有不同,《述善集》作“世任云电变”,《开州志》则作“世任云雷变”,从音韻和用辞的角度讲,“云电”显然是病句(可能因“電”与“雷”形近而致讹),尽管如此,《述善集》毕竟多保存王继善一首诗,对此也应予以肯定。
        四《伯颜宗道传》的学术价值
        伯颜,字宗道,号愚庵,汉名师圣,为哈剌鲁氏。据罗贤佑先生考证:“哈剌鲁即唐时的葛逻禄,为突厥诸族之一。”(注:《元代民族史》第三章元代西北民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在元代属突厥语系蒙古人。
        《述善集》卷后附有《伯颜宗道传》(以下简称《宗道传》),与《元史》卷190《伯颜传》相互校读,可以说互有补充,但从总体上看,《伯颜传》除文字稍优外,叙事浮夸,且有失误,而《宗道传》则文字纯朴,叙事翔实,可补《元史》的不足,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兹举例以明之。
        《伯颜传》开头对伯颜身世的介绍非常简单,只说伯颜“哈剌鲁氏,隶蒙古万户府,世居开州濮阳县”。而《宗道传》则说:“侯名伯颜(注:侯名伯颜:按伯颜并未封侯,此“侯”是对伯颜的尊称。下同。),字宗道,北地(今属甘肃)人也,其部族为曷剌鲁氏。宪宗(蒙哥)之己未(1259年),其祖从大兵征宋,衽金革者十余年。宋平,天下始偃兵,弗服(注:弗服:不服兵役,即退出现役,从下文看,知其并未脱离军籍。),乃土著肃山东河北蒙古军籍,分赐刍牧地为编民,遂定居濮阳之月城村。时北方人初至,犹射猎为俗,后渐知耕垦播殖如华人。”这段文字很重要,说明伯颜原籍北地人,其祖父于蒙哥九年(即己未年)随元征宋,灭宋后迁居濮阳之月城村,获赐刍牧地。还说明这些蒙古人初至中原仍以射猎为业,以后才渐知农业生产。通过这段文字也可以知道元政府在灾宋后,进行过一次大裁军,把军中的蒙古人、色目人分遣至中原,赐给刍牧地(草地)使其定居,并仍隶属蒙古军籍。《宗道传》告诉我们,哈剌鲁氏和唐兀氏一样,都在元政府的统一政策下来到濮阳的。这一政策在客观上加速了蒙古人、色目人的汉化进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