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学如何服务于现实,1980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提出了如下见解:“历史科学满足政治需要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历史向社会也向政治提供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而社会和政治则利用这种成果作为自己的活动向导。这样,不但丝毫没有伤害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应有的尊严,相反,它既增加了科学的荣誉,也增加了社会主义政治的荣誉。”“历史学家为人民服务,可以是与迫切的现实问题直接有关的见解或建议,也可以写出高水平的著作,开拓人们的历史视野,提高人们的科学态度,推动学术进步,争得祖国的荣誉。”(18)实践证明,这些见解是比较科学和严肃的。 现实需求是历史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作为历史学家,首先必须坚持历史科学的理性原则,他应该具有“入世”和“出世”的双重品格。入世可以紧切时代的脉膊,既可充当社会实践的积极参与者,又可永葆史学经久不衰的发展活力,从而将我国史学经世致用传统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出世则可以一种客观超然的平和态度,以局外旁观者的清醒姿态,保持理智,不逐时流,以事实为根据,以科学为准绳,纵论古今,斟酌得失,永远充当社会的良知,以史学独有的方式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政治。只有如此,史学才能焕发青春,永具魅力,发挥其鉴往知来的巨大作用。 注释: ①②《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八》;《日知录》卷十九《文须有益于天下》。 ③《文史通义》卷五内篇五《浙东学术》 ④⑥⑦(16)《清代学术概论》第十、十三、十一、二十六。 ⑤《东原集》卷九《答郑丈用牧书》。 ⑧《沫若文集》卷十五,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65页。 ⑨陈恭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76页。 ⑩何干之《中国早期启蒙运动史》。 (11)转引自《群众》,重庆,1945。 (12)范文澜《中国近代史》,延安1940年版第78页。 (13)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3页。 (14)参见《人民日报》1962年9月13日。 (15)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17)列宁《论民族问题和民族殖民地问题》,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19页。 (18)《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