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条件:一个学派是否具有活力,取决于四个因素。 一个学派应具有开放性。学派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但是并非所有学派都能始终不渝地促进或有益于学术研究。学派一旦流衍为学派,其作用必然是消极的。梁启超对此有一段很好的概括,“凡一学派当全盛之后,社会中希附末光者日众,陈陈相因,固已可厌。其对此派中精要之义,则先辈已说发无余,承其流者,不过据摭末节以诡辩。”(12)在人类认识史和学术发展史上,一个学科、一种流派能否发展,与其开放抑或偏狭的态度,以及吸收外界信息量的大小程度相关。耗散结构学说进一步从理论上印证了这个认识。它认为,一个不能与外界交换能量的孤立系统,是无法形成活的有序结构。长期封闭只能使系统愈来愈无序,最终走向完全无序的混沌状态,从而窒息学派生命。只有在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中,才能形成活的有序结构,使学派长盛不衰。 一个学派应具有时代性。每一时代都对当时的学术研究提出特定的要求。对于时代的召唤,不同学派的回答并不完全相同,或紧跟时代,致力于过去与现实的对话;或步履稳健,但求稳重不冒险;或回首顾盼,千呼万唤不出来。不同的选择,使有的学派生机盎然,有的学派萎靡不振。活跃在欧美史坛上的法国“年鉴学派”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一流派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它始终紧扣时代节奏,与时代同步前行。20年代末,“年鉴学派”就在研究领域中果断运用兴起不久的计量方法与心理分析方法。50年代,它又很快吸收了萌生于美国的口碑史学研究方法,并对生态学等近几十年来才崛起的学科给予高度重视。在研究课题上,“年鉴学派”与时代要求紧密衔接。在史学观念上,它也力求不断更新,在比较历史学理论和历史的时间性问题上,都提出了有益见解。 一个学派应具有社会性。一个学派是否有生命力。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成正比。毋宁说,只有在人们意识到这个学派的价值时,它才有发展的可能。本世纪30年代产生的拉丁美洲修正史学流派之所以在50年代后逐渐兴盛,就是在于它注意到拉丁美洲社会现实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和历史的角度,论证了拉丁美洲民族统一和社会文化总体结构趋向一体化等课题。相反,一个学派如果与社会脱节,心安理得于“纯之又纯”的研究,这一学派的认识能力必将与日俱减。 一个学派应具有道德性。作为学派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有自己的性格、气质和志趣,但在一点上是一致的:他必须是真诚的、有良知的人。我们能够用真诚和良知保证自己研究的价值。毫无疑问,没有真诚和勇气这些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的引导,单凭才能是无法把我们引向真理的。 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保障了史学流派的纷涌而出,离开了这个因素,不同史学学派之间的争鸣讨论也就成了子虚乌有。后者则保证了史学流派自身的自我更新和调节,一旦某个史学流派丧失了开放性、时代性、社会性和道德性的机制,它也就必将失去活力,在学派之间的竞争中失败。 注释: ①拉卡托斯等编:《知识的批评与增长》,1970年剑桥大学版,第248页。 ②《墨子·尚同上》。 ③《韩非子·五蠹》。 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⑤艾多弗·巴托利:《意大利文学史》。转自吴萍主编:《史学概论》,第29页。 ⑥《歌德自传》,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页。 ⑧(1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⑨E·R·沃芬斯坦:《革命者的人格》,普林斯顿1973年版,第228页。 ⑩B·马兹里希:《对心态史学的回顾》。载《心态史学评论》5卷4期,1977年第3期。 (11)《大英百科全书》“宽容”条。转自房龙《宽容》,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