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汉书》断代为史说献疑(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献》 刘詠聪 参加讨论

这是他对于《汉书》断限的直接交代,值得注意的是他虽然点明了《汉书》的起讫,却强调全书要“旁贯《五经》,上下洽通”。颜师古注:“固所撰诸表序及志,经典之义在于是也。”与其说班固“以经学的观点去撰写史书”、“为《五经》作注脚”⑦,不如直接指出,班固未尝不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理想;他在《古今人表》的序文上也说:
    “……因兹以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
    抑亦显示了他的“会通”思想。尤应留心的是,“通史”和“断代史”,本来就不是壁垒分明,互不相容的。“即使是断代为史,会通之义照样可以贯串在里面的。不一定上下古今,才能算是会通。⑧”绵延千古的“班马优劣论”,其中一个焦点就在通史和断代史孰优孰劣上,但马、班是否有意为之?班固既欲“上下洽通”,而史迁亦“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未尝不有意为断限。魏应麒的意见,很值得参考,他说:“平心论之,《史记》、《汉书》体制相同,惟断限有异,此则时代使然,非关学力。《史记》之前无断代完备之史,故《史记》不能不上起于黄帝;《汉书》既有《史记》,自无妨就一代之始终而加以纂辑。二书皆负有时代之使命,有莫之为而为之者,通史断代之体裁云云,马班殊无意屑屑于此也。⑩”魏氏指出两大史家本无意于此,与吕思勉所谓“史之断代,乃成事之偶然”,及姚光所称班史“断代而仍寓通史之法”,正是不谋而合,均为真知灼见。事实上,既然《史记》这部通史已经产生,《汉书》重复它的全部内容,也就有所不必,而当时班固所面对的客观形势,第一,是大一统政权已经确立、稳定;第二,是王莽伏诛,光武复汉,正好为《汉书》提供了一个下限。因此,《汉书》之断限,实在可说是形势有以助成。然而班固初无明确之“断代史”观念,《史记》所未详之处,班固亦多所补充。《古今人表》固为显例,而十志中记古代典章制度,亦多上溯异代,通乎古今,非独叙汉而已。论者有以为《汉书》作者纯粹是希望续补《史记》,非有意断代为书,亦未免忽视了《汉书》的独立价值。张孟伦指出《汉书》之体裁,“就它的纪、传而言,是以西汉人物为限的断代史;就它的十志来说,是贯通古今典章制度和经济、文化的通史”(11),则允为折衷之说,也恰当地显现了《汉书》的“通史性格”。明乎此,则更可知后世单纯从断限方面去褒贬《史》、《汉》之片面性。按郑樵曾猛烈抨击班固失乎会通之旨,“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而“自班固以断代为史,无复相因之义”(12)。后人更声称《汉书》以一姓一朝为中枢,沦为“帝王家谱”,后代正史便纷纷效尤,而班固更被指有意识地进行此举。不过,历代正史是否真为“帝王家谱”,只是见仁见智,而《汉书》作者既无明确之断限观念,又怎能把他说成是变史为“帝王家谱”的罪魁祸首呢?
    
    在讨论《古今人表》名概古今而不表“今人”时,部分学人尝探究过背后的原因而不遽以评作者自乱其例。颜师古注:“但次古人而不表今人者,其书未毕故也。”认为该表未毕,是颇为普遍的说法,也有人据班昭续书之说而谓该表非班固所作,更有谓此表可能是班固所欲独立成书而未毕,班昭乃“取以搀入《汉书》中,强符八《表》之数,而不计其于史裁不合”,(13)殊属臆测。此外,章学诚认为该表“疑出汉世《春秋》经师相为授受”、“必有所受者”(14)。这个说法,有人斥其“出于臆想”;也有人指称“极有可能”。又或认为是“续《史记》者所撰,后人编入《汉书》,初非孟坚之自乱其例”(15)。另方面,也有人替作者辩护,指出今本《人表》,“传刻脱误,不知凡凡”,而或经后世窜改,致次第紊乱,未可据以评品作者之是非观念。笔者认为,《人表》究出谁人之手,并不是最重要的,应该注意的,倒是作者把它列入《汉书》一举在汉代史学史上的意义。这说明当时“断代为史”的观念甚为模糊,而“通古今之变”仍是主导之史学思想。随着大一统政权之确立和儒家思想之巩固,班固抱有“尊汉”意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很明确地表达了对将汉朝帝业“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的不满,而当世史家也“罕能精古今之清浊,究汉德之所由”(16);又认为“大汉当可独立一史”(17)。但为什么《古今人表》偏偏只列古人呢?也正好于此了解一个侧面。
    诚然,《古今人表》并非完全没有汉人,但只不过是限于秦、汉之际的历史人物而已。后人颇有认为作者的苦衷,在于明哲保身。因为当时的形势不许可他品评当朝帝王将相,否则可能危及性命,所以只好将他“不敢公之于世而又不甘沉默的帝王观”寄诸言外。对于颜注谓《人表》未毕的说法,后人颇多非议,以为未得作者微旨。他们认为,表名古今,正是“因古以知今”、“次古人即以表今人”、“表古人以为今人之鉴、“等次古人,而今人在其中”、“若表今人,则高祖诸帝悉在优劣之中,岂孟坚所敢出”、“上古之世,圣帝明王,接踵而生,故圣人仁人智人居多,中古之世,则渐生中下之人……若必欲以有汉一代之人,尽列表中,试问将高祖以下诸帝,置于圣人之列耶?仁人之列耶?抑孟坚是汉人,能雌黄本朝人物耶?”此外,论者复指出,既然史谓班昭续成《汉书》,就不可能尚留缺略,所以不能说该表未毕,而尚以“古今”名表,一方面是别有寄意,另方面是因为“去今字则无以为《汉书》”的道理。其实,如能设身处地,了解班固的时代,以及他当初因“私改国史”之诬而下狱,后来又奉诏而成国史的处境,当更能体会《古今人表》不表“今人”之用意。
    总言之,班固所谓断汉为书,政治上的动机恐怕要比史学上之思量来得更为重要。他所基本考虑的,并不在史体之创新上,只是配合了客观因素,《汉书》才成为中国断代史之始祖。惟其如此,我们方能了解他为什么没有严格地但录汉事,而处处有所突破。
    
    关于《古今人表》本身的价值,也是值得注意的。表之为体,“旁行斜上”,眉目清楚,史迁开创于前而班固继起于后。虽然班固准备以记汉事为主,但他也继承了《史记》十表“通古今之变”的精神,而《人表》之创设,“上记古人”、“追溯前代”以“明统绪”,在专述汉代历史之同时亦对远古历史作了“走马灯式的回顾”,实在不能轻率地认为是多此一举。再者,一些影响较小,地位较低的历史人物的名字也藉着《人表》而保留至今,不致湮没。所以《人表》“以云稽古,亦非无功”。此外,如果“需要阐述某些史事的渊源,或因需要补充前史之所缺”,史书便往往“在局部上要突破全书的总的断限”,兼且时代相近的人物,每难轩轾,有待盖棺论定,“故断代为史必续前代人表,乃可以承其绪;而当代人表必俟论定之后再加编辑,以为后史之统”。章学诚对于《人表》之功效,颇申其详,虽然关于通史和断代史应否录有人表这个问题,他的意见表现得前后矛盾,然而对于《人表》作用的看法,却始终如一,他认为:“列传裁断所余,不以人表收其梗概,则略者致讥挂漏,详者被谤偏徇。(18)”又强调说:“夫不立人表,则列传不得不多,年表犹其次焉者耳,而人表方为史家怪笑,不敢复犯……专门名家之史,非人表不足以明其独断别裁;集众所长之史,非人表不足以杜其参差同异;强分抑配之史,非人表不足以制其芜滥猥棼。故曰断代之史,约计三门,皆不可无人表也(19)”。实斋于人表效用,阐释最详,认为它不失为处理不同详略的经济史体,亦可谓持平之论。
    再者,《人表》之创制,除了对传统历史编纂学有所贡献外,亦颇能反映出东汉时期品评历史人物的标准,以及对魏晋九品论人风气之影响,是研究汉晋思想史不可忽略的材料。钱大昕“独爱其表章正学,有功名教。识见迥非寻常所能及”(20),但这种意义在今天亦已转化为对研究史学史和思想史的助益了。
    1986年11月5日于香港大学柏立基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