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2)
事实正是如此,日本利用苏联在条约中的保证,改变了其侵略方针和方向。 其一,日本改变了对华侵略方针,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对蒋介石政府继续采用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双管齐下的策略。在日本这种侵略政策下,汪伪政权和蒋介石政权的卖国投降活动日见嚣张。比如国民党反动派在敌后不断地制造反共摩擦和冲突,蒋介石和日寇的秘密会谈和妥协活动也日益增加。对共产党政权,日寇则集中其主要兵力用于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据统计资料显示,1941年以前,日寇用于中国战场的兵力一直保持在60万(不包括关东军)人以上,而用于敌后战场的兵力则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使我敌后抗日军民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也使敌后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以1940年和1941年相比,在华日军人数虽由80万人下降为61万,但伪军则由22.5万上升为34.8万;我八路军,新四军则由50万下降为44万。(19)以上数字说明日本在南进的同时,也加紧了对中国的进攻,而且南进目标之一,就是要切断中国抗战的国际通道以加快结束中国的战争。当年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在日记中论述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时说:“不管苏联在中国问题上有什么保留,不管条文措词如何巧妙,‘条约’的倾向还是要促进而不是阻止结束中日战争。”(20)从苏联政府对中国抗战的本意来看,它希望的是中国能长期抗战,拖住日本,希望的是中日战争能长期化,持久化。但是,“条约”的签定,从其实际后果来看,反而起的是“促进”结束中日战争的作用。 其二,在加紧对华侵的同时,日本在1941年12月挑起珍珠港事件,向美国开战,并向南洋一带大举进攻。此时,距“条约”的签订仅半年多。从这一点来分析,“条约”的签订应该说是加剧了日美关系恶化的进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认为是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又无疑加速了美国与国民党政府的联合,即它在中苏关系松驰和走向倒退的情况下,使美蒋加速了靠拢的步伐。 (四) “条约”的签定,是苏联外交的一大污点,它导致中苏关系走向疏远和恶化,客观上促进了美蒋的加速结合,中国抗战的国际背景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人民之间的矛盾,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最主要、最凶恶的敌人之一。任何反法西斯国家的外交方针都必须服从有利于打击这个共同目标,这是历史的要求,是全人类的利益,同样也是苏联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条约”的签定,实质上等于把可以争取的同盟者抛开,而同最危险的敌人结成同盟,这无疑是在世界范围内孤立打击了可以争取的同盟者,反而增强了主要敌人的战略地位。 抗战以来,苏联是大力援助中国的唯一大国。苏联在人力物力和道义方面给了中国人民以大力援助,从1937年到1940年,共给予中国贷款4.5亿美元;苏空军飞行员还志愿来华参加对日空战,许多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从苏联领导人的战略观点看,苏联援华是为了拖住日本,使之无法脱身北上,最终还是为自己不致两面作战。1940年12月斯大林特意召见即将赴任的苏驻华武官崔可夫,向他说明:“崔可夫同志,您的任务,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21)这就是苏联战时援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条约”签订后,苏联将日本的侵略祸水引向南洋的目的已经达到,苏联远东部分的安全也因而有了一定的保障。这样,苏联的对华政策相应起了变化,其援华物资迅速减少,直到中止。另外,苏联为了不使日本对自己在远东造成威胁,从1931年12月至1933年1月曾多次向日本建议缔结互不侵犯条约。1933年6月25日,苏联出于外交政策的需要,不顾中国政府的抗议,同日本操纵下的伪“满洲国”代表在日本进行出卖我中东铁路的谈判,经过讨价还价,终于在1935年以1.4亿日元的代价将中东铁路卖给伪“伪满洲国”(22)。此外,在经济上苏联积极协助日本,除了提供日本急需的原材料外,还签订苏日渔业协定,允许日本在库页岛北部开采煤和石油。(23) 苏联援华政策的改变,不仅影响到中国抗日的军事力量,而且在政治上也促使中苏关系走向疏远和倒退。日本的南进,不仅增加了中国抗战的压力,而且也加剧了日美之间的矛盾,中国同美、英也逐步发展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盟国。1940年12月2日,美国政府同意向中国政府贷款1亿美元。10日英国政府也给中国一千万英镑的贷款。29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宣告美国将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并将以大量军需援助中国。1941年美国国会又批准《武器租借法案》,美国政府据此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同年8月,美国陈纳德航空队来华参加对日作战。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继美、英之后也正式对日宣战,这样,中美等国正式成为共同对日作战的盟国。太平洋战争,使中国战场得到了大量的国际援助,也更加直接地显示出它的国际意义。战争进一步扩大,减轻了中国战场的压力。但是,美国的大力扶助蒋介石政权,既增强了蒋介石的抗日实力,也增强了他的反共实力反共意识和反共野心,为今后中国革命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一种外交政策既然混淆颠倒了敌我友,那它的生命力是可想而知了,它在实践中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在客观上、心理上、感觉上,使正在同日本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心中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给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造成混乱,涣散斗志,挫伤了感情,也给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和影响。 综上所述,《苏日中立条约》是一个苏日以牺牲中国利益,侵略中国主权,瓜分中国领土的条约;“条约”的签订使日本消除了后顾之忧,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加速南进,给中国人民和东南亚人民以及太平洋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条约”对中国抗战的影响是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它不仅直接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紧张和倒退,使中国抗战进入了相对困难时期。同时,它也间接地使蒋介石国民政府加速了与美英间的联合步伐。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共意识反共实力和反共野心,在客观上为日后的中国革命带来许多不利的困难和影响;《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是苏联外交政策上的一次失败,也是苏联大国霸权主义和极端的民族利己主义的“杰作”,它背离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对于这些作为历史教训,人们是不应该忘记的。 注释: ①、③、(14)、(15)(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卷一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4页、第103页、第103页、第108页 ②、(13)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卷十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36页 ④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9页 ⑤曾玉珍《中苏外交史》,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5-11页 ⑥《(苏)海费茨《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俄国和东方邻国(1918-1920)》莫斯科版,第430页 ⑦王春良主编《世界现代史》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3页 ⑧《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60-163页 ⑨、⑩《申报》1941年4月15日 (11)《六大以来》,第1161页 (12)(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26页 (13)(英)阿诺德·托因比,维罗尼卡·M·托因比合编《轴心国的初期胜利》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978-979页 (17)(日)林三郎编著《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吉林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41页 (18)、(20)(美)格鲁《出使日本十年》,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83-384页 (19)解放军政治学院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9册,第608-610页 (21)(苏)瓦·崔可夫《在华使命》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22)(日)《满洲国史总论》第244页 (23)(苏)《外交史》卷四,第203-205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