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中国考古学简史(二)(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公众考古网 参加讨论

    秦汉及其以后时期的陵墓制度,是历史考古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历代帝陵方面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有:秦始皇陵的勘察和陪葬墓、兵马俑坑等的发掘,西汉诸陵的调查和杜陵门址、寝殿的发掘,六朝陵墓的调查和若干帝陵的发掘,北魏方山永固陵的发掘,唐代和北宋诸陵的调查,以及南唐二陵、西夏王陵和明定陵的发掘。通过这些工作,大体明确了陵园平面布局的变化情况。各地发掘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数以万计,积累资料较多的地区都已分别进行了各代墓葬的编年研究。其中,既有广州南越王墓、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大葆台汉墓及唐代昭陵、乾陵的陪葬墓那样的高级贵族大墓,又有各级官吏、地主以至贫苦平民的墓葬。详细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葬制的发展变化,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具体了解。各地墓葬所出数千方墓志,又对文献记载中的史实有许多补正。
    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考古研究,是在有关的科技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进行的。所做工作主要有:发掘汉代及其以后时期的冶铁遗址,并对出土的铁器作系统的工艺考察,揭示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巨大成就;对历代瓷窑遗址进行广泛调查和重点发掘,结合工艺考察资料,研究中国瓷器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探讨不同窑系的烧制技术和产品特点,并结合各地墓葬出土的瓷器,进行瓷器器形和纹饰演变的分期断代研究。积累资料较多、取得较好成绩的还有丝织品、度量衡器、漆器、玻璃器等项研究。
    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发掘,取得很多重要的收获。例如,东北地区的东胡等族遗存,高句丽、渤海的城址和墓葬;北方地区的匈奴、鲜卑等族遗存;新疆的汉代西域诸国和高昌、突厥等族遗存;云、贵、川地区的西南夷系统青铜文化及南诏、大理遗迹;西藏的吐蕃和古格王国遗迹,等等。另外,又对额济纳河流域和敦煌附近的汉代烽燧遗址、内蒙古等地区的秦汉长城遗址、新疆吉木萨尔的唐北庭都护府城址、东北北部的金代界壕遗迹重新进行一定规模的勘察或发掘。这一系列工作,为研究各地古代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阐明广大边疆和内地悠久的历史关系,提供了确切的实物证据。
    中外关系方面的考古研究也备受重视。对同“丝绸之路”有关的考古发现,主要是波斯萨珊朝银币、金银器、织锦和东罗马金币、玻璃器等文物,都曾作过详细的考察。海上航路的考古研究也有相当程度的开展,除在宁波、泉州两地发掘宋代沉没的海船外,着重进行古外销瓷问题的专门研究。
    作为考古学重要分支的铭刻学,以及密切相关的古文字学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局面。新出土的各种古文字资料,无论是过去已有相当积累的殷墟甲骨、商周金文、战国秦汉简牍、历代石刻和玺印,还是前所未见的周原甲骨、侯马盟书、马王堆帛书,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都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代的发现。这方面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同考古学紧密地结合,在全面整理各方面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5、考古书刊的编辑出版   最近30多年来编辑出版的中国考古学书刊,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
    历年出版的重要考古报告,内容多属最新发掘资料。重要者史前时期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1958)、《匼河》(1962)、《西安半坡》(1963)、《庙底沟与三里桥》(1959)、《京山屈家岭》(1965)、《大汶口》(1974)、《元君庙仰韶墓地》(1983)、《宝鸡北首岭》(1983)、《青海柳湾》(1984)等;商周时期有《辉县发掘报告》(1956)、《长沙发掘报告》(1957)、《郑州二里冈》(1959)、《洛阳中州路(西工段)》(1959)、《上村岭虢国墓地》(1959)、《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1962)、《殷虚妇好墓》(1980)、《曲阜鲁国故城》(1982)、《江陵雨台山楚墓》(1984)等;秦汉时期有《云梦睡虎地秦墓》(1981)、《洛阳烧沟汉墓》(1959)、《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1974)、《满城汉墓发掘报告》(1980)、《广州汉墓》(1981)、《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1956)、《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掘报告》(1959)、《三门峡漕运遗迹》(1959)、《巩县铁生沟》(1962)等;唐宋时期有《唐长安大明宫》(1959)、《西安郊区隋唐墓》(1966)、《南唐二陵发掘报告》(1957)、《白沙宋墓》(1957)、《陕西铜川耀州窑》(1965)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发掘材料,整理出版的有《浚县辛衬》(1964)、《山彪镇与琉璃阁》(1959)、《吐鲁番考古记》(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记》(1958)、《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1964)、《唐长安城郊隋唐墓》(1980)等。过去发掘的安阳小屯殷墟建筑遗存、侯家庄西北冈商代陵墓,以及殷墟所出陶器和青铜器,则在台湾省陆续出版报告。
    新近出土和旧日传世的各种考古资料的重要集录,多属古代铭刻方面。甲骨文、青铜器和其他古文字方面有《小屯南地甲骨》(1980)、《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1979起)、《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1981起)、《商周青铜器纹饰》(1984)、《侯马盟书》(1976)、《古玺汇编》(1981)等;简牍和写本文书有《睡虎地秦墓竹简》(1977)、《银雀山汉墓竹简》(1975)、《武威汉简》(1963)、《居延汉简甲乙编》(1980)、《马王堆汉墓帛书》(1974起)、《吐鲁番出土文书》(1981起)等;历代碑刻有《汉石经集存》(1957)、《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1956)、《千唐?b斋藏志》(1984)等。又有汉唐壁画、画像石、唐三彩、铜镜、瓷器、度量衡器和石窟寺等方面的资料集录。集成性大型资料汇编的编辑出版方面,《甲骨文合集》13册图版已全部出齐
    (1978~1983),《殷周金文集成》和《中国石窟》也已开始出书。
    考古学家个人的重要论著,论文集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1959)、尹达《中国新石器时代》(1955)、夏鼐 《考古学论文集》(1961)及 《考古学和科技史》(1979)、《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1984)、《贾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1984)、安志敏《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1982)、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1980)、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1977)、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1979)、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1959)等;专著有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商周考古》(1979)、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1984)、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1984)、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956)及《汉简缀述》(1980)、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1981)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 (1961)和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1984)二书,以及文物编辑委员会汇编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79)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考古学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全面
    总结。
    
考古学刊物的出版,历史较久的《考古学报》、《考古》和《文物》合计已出刊 600期以上,70年代以来又先后创办了《文物资料丛刊》、《考古学集刊》、《中原文物》、《考古与文物》、《江汉考古》、《史前研究》等刊物,并出版了《中国考古学年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