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知几的《史通》是一部不朽的史学理论名著,其中论述史学源流、史书体裁、史 官建置、史书编纂、史家修养等问题,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史学批评和史学理 论专著。《史通》完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命人抄 录《史通》进呈,“上读而善之”。《史通》成书后,刘知几的好友徐坚对此书深为推 重,认为“居史职者宜置此书于座右”(注:《旧唐书·刘子玄传》,第10册,第3170 页,中华书局1975年。)。但明代以前,关注《史通》者可谓寥若晨星,评论者的主要 意图也在于批评《史通》和刘知几本人。如北宋史学家宋祁称刘知几“工诃古人,而拙 于用己”(注: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第674册,第201 页,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唐末柳璨以《史通》讥讽经史过当,著《史通析微》(又 名《柳氏释史》)进行批评,该书共十卷,五十篇,前四十九篇随篇评论《史通》之失 ,第五十篇则摘取刘知几撰修唐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四朝实录失误的史实,惜此 书今已佚失,不能详论。自后,孙何还著有《驳史通》一书,其书亦佚,无从查考,但 既然名之为“驳”,必是论其谬妄之作。 由于缺乏应有的重视,《史通》一书“传世者稀”(注:《四库全书总目》卷89,史部 史评类存目一,第757页,中华书局1995年。),《旧唐书·经籍志》未曾著录,《新唐 书·艺文志》将之附列于集部,至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始列之于史评类。晁氏对《 史通》也颇持贬辞,他评论说:“观此书,知子京(宋祁)之论不诬”(注: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第674册,第201页。)。但从明代中后期开 始,情况发生了变化,《史通》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这是明代史学发展史上一个值 得注意的史学现象。 一、明代学者对《史通》的整理与研究 程千帆先生在《史通笺记》中称:“自朱明以迄今兹,治《史通》者亦有多家。”(注 :程千帆:《史通笺记》,第1页,中华书局1980年。)研究《史通》成为一门学问,是 从明代开始的。程先生还指出,治《史通》者虽有多家,但大约不出校雠、注释、评论 这“三科”,明代的《史通》研究也是本着这“三科”来展开的。 明代最早校刊《史通》的学者是陆深。陆深(1477--1544),字子渊,号俨山,上海 人,弘治十八(1505)年进士。累官四川右布政使,翰林院学士,詹事府詹事,以经济自 许,文章为词臣冠。事具《明史》文苑传。嘉靖十四年(1535),陆深“以唐刘知几《史 通》刊本多误,为校定之,凡补残剜谬若干言”(注:《四库全书总目》卷89,史部史 评类存目一,第757页。),他发现其中“因习”上篇缺失,便订正了“曲笔”、“鉴识 ”两篇的错简,类为一篇,还其原貌,重新刊刻。这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史通》的最早 版本,即蜀本。万历五年(1577),张之象将吴锡秦柱家藏的宋刻《史通》校对刊行,增 加了七百三十字,删除了六十字,又将“曲笔”、“因习”两篇补充完整,“遂为完书 ”(注:《四库全书总目》卷89,史部史评类存目一,第757页。),从此以后,张之象 本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万历三十年(1602),张鼎思将家中的《史通》抄本与蜀本《史通 》相对校,将“曲笔”篇增加了四百三十多字,“鉴识”篇增加了三百多字,又删去了 其他各篇中羼入的六十字,(注:孙毓修:《史通札记跋》,转引自张正佩:《史通笺 注》第767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勘定为新本,这是最为可读的一个本子。 在明代的私家目录书中,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的《史部·史论》类、朱睦《万卷堂书目》的《史部·史评》类、董其昌《玄赏斋书目》的《史部·史学》类、 祁承爜的《澹生堂书目·史评》类均著录有《史通》,而且基本确定了它的史学评论 性质。而在明代的国家目录书中,可以看到,宣德年间内阁学士杨士奇编订的《文渊阁 书目》内,《史通》未见著录。但一百六十余年后,张萱根据文渊阁新藏书情况编撰的 《内阁藏书目录》中却著录有《史通》六册,这亦可作为《史通》在明代中后期传行的 佐证。 明代评论注释《史通》的著作主要有陆深的《史通会要》,李维桢、郭延年的《史通 评释》和王维俭的《史通训故》。(注:按许凌云先生和张振佩先生提到评释《史通》 的专著尚有陈继儒的《史通订注》(见《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 990年;张正佩《史通笺注》),而查明清目录中却不见著录。张先生言南京图书馆古籍 部珍藏有是书的明刊本,并于其书中列出例言,但观其例言,与郭延年的《史通评》无 二,其真伪待考证,故此处不列入。《史通评》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部史评类,第447册。该书和李维桢评释《史通》之作合刻为《史通评释》,流传较 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