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刘永福回国原因探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吕幼樵 参加讨论

1885年6月,中法战争以清政府的妥协投降而告结束。曾经威镇越南、名扬全国的抗法英雄刘永福离开越南,回到国内。对刘永福回国原因,史学界长期有不同看法,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刘永福是在名利地位的诱惑下回国的。我认为,探讨刘永福回国的原因,必须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如果说刘永福是为官职地位所诱惑而回国的,那么他回国后的官职地位应该高于在越南的地位,否则就谈不上诱惑。而实际情况是:刘永福在越南的官职是三宣正提督,当然比清政府给他的记名提督要高。况且,刘永福在越南的实际地位是:“据山西、兴化、宣光已十余年,是处官民知有永福,不知有越南王。”(注: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二〉,第230页。以下注释凡引自《中法战争》者,均指中国史学会主编的这部丛书,不再说明。)“号令北圻, 越地大小各官无不承风听命。”(注:《中法战争》〈六〉,第538、53、538、436页。)当时越南阮氏王朝昏庸腐朽, 全国局势动荡不安,一方面是法国的入侵,另一方面是到处爆发起义,内忧外患,难以自存。在这种形势下,刘永福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以保胜为中心,控制三猛十州,进可攻,退可守,处于非常有利的割据地位,其权势地位远远超过三宣提督。同时,以三宣提督与清政府授予他的记名提督相比,也是不恰当的。清政府在战争中虚授的记名提督,在战争结束后,兑现为实授提督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后来,清政府无论是在饬令中,还是派专员前往越南劝刘永福回国的时候,都只是说,回国后让他驻防思钦一带,再没有提记名提督的事。或者有人会说,清政府给刘永福依博德恩巴图鲁名号和三代一品封典这样一些特殊荣誉,名利应该是够高的了。其实,这同样是清政府的诱骗手段,而且刘永福本人也是意识到这一点的,所以他不为所动。在清政府要他回国时,他不以为意,根本就没有回国打算。
    说刘永福是为了个人名利回国,还有一些问题不好理解。比如,刘永福为什么不在停战撤兵令下后立即回国,而要在清政府九下上谕、公私照会二十多起,并派专员多次前往越南劝说的情况下,拖延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回国呢?对此,认为刘永福是为名利地位而归国的学者提出两点解释:第一,越南人民的苦苦挽留,使得刘永福不可能很快回国;第二,回国人数的争执,拖延了不少时间。的确,刘永福在越南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受越南人民爱戴。越南此时处在内忧外患之下,越南人民希望他留下来,抵抗法国侵略者,保护人民安全。但这并不能说明刘永福因此耽误时间。如果按某些人所说,刘永福是一个名利之徒,为了追求个人名誉地位,他怎么会因越南人民的挽留而踌躇不前,甘冒激怒清政府的危险呢?关于回国人数的争执的实际情况是:光绪十一年四月初一,张之洞通过唐景嵩给刘永福的命令说:刘永福要带回的部队,只能“少则数百,多则两千。”(注:《中法战争》〈二〉,第193、80、98、101、161、83、199、200、90、161页。)而刘永福抗疏力争,要求把直属的三千余人全部带回国。张之洞在四月三十日的照会中拒绝了刘的要求,并重申最多只准两千人回国。此后没有就这个问题再次争论。因此,回国人数的争执是四月份的事,而刘永福后来又拖了几个月才回国,并且他不顾清政府的命令,把所部三千余人全部带回国。从个人名利考虑,刘永福敢这样做吗?所以,以上两个原因根本不能说明刘永福为什么迟迟不回国,只能说明刘永福是不想回国的。
    
    中法停战后,清政府多次命令刘永福迅速撤兵回国。对此,他一开始是“不以为意”、“度外置之”,后来在清政府的压力下,变得“犹豫不决”,最后被逼迫为“公意始决”,同意回国。一个流落国外近二十年,在抗法战争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爱国将领为什么不愿回国呢?因为他对清政府不放心,对回国深有顾虑。他曾“往问三婆神降童,以定行止。神曰‘去无妨……去!去!去!尔毋怀疑,尔去之后,永享天朝富贵,断无还越之日。’”(注:《中法战争》〈一〉,第295、290、291、296、 171、280、270、288、290、297页。)他顾虑什么呢? 他是担心回国后遭受排挤和打击。张之洞也说(刘永福)“以举部来归,意存疑畏。 ”(注:《中法战争》〈六〉,第538、53、538、436页。)像黑旗军这些曾为抗法战争作出过重大牺牲的部队,清政府还不准他们全部回国,显然是对他们很不信任,要削弱他们的力量,刘永福怎么会不产生怀疑和畏惧之心呢?所以,在他向张之洞提出的回国六点要求中,第一条说“保胜宜派人防守也……,拟择子弟为官,纠集土人,据险而守。”(注:《中法战争》〈一〉,第295、290、291、296、 171、280、270、288、290、297页。)并要把其子刘成良留在越南。这实际上是刘永福为了保存实力,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刘永福“雄长越地,根蒂已深,据保胜为奥区,连三猛十州为后路。”(注:《中法战争》〈六〉,第538、53、538、436页。)再加上他在帮助越南抗法战争中屡建战功,深受越南人民爱戴,具有崇高的威望。把老的一批带走,留下子弟,便于刘成良统率,控制和巩固这块根据地,以防刘回国后遭受排挤打击时,有条退路。第四条要求说:“求赏发关防……以资办公,而昭信守。”(注:《中法战争》〈一〉,第295、290、291、296、 171、280、270、288、290、297页。)他对清政府不放心,所以要求把给他的许诺兑现后再回国。
    当刘永福决意回国后,曾把越南北部各董里长招来对他们说:“不可以从他之教(指天主教),尔等期候,我入关三年,到去天朝察看如何,如果三年并无什么消息,彼时从教与不从教,乃可任便行之。”(注:《中法战争》〈一〉,第295、290、291、296、 171、280、270、288、290、297页。)这表明刘永福打算回到国内后,如果形势于他有利,就留下来否则就再回越南。
    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他对清政府疑虑之深。那么,如此深的疑虑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可以从刘永福个人身世中寻求解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