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史通》“抑马扬班”再辨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汉论坛》 贾忠文 参加讨论

前不久,读了许凌云的《试评刘知几纪传史评论的失误》和《刘知几“抑马扬班”辨》两文(见《中学历史教学》1983年5第期,《江汉论坛》1984年第11期),收益不少,但认为许文的要论宏旨还难以令人信服。因此,不顾才学粗浅,提出管窥之见。
    (一)
    许文是以刘知几“抑马扬班”为中心而展开论述的。认为刘从总体上贬低了司马迁而抬高了班固。主要表现之一是在关于纪传史源流评论方面。
    笔者以为,刘知几认为史之功用是“劝善惩恶”,因而主张“善恶必书”;司马迁又何尝不在《史记》中蕴含爱憎,《汉书》突出颂扬“汉绍尧运,以建帝业”;张辅也认为“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监诫”(《晋书·张辅传》载《班马优劣论》),因此,问题不在于一个人是否有“爱憎”和“抑扬”,而在于用之具体场合是否合情合理,不能因一人曾有“爱憎”,就作为某事必有“抑扬”的依据,因为也还可能出现非扬亦非抑的情况。许文认为关于纪传史评论“抑马扬班”的证据是:“朴散淳销,时移世异,《尚书》等四家,其体久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后来作者,不出二途。”得出刘把班抬为纪传史之祖,把纪传体通史一笔勾销的结论。其实,刘知几曾不止一次十分明白地肯定《史记》是纪传史之祖,《汉书》不过是流《史通·六家》云:“《汉书》家者,其先出于班固。马迁撰《史记》,……班彪因之,演成《后记》,以续前编。至子固,乃断自高祖,……目为《汉书》。……寻其创造,皆准子长;‘但不为世家’,改‘书’曰‘志’而已。自东汉以后,作者相仍,皆袭其名号,无所变革。唯《东观》曰《记》,《三国》曰《志》;然称谓虽别,而体制皆同。”又《二体》:“班固、华峤,子长流也。”又《采撰》篇载:“至班固汉书,则全同太史。”很显然,刘认为《史》是祖,《汉》是流,这点许文也是承认的。刘认为《汉书》是《史记》的续篇,其祖仍是《史记》,《汉书》并没取代《史记》为祖。“其体久废”“不出二途”表面上看,似乎把《汉书》抬到了祖位,但因此前有了一个《史》祖《汉》流的前提,所以,实质上并没否定《史记》的地位。既然,《汉书》为《史记》之续篇,后世纪传史又是《汉书》之续,肯定了《汉书》的实质也是肯定了《史记》,并不损害《史记》作为纪传史之祖的地位。而且,以后历代事实上都是以《汉书》为准而制作的,既没必要朝朝修通史,也不可能代代都有修通史的社会条件、政治经济条件和人才,通史“其体久废”是个事实,且若前,《史》后续《汉》,《汉》后续纪传诸史,实是将整个纪传诸史作为一通史整体,正如张舜徽所言:“则固西京二百三十年间之通史也”(《史通评议·编次》)。在前有《史记》的情况下,出现后世诸纪传史书,作为后续是应予肯定的,只是后面修史不如《史》《汉》精良而已,尤其多人合撰之史,更是弊端丛生。因此,刘知几的评论是较公允的,实际不存在“抑马扬班”问题。许文对此缺乏综合全面的评价。浦起龙曾说过:“以‘左、荀’等字当‘编年’字观,以‘班、马’等字当‘纪传’字观,……错举多书,总归二体,盖揭二体之两行,非评诸书之优劣也。其利害短长,体中应有,亦不妨两有,非此利彼害之谓,更非利优害劣之谓”(《史通通释·二体》)。这里浦氏已说得很明白,也较符合实际情况,《史记》并不存在“抑马扬班”问题。若把《汉书》和以后纪传体诸史看成是《史记》的续篇,构成一整体,以后诸人每次只须写一朝一代,不须重复前人已修之内容,而此前又有《史》祖《汉》流的前提,扬《汉》亦是扬《史》,并非“抑马”矣。“其体久废”“不出二途”并不能说明刘“抑马扬班”体现在关于纪传史源流评论中。
    若说刘知几有失误,倒是在《史通·六家》中将《史》《汉》析为两家似欠妥当,正如张舜徽《史通评议·六家》中所说:“左传、国语,同出一手。古人本未区分,何必强立门户。知几厘为六家,徒以茧自缚耳”,《史通评议·二体》又云:“奚必强分六家,《史》、《汉》之情形与此类似,本来同一源共出为一体,就没必要如此分法。由于这种不妥的分类,给后人造成了以刘之“矛”攻刘之“盾”的机会,知几事实上虽无“抑马扬班”之意,却难免陷于尴尬之局。《史》祖《汉》流,这在史通中是明白的,并不存在关于纪传史源流评论中“抑马扬班”之事。
    (二)
    许文认为《史通》“抑马扬班”主要表现之二,是关于纪传史诸体的评论。
    许文证据之一是说刘认为《史记》的列传是“传以释纪”。
    笔者以为,由于董仲舒以后“独尊儒术”成为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于是读书、作官的经历使刘难免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问题不在于他继承了多少正统思想,而在于他萌生了多少异端思想,一个人当然不可能超越时代所造就的文化环境。刘在儒家经典被奉为神明的时代,敢于怀疑和不盲从这些经典,这在封建社会是少有的,即使刘以后也是不多见的。“传以释纪”,“寻兹例草创,始自子长”(《史通·例传》)虽不符合《史记》的情况,却与《汉书》以后诸断代史大体相符,并非杜撰妄加之说。这种情况出现,原因之一是历史上曾有《左传》解《春秋》之说,二因纪传史中多数如此实践,例外者唯《史记》一书而已,三因班固史体虽仿《史记》,但只得其形未得其神。刘不过客观总结,因循守旧,承认现状,无创新罢了,并无“抑马扬班”之意。至于唐代没产生杰出通史,这并不是刘的过失,此不赘述。
    许文证据之二是说刘对《史记》本纪“责名求实”。
    司马迁将陈涉归为“世家”,项羽列诸“本纪”,恐怕并不仅仅是“名副其实”吧!刘汉王朝从何而来?正如司马迁所云:“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身处汉朝的司马迁,肯定陈涉和项羽,目的在于为响应陈涉“以应诸侯”的刘邦辨护,这样才能寻到刘邦夺得皇位的合理性。《史记》若将陈、项归依列传,无疑也就否定了刘邦为帝的合理性。虽然,这在客观上抬高了农民起义领袖的地位,但乃形式所迫之果,并非司马迁的初衷。因此,刘知几对这个问题只是没有创新,但并非“失误”。
    以上许文对刘“传以释纪”和“责名求实”的批评,那是“无功便是过”的解释方法。说刘对诸体中纪与传的见解“史识”不高可也,若说是“失误”则差矣。对《史记》评价不够中肯,就是“抑马”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