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看到了历史的发展变化,所以没有背上先王的沉重负担,对于冲破先王羁绊的改制措施,他一般都积极加以肯定。周景王时因为钱轻,不能很好发挥作用,所以景王打算另铸大钱。单穆公以先王货币制度的一大番道理为由加以反对,并警告说:如不听他的劝告,违背先王之法,则“竭亡日矣”。景王未听他的迂腐说教,“卒铸大钱,文曰宝货,肉好皆有周郭,以劝农澹不足”,结果是“百姓蒙利焉”(注:《汉书·食货志下》。)。班固在叙述货币制度之首,使用这个事例,雄辩地说明:先王之道有些已不合于发展了的历史实际,只有以社会现实为出发点来决定政策,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对于商鞅变法,他明言这不合先王之道,但在多处强调变法对于秦国富强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用有力的事实论证了要顺应历史发展,不应泥古不化。 班固还对复古倒退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书中用对王莽复古改制失败的生动记录,集中论证了复古必败的道理。王莽是个仰慕先王之道的复古迷。他篡位前后,处处模仿经书中记载的上古模式,在地方区划、土地、货币、职官制度等方面,都照搬《周官》等古书记载,上演了一部部复古闹剧。结果是四处碰壁,把原本尚有条理的政治、经济秩序搞得一塌糊涂,使得社会动荡,人怨鼎沸,最后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书中对币制更改始末的记载,是复古必败的一个典型写照。王莽居摄时,就模仿周代子母相权之法而造大钱。篡位后“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凡宝货五物,六名,二十八品”。而“百姓愦乱,其货不行。民私以五铢钱市买。莽患之,下诏:‘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以御魑魅。’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抵罪者,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称数”(注:《汉书·食货志下》。)。严重破坏了经济秩序,加速了他的灭亡。 对于他复古改制的失败,《汉书》以复井田为例,引用区博之言作了总结:“井田虽圣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敝。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注:《汉书·王莽传中》。)这是对王莽改制必然失败的告诫,也是对复古本身必不可行的切实说明。《汉书》对王莽临近灭亡犹照搬古书,乞求对策的描写,更是对复古作法的辛辣讽刺。当新朝政权内外交困,分崩离析之时,“莽愈忧,不知所出”,听信了崔发“《周礼》及《春秋左氏》: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故《周易》称‘先号啕而后笑。’宜呼嗟告天以求救”之言,“乃率群臣至南郊,陈其符命本末,……因搏心大哭,气尽,伏而叩头。……诸生小民会旦夕哭,为设餐粥,甚悲哀及能诵策文者除以为郎,至五千余人”(注:《汉书·王莽传下》。)。幻想靠古人的办法产生回天之效,读后令人捧腹。而王莽因泥古不化,终遭灭顶之灾的深刻教训,也就通过这生动、精彩的描写深深印入了读者脑海。 班固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深刻说明了: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调整人们行为与对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复古倒退必然遭到失败的道理。 《汉书》在对待历史趋势的看法上,坚持了今胜于昔,历史是在变化中前进的进步观点,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进行历史研究工作,准确地传达出历史的动态与趋向,提出了一些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因素的见解,丰富了古代的历史思想。对于通古今问题,《汉书》有着自觉明确的认识,而且作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在这一点上,班固较之司马迁,似乎并不逊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