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翁同和与甲午战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龚书铎 参加讨论


    晚清政坛上,翁同和无疑是一个重要人物。其父翁心存曾为同治帝师,官拜体仁阁大学士,兄翁同书、翁同爵均官至巡抚,侄翁曾源高中状元,可谓家世显赫。他本人也是状元及第,先后为同治、光绪二帝师傅,两任军机大臣,兼差总理衙门,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官高位尊。在翁同和的宦海生涯中,可说是仕途畅达,官运亨通。即使在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因慈禧太后借故罢斥恭亲王奕,搞了军机大换班而被免去军机大臣差事,但工部尚书本职仍得以保留。十年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翁同和又与奕一同入军机。大致说来,在此之前,翁同和不仅受到光绪皇帝的宠信,“每事必问翁同和,眷倚尤重”①,而且也得到慈禧太后的倚畀信赖。他两任师傅“授皇帝读”,都是慈禧太后所派,尤其是任光绪师傅时,慈禧特指明由他“一人授书”。甲午战争以后,翁同和因支持变法图强、帮助光绪向慈禧争取权力等问题,逐渐被慈禧所忌恨,1898年2月即被撤出毓庆宫授读,失去了与光绪单独谈话的机会。
    在同治期,翁同和官位升迁很快,仅从同治四年至十年的六年间,即由正六品的詹事府右中允升至从二品的内阁学士。然而,他毕竟未被大用,没有掌握什么权力。翁同和得参与政要,是在光绪朝。其间,他经管、经历的事务虽然不少,但影响大且被人注目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中日甲午战争,一是维新变法活动。就翁同和与甲午战争的关系而言,应当如何评价,还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与翁同和同时及后来的人,对翁在甲午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褒贬不一,总的看贬多于褒。归纳起来,主要认为翁同和误信文廷式、张謇等名流所鼓吹对日强硬论,极力主战,终于导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全面败绩,造成很恶劣的后果。如胡思敬《国闻备乘》卷一《名流误国》说:“甲午之战,由翁同和一人主之。同和旧傅德宗,德宗亲政后,以军机大臣兼毓庆宫行走,尝蒙独对,不同值诸大臣不尽闻其谋。通州张謇、瑞安黄绍箕、萍乡文廷式等皆文士,梯缘出其门下,日夜磨励以须,思以功名自见。及东事发,咸起言兵。是时,鸿章为北洋大臣,海陆兵权尽于其手,自以海军弱,器械单,不敢开边衅。孝钦以旧勋倚之,謇等仅恃同和之力,不能敌。于是廷式等结志锐密通官闱,以珍妃进言于上。妃日夜怂恿,上为所动,兵祸遂开。”王伯恭《蜷庐随笔》说:“甲午之事,始于项城(袁世凯),成于通州(张謇),而主之者常熟(翁同和)也。”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九日《申报》记述翁同和被开缺回籍的缘由说得更明确:“此次恭亲王抱疾之时,皇上亲临省视,询以朝中人物,谁可大用?……皇上问:‘户部尚书翁同和如何?’奏称:‘是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甲午之役,当轴者力主和议,会建三策,……对翁大司农入军机,均格不得行,惟一味夸张,力主开战。以致十数年之教育,数千万之海军,覆于旦夕,不得已割地求和。外洋承此机会,德距胶澳,俄租旅大,英索威海、九龙,法贳广州湾,此后相率效尤,不知何所底止?此届大司农阶之厉也。”此类说法,近人的一些论著中也时有所见。上面所举的这些记载,所述并不都属实,有些情况显然出于风闻,不可靠。但是,它们都把中日甲午战争的发生、失败及其严重后果的责任均归之于翁同和。这些记述、论著的逻辑是:中国海军、陆军装备都不如日本,战则必败,李鸿章“知己知彼”,主和是正确的,而翁同和则昧于形势,又误信一班放言高论的书生的意见,一味主战,并影响了光绪皇帝赞成主战。把这样一场重大战争的发生和失败都于翁同和,由他一人负责,未免过于简单化,也不符合历史实际。
    翁同和及“后清流”黄绍箕、丁立钧,门人张謇、文廷式等人,的确都极力主战,反对李鸿章等人的妥协求和。但是,主战不等于“开兵端”、“开边衅”,更不能说这场战争是翁同和造成的。把挑起这场战争的责任归于翁同和或其他人,实际上就是把它归之于中国。这完全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为日本侵略中国开脱罪责。
    中日甲午战争完全是日本策划、发动起来的,清政府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是历史事实,也是常识。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大陆政策”,把对外侵略扩张分为五个时期,前四期为侵略中国和邻邦朝鲜:第一期征服中国的台湾岛;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地区;第四期征服全中国。随后,日本政府即按此“大陆政策”对中国、对朝鲜进行侵略扩张。显然,日本为了“征服”中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而1894年,日本只不过是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制造了挑起战争的机会。东学党起义后,朝鲜政府深感惶恐,为镇压起义,向清政府“借兵”代勘平“匪乱”。日本乘机诱使清政府出兵朝鲜,并声称“我政府必无他意”。李鸿章也听信日本驻天津领事荒川已次所谓日本“别无他意”的保证,告诉“派兵一事势在必行”。他在致总理衙门电中也说:“鸿现候朝鲜文转到,拟派叶提督选派精队数百,乘商轮速往,并派海军四舰赴仁川、釜山各口援护。”②李鸿章在接到朝鲜政府“恳北洋大臣酌遣数队,速来代剿”的文书后,即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等选带淮军2400多人,分三批乘招商局轮船东渡朝鲜,在牙山登陆集结。同时,照会日本外务省,“派兵援助,乃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并声明“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③怂恿清政府派援兵赴朝,是日本政府设下的外交骗局。李鸿章派兵入朝,正中了日本设下的挑起中日军事冲突的圈套。日本以此为借口,陆续派兵入朝,达到4000多人,占据了从仁川到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海军军舰8艘控制了仁川等海口。
    当中日两国陆续派兵赴朝时,东学党起义已“平息”。中国政府按原议提出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军的方案,同时命令正准备增授的后续部队停止出发,并电令在朝清军向牙山集结,准备订期内渡回国。但是,日本决心挑衅,不仅拒不撤兵,反而命令驻扎仁川的日军开进汉城,把朝鲜政府置于日军的监督之下,并继续增兵入朝。到8月底,侵朝日军已达七千多人,多倍于清军,占有优势。战争迫在眉睫。
    以上事实说明,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朝鲜东学党起义,给日本以诱使清政府派兵赴朝的机会,以制造挑动中日军事冲突的事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