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论王世贞对理学化史学的批评(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钱茂伟 参加讨论

4.提出新道统说,否定程朱的地位。道统论是宋儒最乐意谈的一个命题。按宋儒的道 统系谱,宋儒直接孟子,中间汉唐诸儒不与焉。王世贞对此持怀疑态度。王世贞认为, 立言之士,“自夫子诸高弟颜、闵、参、赐外,要无若孟子”(注:《读书后》卷3《读 文中子》。)。王世贞认为孟子最尊孔子,也最善学孔子,“孟子之尊孔子,不过曰孔 子圣之时,又曰吾所愿则学孔子而已。其谈仁义,辨王伯,探性善,推不忍,往往发挥 所自得之蕴以成其书,固未尝举孔子之文言而训诂之也”(注:《读书后》卷1《读庄子 一》。)。自孟子殁而有荀卿氏,荀卿殁三百余年而有扬雄氏,“中间若董仲舒之正毛 、伏以下之专,于经术若有补焉,而未有立言以维持道统者”(注:《读书后》卷2《书 扬雄传后》。)。秦汉以后,卓然欲绍孟子而追迹六经之后者,扬雄氏而已,王通氏而 已耳。王通之后,只有周敦颐、张载二先生而已耳(注:《读书后》卷4《读通书正蒙》 。),此外的程朱,不配入道统。“二程者,志在修明夫子之道而羽翼之者也。不欲为 家,是以其见不尽合。既不尽合,是以无取于《正蒙》,而口不及《通书》。”(注: 《读书后》卷4《读通书正蒙》。)仔细研究以上言论,我们不难发现,王世贞反对传注 、训诂,提倡“立言”。他是从学术能否自成体系入手的。孔子-孟子-荀卿-扬雄- 王通-周敦颐-张载,这就是王世贞构筑的道统系谱。这个系谱,从学术史眼光来看, 当然是王世贞的一家之言。它的意义在于加上了荀卿、扬雄、王通三人,比宋明诸儒的 视野开阔;也在于通过重新排列道统系谱,将程朱从这个系谱中剔了出去。
    三、对宋儒史论的重新解读
    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宋明理学化史学的缺点是太 多的价值评判,用历史评判代替历史研究。他们要把一切历史人物放到道德法庭上衡评 一下,这就不免“失真”。王世贞是一个写过《史乘考误》、提倡考信的史家,他要求 用具体的历史研究,恢复历史的“本真”。
    1.提倡历史主义,反对以成败论人。王世贞主张识其势,考其事,原其情,进行历史 性的分析,明确声称“人固不可以成败论”(注:《读书后》卷2《书诸葛亮等传后》。 )。战国时期,燕国的乐毅因燕王中反间计,投奔到赵国,天下人为之惋惜。苏轼从当 时形势分析入手,提出一个观点,“当其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败” 。王世贞不同意,“愚以为,苏子之论事势审矣,独未能悉乐毅也”。王世贞认为,乐 毅既是仁人,又是智者。乐毅之后可以无功而封,诸葛亮自比乐毅,人犹未许之,可见 乐毅不一个简单的人物,“若苏子瞻者,真所谓以成败论者也”(注:《读书后》卷1《 书乐毅传后》。)。这里,王世贞肯定了苏轼了解当时天下大事,但同时指出苏轼之论 不了解乐毅本人。既有大的形势分析,又有个案的特殊分析,比起苏轼来说,无疑是全 面多了。
    王世贞认为宋儒史论好讲道理。曾丰“有识有学,尤近道理,其辞亦多宏润遒美,而不免为道理所束,间有暗塞而不畅者,牵缠而不了者。要之,为朱氏(熹)之滥觞也,朱氏以其近道理而许之”(注:《读书后》卷4《书曾子固文后》。)。这也是实情。宋明时期儒者读史,“非徒要记事迹,在格物致知,进学问,高智识也”(注:胡肃《雪航肤见序》引其师王文贵语,见赵弼《雪航肤见》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本。)。王世贞评价历史人物,好以宋儒为参照系数。苏轼被认为是宋明时期最好发议论的学者,自然也成了王世贞批评的首要目标。苏轼称诸葛亮“以仁义诈力杂用而取天下”,王世贞称苏子是书生,“一妄庸人呓语也”,“不识理势,且又不读书,不考其时事”(注:《读书后》卷2《苏子瞻诸葛亮论后》。)。西汉的贾谊主张谴功臣列侯就国,这得罪了大臣,汉文帝只得将贾谊放到长沙。苏轼“急于揆事,而不尽悉故实者也”。王世贞认为,文帝出谊是为了安慰功臣,同时想“老其材而后用之耳,非果于弃谊也”。理由是,贾谊死以后,文帝“次第用其言”。如此,“谊虽夭,不为不用也”(注: 《读书后》卷《书贾谊传及苏轼所著论后》。)。
    王世贞善于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分析。宋高宗何以要求和,宋明人多归之秦桧,或归之高宗本人。王世贞别有看法,“高宗之所以信秦桧而必欲和者,非桧之术真足以动之也;谓高宗之不欲二帝归者,亦非情也。……帝之所以信秦桧而必欲和者有三,而兹不与焉,一曰志足,二曰气夺,三曰中疑”。所谓志足,是指高宗由康王而位居人主,居有半壁江山。所谓气夺,是指为屡为金人所追,差点和父兄一样成为阶下囚。所谓中疑,是指不信任拥有重兵的韩、张、岳三将军。进而,王世贞对高宗求和的后果作了分析,他认为求和使南宋错过了最好的收复中原的时机。“呜呼,高宗诚可深恶也!自建炎至咸淳百余年来,其真可以恢复者,独此时耳。”(注:《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10《高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