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在《光明日报》(2003年11月25日)发表文章:《论中国古代社会的腐败与世风》说:根除吏治腐败、培育良好世风、提倡为政以德反腐倡廉,历史上从上到下都为良好世风的到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但中国古代社会“人治”政治的特点注定这一切努力如水月镜花,难以见效。尽管如此,前人的努力与挫折、经验与教训仍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张富祥在《东方论坛》2003年第4期的文章:《“华夏”考:兼论中国早期国家政制的酝酿与形成》中认为:华夏民族滥觞于传说故事上的五帝时代,其间颛顼的宗教改革标志着中原部落大联盟的日趋成熟,而到虞舜为盟主时,大联盟的政治体制已基本具备早期华夏国家的雏型。 杨善群在《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4期发表文章:《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得出六条反证,阐明古文《尚书》绝非编自旧籍引语,而是别有来源的真古文献,因而对其学术价值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 赵明正在《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发表文章:《<史记>人文精神溯源》说:《史记》中的人文精神可以溯源到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潮和理性传统。同时,时代的变迁和人类自身的巨大能量孕育了司马迁的人文思想,在“李陵”之祸后他摆脱了对、制政体和君王的依附关系,从而玉成了他的人文思想。 舒习龙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上刊发文章:《晚清纪事本末体史书的杰作:<圣武记>特点与价值》指出:晚清纪事本末体史书与爱国主义思潮和经世思潮紧密相连,《圣武记》开其端绪,奠定了此后纪事本末和当代史、军事史相结合的新趋向,对晚清纪事本末体例和内容产生重大影响。 靳宝在《南都学坛》2003年第6期发表文章:《论王充的史学功能观》提出:王充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对史学的功能有自己的见解,认识到史学对社会、国家、人生修养等都有重要作用。他提出撰写史书要如实记载,强调史学要有益于国,可补于化。这些理论成就对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张剑平在《郭沫若学刊》2003年第3期撰文:《郭沫若古史分期学说的完善及引起的学术论辩》谈到:郭沫若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并非一开始就引错了路,他的古史分期虽然一变再变,但并非一错再错,而是在不断地完善和成熟,逐步接近中国古代历史的真实面目。 尚烨在《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发表文章:《重新解读希罗多德的失误》说:世人对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历来褒贬不一,贬之者有两个方面:一是希氏《历史》中的史料常流于轻信且重文轻史,二是希氏的作品中神明史观极为浓厚。希氏的作品的确有些不足之处,但希氏更具求真精神且人本史观表现亦很强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