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乾嘉学派吴皖分野说商榷(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贵州社会科学》 陈祖武 参加讨论

吴皖分野不足以赅括乾嘉学术
    惠栋、戴震之学,卓然自立,流风所被,遍于南北,确乎一代学术宗师。然而严格地说来,惠、戴二家并不能赅括整个乾嘉学派。譬如同样治经学,顾栋高、秦蕙田各以《春秋》、《周礼》名家,就非惠、戴所能比拟;同样治史学,全祖望、邵晋涵、钱大昕、章学诚,皆蹊径各异,亦非惠、戴所能拘囿;至于汪中,虽由章炳麟归诸吴派,但他与惠栋实无师承关系,其子学研究尤逾越惠、戴之学而雄视一时。此外,乾嘉诸儒臣,如朱筠、周永年、纪昀、陆锡熊、阮元等,博学多识,其为学亦不在惠、戴范围之中。关于这一点,梁启超先生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虽将吴皖分野说明确化,但同时指出:"此外,尚有扬州一派,领袖人物是焦(里堂)循、汪(容甫)中,他们研究的范围比较的广博。有浙东一派,领袖人物是全(谢山)祖望、章(实斋)学诚,他们最大的贡献在史学。以上所举派别,不过从个人学风上,以地域略事区分。其实各派共同之点甚多,许多著名学者,也不能说他们专属哪一派"。(19)其实,以地域来区分学派,本身并不科学,与乾嘉学术发展的实际也不尽吻合,因此我们并不赞成它。梁任公先生认为当时才人辈出,不可简单归之于某一派别,是很中肯的意见。在这里,我们仅以章学诚和汪中为例,来做一些管窥蠡测。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乾隆三十一年,在京中与戴震初识。戴震的一席高论,使他受到极大震动,于是痛自反省,深感早先的"好立议论,高而不切,攻排训诂,驰骛空虚","可为惭惕,可为寒心",(20)然而,此后章学诚并没有向一时风气屈服。相反,由于文史素养的与时俱进,赋予他对考据学风积弊展开不妥协批评的勇气,他决意以自己的史学主张去辟除榛芜,开创新路。
    章学诚一经选定史学为正风气之道,便义无反顾,倾其全身心于《文史通义》的编撰。乾隆五十三年致函孙星衍,首次提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21)中经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间所写《经解》、《原道》、《史释》、《易教》及《方志立三书议》诸篇的系统阐释而深化;到嘉庆五年撰成《浙东学术篇》,彰明"史学所以经世"(22)的为学宗旨,完成了以"六经皆史"为核心的史学思想的建设。
    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受了王守仁、顾炎武思想的影响,确然而无疑。此外刘知几的《史通》也是他的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他二十八岁始读《史通》,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经过痛苦的抉择,他终于确定取经刘知几的史学评论,专以探讨史学义例为业。尽管后来他曾声称:"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家著述,截然两途,不相入也。"(23)但《史通》于他思想的影响,则随处可见。诸如把史籍区分为撰述与记注二家,强调史才、史学、史识与史德的统一,反对文人修史,主张详近略远、据事直书、学以经世等等,皆与《史通》一脉相承。至于"六经皆史",作为《史通》总纲的《六家》篇,即把儒家经典《尚书》、《春秋》视为史籍编纂的两家,与《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并称"六家"。无疑是章学诚史学思想的远源。其实,《文史通义》以《史通》为重要来源,早在其撰述之初,章学诚就曾直认不讳。在致友人严长明的信中,他说:"思敛精神为校雠之学,上探班、刘,溯源《官》、《礼》,下该《雕龙》、《史通》,甄别名实,品藻流别,为《文史通义》一书。"(24)
    乾隆三十八年,章学诚与戴震再晤于浙东,因论史事及方志纂修主张不合而反目,戴氏故世,章氏又为文攻戴,皆见于《文史通义》中,文繁不录。足见,章学诚与戴震虽有往还,但其为学则独辟蹊径,另有渊源,既非戴学、更非惠学所能概括。
    乾隆中叶后的学术界中,除戴震、章学诚外还有汪中以其对先秦子学的创造性研究,领异立新,雄视一时,并与戴、章成三峰鼎峙之势。
    汪中(1744-1794)(25),字容甫,江苏江都人。乾隆二十八年,应童子试,取得附学生员资格。此后,作幕四方,卖文为生,常年往来于大江南北、浙水东西。乾隆四十二年选为拔贡生,以怔忡之症而绝迹科场,专意于《述学》一书的撰写。后应聘校勘文宗、文澜二阁入藏《四库全书》,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于杭州校书处。
    汪中之于先秦诸子,以荀、墨二家用力最勤。乾隆四十一年,他幕居南京,与安徽歙县著名学者程瑶田定交。从程氏处,他得知戴震学术大要,于是接踵戴震对荀子学说的表彰,治戴学而兼及《荀子》,再由荀及墨而终成子学名家。
    在我国学术史上,自儒学于西汉初取得独尊地位以来,同《荀子》相比,《墨子》的遭遇就更其不公。《荀子》之被视作异端,毕竟是宋代理学勃兴以后的事情,而《墨子》,则早在孟子的时代,即已与杨朱并斥,诋为"无父",声称"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26)。由此,汉初,墨学已告衰微,迄于魏晋,几成绝学,宋明之世,孟子以"亚圣"高踞庙堂,他对墨学的诋斥,经程颐、朱熹表彰而成为儒家经典的构成部分。于是视墨学为异端邪说,众口一词,几成铁案。承清初诸儒对墨学的阐幽发覆,汪中以求实存真的批判精神,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终于还原了先秦时代儒墨并称"显学"的历史真实。
    汪中的墨子研究,洋溢于其间的批判精神,如已故侯外庐教授所评:"在当时是一种石破天惊的议论"(27)。而这种对儒学传统的叛逆性格,在当时严酷的封建文化专制之下,是不能见容于世的。因此,还在汪中生前,便遭到内阁学士翁方纲和章学诚的猛烈抨击。
    平心而论,章、汪学术,取径各异,未可轩轾。然而汪中的子学研究,能以反传统的批判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为学态度,道人之所不能道,言人之所不敢言,这在当时不仅需要足够的理论勇气,更要具备过人的学术见识。章学诚攻其一点,不及其馀,竟统而訾之为"大体茫然",显然是意气用事。章、汪二人的交恶,是乾嘉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前哲时贤多有理董。其实,他们之间的分歧,固然有个人恩怨,有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痼疾,但弄到"竟欲持刀抵舌锋"(28)的程度,恐怕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汪中的墨子研究,恰好透露了个中消息。质言之,一个要尽力维护封建名教,做虔诚的卫道士,一个则公然蔑视儒家经典,敢于向其挑战,这或许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汪中的子学研究,与王念孙、钱大昕、卢文弨、孙星衍、毕沅诸家,争奇斗妍,并时而鸣。璀璨若群星的众多学者,共同描绘了鼎盛一时的乾嘉学术画卷。他们互为师友,相得益彰,其间本无派别之可言。强分门户,或吴或皖,皆有违历史实际,我们何必去做那种自寻紊乱的事呢?从历史实际出发,对各家学术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研究,其间既包括对众多学者深入的各别探讨,也包括对学术世家和地域学术的群体分析,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兴许能够找到将乾嘉学派研究引向深入的途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