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容成氏》、《唐虞之道》与战国时期禅让学说(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齐鲁学刊》 罗新慧 参加讨论

其次,《唐虞之道》论说禅让,业已形成近乎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篇围绕“禅让”主题,按照严密逻辑,分层展开论述。首先,禅让具有道德意义。是篇以“至仁”、“至圣”来概括禅让,其第2号简谓行禅让是“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2]。全篇将禅让作为最高道德的体现,以此说明行禅让之君王德操的至高至大。这与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观念相符合。第二,倡导“仁义”双修,“爱亲尊贤”并重。但《唐虞之道》篇的“仁义”观念已与早期儒家所运用的道德范畴有所不同,这里的“仁”主要指血亲之爱,而“义”主要是有别于血缘亲情的一种伦理原则。《唐虞之道》写成的年代,宗法关系已经松动,代表血缘观念之“仁”与“义”所代表的尊贤、尊君观念产生对立。《唐虞之道》倡导“爱亲”与“尊贤”并立,其根本意义在于为冲破血缘的束缚,倡导禅让、尊贤而制造舆论。第三,是篇提出“时”“命”观念,强调命运与机遇在能否行禅让乃至整个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论述了在未遇时运情况下应有的“不以物累”的气度。第四,提倡“重生、养性”。《唐虞之道》指出养性于人而言极为重要。君主之所以行禅让,一方面是因为生命衰竭,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则是养性的需要。《唐虞之道》提出养性而行禅让的观点有其独特之处。总之,《唐虞之道》从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强调“禅让”势在必行。《唐虞之道》对禅让的论述,既有从传统道德方面的肯定,又有基于社会现实而进行的思考,其理论不仅是对社会中传统观念的承继,更是面对社会变革、适应新的环境所进行的创造。
    综合言之,从《容成氏》与《唐虞之道》的对比中,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禅让学说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同的脉络,《容成氏》与《唐虞之道》代表了诸多脉络中的两支。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探讨一下《容成氏》与《唐虞之道》的学派归属问题。
    首先,《容成氏》、《唐虞之道》与儒家关系密切。前已述之,《容成氏》对行禅让之后理想社会的描述、《唐虞之道》对君主人格的设定分别与儒家的大同思想、内圣外王之论相契合。此外,《唐虞之道》所论“虞舜笃事兮寞(瞽叟),乃弋其孝;忠事帝尧,乃弋其亲”的模式,也与战国时期儒家“移孝作忠”的思想相通。再者,《容成氏》与《唐虞之道》论述禅让、尚贤,都在人事的范围内讲述,认为尧、舜、禹之所以荣登天子之位完全在于其德操高尚而并非天命的安排。这一思路与儒家强调人事的理论一致。执是以观,其学说之大端、立论之根基,应为儒家学说。
    但是,《容成氏》与《唐虞之道》中的有些内容,又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抵牾。如,儒家讲古史强调“祖述尧舜”,而《容成氏》却将其古史系统延长到亘古之古代。此外,《容成氏》第21号简记载禹之时,“始行以俭:衣不鲜美,食不童(重)味,朝不车逆,穜(舂)不(毇)米,宰不折骨,裚表尊”[1],对禹的记述与墨家尚俭节用学说很合拍。就《唐虞之道》而言,其所论述的“养性”观点,多少与道家养生理论相接近。它倡导的把握时机、利用机遇的“时命”观念又与纵横家有类似之处。基于此,很难判定它们即为儒家文献。在我们看来,战国中后期的思想界,既有百家争鸣又有百家融会,禅让学说应当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融会的一个典型。它以儒家思想为主,而在形成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其他各派理论如墨家、道家等。在这个意义上,《容成氏》与《唐虞之道》可以说是对战国时期流传于社会中的古史传说及禅让思想的总结。
    
    《容成氏》和《唐虞之道》体现了战国时期禅让学说发展的不同情形,然而我们还不能够完全肯定两种学说孰先孰后,也无法完全断定两者之间是否有承继性、是否相互影响等问题,只能将它们视作战国时期禅让学说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支脉。仔细考察两种禅让学说,可以发现,两者不仅在形式方面存在差别,在思想内涵方面亦存在不同。
    首先,二者所表现的“尚贤”观念并不相同。战国时期禅让学说的兴起与社会中盛行的“尚贤”理论相密合,禅让学说应是尚贤理论向一个特定方向发展的结果。《容成氏》、《唐虞之道》都有关于“尚贤”的论述。《容成氏》记载古帝“皆不授其子而授贤”,尧“以求贤者而让焉”,“尧以天下让于贤者”,万邦之君“皆以其邦让于贤者”,禹“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说明古之天子皆尚贤而让贤。《唐虞之道》则曰“尧舜之行,爱亲尊贤”,“尊贤故禅”,“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禅天下而授贤”,讲明尧舜尊贤而行禅让。可见,禅让学说与尚贤理论紧密关联。然而,《容成氏》与《唐虞之道》中的“尚贤”含义却有很大的不同。《容成氏》讲尚贤,一方面的含义是天子传位于贤者,如尧传舜;另一方面的含义,则是天子任贤使能,如尧考察贤才而任用之。其所谓尚贤,既包括天子禅让,又包括讲信修睦、选贤与能。而《唐虞之道》所讲的尚贤,则有特定含义,其谓“尧舜之行……尊贤故禅”,“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在这里,尚贤与禅让紧紧相连,尚贤已由普遍的尊贤使能转化为狭义的将君位传于贤者,尚贤的含义几与禅让相对等,与君主举贤使能没有太多的关联。因此,《唐虞之道》中虽有尚贤的表述,但它所说的尚贤强调的仅仅是君主让位,与禅让为同义语,与《容成氏》中广义的尚贤有很大的区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