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学衡派的史学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张文建 参加讨论

《中国文化史》在编纂体例上,不仅“仿欧美之例,着专门之史”,采用综合型的文化通史体裁,而且吸取传统的纲目法,上契纲领,下列史料,夹叙夹议。“凡立一义,必凭证据”,引用资料600余种,既广泛征引古书,沿流讨源, 也常汲取近人研究成果,为后人提供了方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自20年代问世,在当时流传和影响是广大的。有人评价“这是一本庄严郑重的巨着”;“持论正而义类宏,元明以来所未有也。”胡适虽然指摘柳着许多疵漏,也认为“柳先生的书,可算是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⑩《中国文化史》虽然在体裁和内容上还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承袭着一些封建主义余毒,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辨别。然而,它毕竟是“开山之作”,在当时别辟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蹊径。
    (二)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中国史学的发展源远流长,然而,史学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则肇始于五四时期。“学术愈发达,则分科愈细密”。当时北京大学朱希祖主持的史学系,曾把整个课程设置分成史学的基本科学、史学的辅助学科、史学史及史学原理、中外通史及断代史、专门史及外语等系。朱希祖本人就讲授过《中国史学通论》,以较新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以后,在梁启超等人的进一步倡导下,史学史才逐渐形成一门有系统的学科。然而,与北大学者相对峙的南高学者也同样青睐于史学史的研究,他们虽然没有着力宣传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却潜心着述,孜孜以求,拿出了不少具体的研究成果。
    柳诒徵的《史学概论》是1926年商务印书馆函授社国文科讲义,内容大多涉及史学史的范畴和义例。在论述中国古代史学思想时,柳诒徵指出,“治历史者各有其主观,吾国之群经诸史,皆以道德观念为主。杜预论《春秋》经传五例,结之曰‘王道之正,人伦之纪备矣’。实则《易》、《书》、《诗》、《礼》亦无非以正伦纪明礼义,后世史书高下得失虽不齐,其根本亦不外是。今人疑经疑古,推翻尧、舜、禹、汤、周、孔,而转喜表彰王莽,即由根本观念不同,故于古史争辨最烈也。”(11)这段话揭示了中国传统史学观念为道德决定论,尤有一中心主干,数千年全史之根本皆系于此。确实点出了古代封建史学是以道德纲纪为核心的实质。五四时期疑古思想的出现即是古今史学观念之变迁,古史争辨也正反映了新旧两种史观的交锋。“故某一时代之制度,有某一时代之思想,须一一求其所以然,不可出以武断者,治史学之要义也。”(12)这对治史者尤有启发。对于史学之范围,是书匡定为未有文字之先,地层化石动植物之寸骨片叶,皆历史也。文字之史则有钱币、金石、甲骨、符牌、印押、器具以及画象、图绘等多种,狭义言之,则一切书籍文牍,无往而非历史,其目录家所列史部诸书,又狭义中之狭义耳。其实经史子集,以至小说报章,佛道耶回各教诸书,凡属人类过去之思想言论事实记载,皆在历史范围之中。“广言之,充满宇宙皆历史;约言之,一切文字皆历史。”应该承认,这个定义是具有现代史学意识的,与当时的一些新史家所见略同,并无固执守旧之嫌。也较真实地表述了今人对于史学研究广大领域的认定和共识。是书还指出我国史学之发达的标志,一为史官,“吾国自黄帝以来即有史官,累世相承,莫不以国史为重,绳绳继继,信而可徵,非若他国初无专掌史职之官,惟凭私家纪载,所传异辞也。”(13)一为目录,“吾国史籍有当时之书籍目录。是亦史书之一特色,足徵史家之注重文化也。”(14)世界各国莫不有史,而这二点,正是中国史学史有别于他国的关键所在。过去人们往往泛泛而谈中国史籍之多且备为世界之最,而并未追究其之所以然。柳诒徵深窥底奥,切中要害,是颇有见识的。关于中国史学史的史料基础,是书以新的分类法将其史部归纳为古史、正史、近世史、编年纪事分类之史、历史地理之书、史学书等类别,视之为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柳诒徵对于正史之史料,尤为关注,专门撰文,探其源流,认为正史之性质有史官所着、政府命文学家所着、私人所着三种,史官所着之中,又分一人独着者,与众手合修二种。他针对新史学思潮批判正史之呼声,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说:“国体既更,世风丕变,有议削除秦汉至明之史事不必读者,有斥诸史为帝王家谱无当于社会者。是亦持之有故,所惜未窥其通。……苟观其通,无往不可为龟鉴。矧社会风俗之散见传志,在善读史者读之,任务朝之帝王史,皆吾民之史也。”(15)他看到废科举、兴学校以来,只读历史教科书而废弃正史的倾向,及时指出,“若徒读教科书中廖廖数十百言,但能知一二重要人物,及其初起个最后之结果,中间事理,全不了然,既不足以引起兴趣,复不足以增长阅历。故读教科书,每事必须参阅正史,方能得益。”(16)他还认为,近世学者编历史教科书,以史事之性质分类专史,如政治、法制、经济、学术、风俗、宗教、教育、实业、美术、社会、外交等史,其实皆正史诸志汇传之遗。凡此言论,无不提醒世人充分认识正史的史料价值,“宜求古人之善而发之”,尽可能发挥其经世致用之功效,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张其昀的《刘知几与章实斋之史学》,综述《史通》与《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三书,新立章条,区分类聚,分述典籍之搜罗,校雠与考证,论记载之真确,史之义例,史之述作诸项,认为“章君绍刘君之学,其书体例相似,而互有详略,刘君固为独创,章君尤多发明,互相补益,故非因袭之比,论典籍之搜罗,章君为详,立州县志科以存文献,乃其建议,至于校雠着录,又章君专门之学矣。论记载之真确,及史之述作,刘君特审。章君所补,为阙疑之例,及自注之例,故三书者相须而备。”(17)缪凤林的《古史研究之过去现与在》(上篇),以旧者四派为上篇,一为疏通知远派,称其欲实现孔门言史之理想;二为博古派,不以六艺为衷据,而较《史记》尤博尤古者;三为杂糅派,其识见浅陋,既不能如疏通知远派之出入百家,以六艺为衷据。亦不能如博古派之引据浩繁,惟杂采成书,其迷信载籍逾于博古派,而博雅不足,无别择,无义法也。四为儒家正统派,即以六艺言史,奉儒家为正统者(18)。并明其类略,着其概要,而略评其得失,实为论列研究中国古史流派之作。
    其他如郑鹤声的《汉隋间之史学》、《史汉研究》、《正史总论》、《古史官考略》,《清儒之史地学说与其事业》、《清儒对于“元史学”之研究》,陈训慈的《浙东史学管窥》、《清代浙东之史学》,张尔田的《史微》、《史传文研究法》等文,均以断代或个案的史学研究成果,为史学史学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中国礼俗史的研究。礼仪习俗为民族社会生活的底蕴,“欲考社会状态,非礼俗莫由”。礼俗是社会生活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历史研究领域扩大的必然产物。“以今世史学家,社会学家眼光观之,则礼之由来与其演进,皆民族社会由榛狉而日进于文明之遗迹也”(19)然而,这类史料零散片断,又淹没在诸史群籍之中,不易发现,非广搜而列举,博观而约取不为功。因此,过去很少有人去专项研究。王焕镳的《论周代婚制》,发表于《学衡》第八期,则开其先声,对此进行考察。
    稍后,柳诒徵撰《中国礼俗史发凡》,首论读经史以治礼俗之法,认为“故必通群经而后能治礼,亦必通群经而后能治史”。在探讨礼俗之演变时,认为“礼所由起,皆遂古之遗俗。后之圣哲,因袭整齐,从宜从俗,为之节文差等,非由天降地出,或以少数之私臆,强群众以从事也。”(20)俗先于礼,礼本于俗。故言礼而不言俗,未为知礼。“礼俗之界,至难划分”。礼俗并称,始自《周官》,如《礼记·曲礼》说:“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礼是华夏族在千百年中凝结出来的习俗,并由习俗而转为制度。由俗而为礼,教民以礼,化民以俗。故民俗在先秦时期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伦理倾向。“考究当时风俗及吾国今日习俗之沿革,皆宜于礼求之。”(21)上述论述,揭示了礼俗缘起的政治性特质和以礼制俗的传统。柳诒徵早年撰写的《中国文化史》,也深及先秦礼俗之原,凡陈一事,必旁及相关之政俗。并专列《周之礼制》一章,兹就冠、婚、丧、祭、射、乡、朝,聘八者而举之,认为“此皆当时人事所至重也。”为了扩大治史范围,反映社会全貌,柳诒徵综览群书,“博观而约取”,特别重视历代以来各地乡俗民风。他曾作《江苏社会志·礼俗篇》,辑录了正史、典志、诗文、杂说、笔记、丛书、方志中的有关材料,对江苏地区的礼俗演变均有记载,尤详晚近冠婚吉凶之变革。另撰有《清德宗之大婚》,认为此即千古帝后大婚之结局也,着之史册,亦足以广异闻。柳诒徵在礼俗研究中,还十分注重考究人民生活的状况,于许多地方志书与说部笔记中细心钩稽,分类排列。正是在这种人民性思想指导下,他竭力破除“君史”之病,于帝王朝代国家战伐,多从删略,“尝欲采辑诸史广及说部别集,专述吾民衣食住行演变条流,为民族生活史,颇冀通人同致力于此,亦至有兴趣之新史。”(22)除此之外,学衡派史学家的考据之作也是颇具功力的。
    注释:
    ①刘伯明:《共和国民之精神》,《学衡》10期。
    ②陈训慈:《历史之社会的价值》,《史地学报》1卷2期。
    ③《史学原论》译者弁言,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④缪凤林:《历史与哲学》,《史地学报》1卷1期。
    ⑤缪凤林:《历史之意义与研究》,《史地学报》2卷7期。
    ⑥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第一编前论,南京钟山书局1983年版。
    ⑦张荫麟:《论历史学之过去与未来》,《学衡》62期。
    ⑧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⑨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⑩胡适:《书籍评论》,《清华学报》8卷2期。
    (11)《史学概论》,《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2)《史学概论》,《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3)《史学概论》,《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4)《史学概论》,《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5)《史学概论》,《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6)《史学概论》,《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7)张其昀:《刘知几与章实斋之史学》,《学衡》5期。
    (18)缪凤林:《古史研究之过去与现在》上篇,《史地学报》1卷6期。
    (19)柳诒徵:《中国礼俗史发凡》,《学原》1卷1期。
    (20)柳诒徵:《中国礼俗史发凡》,《学原》1卷1期。
    (21)柳诒徵:《中国礼俗史发凡》,《学原》1卷1期。
    (22)柳诒徵:《中国礼俗史发凡》,《学原》1卷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