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1951:唯物史观派主流地位的确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蒋海升 参加讨论

批判《武训传》运动刚告一段落,1951年9月下旬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改造运动 又接踵而来。唯物史观派积极参与了这个运动。作为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1951年 12月18日举行的该院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动员大会上作报告,阐述了思想改造的重要性, 对错误思想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批判。另一史家范文澜则在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学习会上 提出了知识分子改造自己的方法。[7]其他唯物史观派学人也纷纷凭借他们所获得的地 位,组织实施、推行思想改造运动。在运动中,旧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被清洗,新 意识形态空前地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唯物史观派的主流地位也得以进一步确立。但运 动给学术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将学术与政治斗争纠缠在一起、不同的观点动 辄被上纲上线,窒息了学术讨论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展开和正常进行,日益 使学术研究简单化、教条化、公式化--从根本上说,实际上也禁锢了唯物史观自身。 尽管名义上确立了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但唯物史观已被教条化,其内在的实事求是的 原则变成了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视角,唯物史观原本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品格、活力不 复存在,理论的创新、发展已经不再可能。
    
    在1951年7月中国史学会正式成立的大会上,郭沫若概括当时史学界初步转变方向的六 大表现时,第一条即是:“大多数的历史研究者已经逐渐从旧的唯物史观转向为新的唯 物史观。”[8]郭沫若的概括表明,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已经初步实现。经 过理论灌输与思想改造,唯物史观派主导地位最终完全确立,大多数史学工作者开始以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研究工作,原来分散的研究力量被纳入到唯物史观史学的 轨道上来。在新中国成立前已颇有成就的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翦 伯赞、吕振羽、侯外庐等,这时除了直接宣传、阐释唯物史观外,也继续以唯物史观为 指导从事具体的史学研究。原来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也逐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和历史研究法,他们的史学研究也进入了新的境界。这样,由一批马克思主义史 学家作为中坚,又有一批初步掌握唯物史观的原传统学人的加入,犹如涓涓溪流汇成滚 滚江河,马克思主义史学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自50年代初 开始盛开在史坛上的“五朵金花”等重大史学问题的热烈讨论。不同见解的交锋与切磋 ,促进了史学界学术空气的活跃和史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为中国史学研究提供了一大批 “生长点”,史学研究的领域大范围拓展,许多断代史、尤其是近代史的研究逐步展开 ,世界史研究亦开始起步。
    农民和农民战争史首次成为史学家最为关注的对象之一。1950年是义和团运动50周年 ,中国史学会编辑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九种《义和团》作为丛刊的第一部先行 编辑,由时任燕京大学教授的翦伯赞主持,不久即告竣工,1951年3月交付上海神州国 光社出版,凡150余万字,分为4大册,这是整套丛刊中出版最早的一部。1951年适值太 平天国革命100周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纪念太平天国革命百周年》的社 论,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都相继举办各种座谈会、展览会。与此同时,对太平天国资 料的整理出版、史迹调查、文物发掘等工作也都全面展开,1952年,《中国近代史资料 丛刊》之《太平天国》8大册也交付出版。在唯物史观派的倡导下,农民战争史成为20 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界的“中心问题”[9](p217)。“新中国历史研究由于强调了中国 农民的革命性以及他们在促进社会变革上的推动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 的语言’,建立了评估和重视中国过去历史的标准”[9](p222)。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唯物史观派在40年代中后期即已出现的“逐步向史料学派长期盘 踞的阵地挺进”[1](p137)的趋势的基础上,聚拢传统学人进行史料整理、古籍校订, 为学术史留下一笔财富。这一业绩的代表性作品便是《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以下简 称《丛刊》)。《丛刊》的组编工作自中国史学会筹建之初就开始酝酿,具体主要由范 文澜、翦伯赞负责。他们出面组织了一批传统学人做编辑。他们根据毛泽东在《改造我 们的学习》中提出的关于研究近百年的中国史的任务,首先组织北大、清华、燕京和其 他各方面的力量编辑《丛刊》。唯物史观派在《丛刊》的编辑过程中给予史料考订派以 充分的支持与尊重,发挥了他们的特长。在翦伯赞的推荐下,范文澜亲自到传统学人聂 崇岐家中邀请他出山到历史研究第三所资料编辑室任研究员,主持相关资料的编辑工作 。传统学人齐思和在“1953年,应中国史学会副会长范文澜之邀,承担了鸦片战争时期 历史资料的编辑”。[10]在唯物史观派的信赖与支持下,擅长史料工作的传统考订派学 人在新环境中又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工作起来格外勤奋。《丛刊》是由唯物史观派牵头 编辑的,其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共12个选题,明显地是在唯物史观的近代史 框架下开设的,然而其编辑原则却带有强烈的史料考订派的治学特点,披沙淘金、集腋 成裘,资料翔实,奠定了此后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础。论者指出:“《中国近代史 资料丛刊》这一大型资料书的出版,可以说,既承当年《食货》的传统,又与史语所工 作旨趣不悖。而规模之大,考订之精审,则为他们所不敢想望。”它的编辑出版是“19 49年后唯物史观派史学对整个中国史学史所作出的最巨大贡献之一”。[4](p31)两大学 派在史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密切了关系,后来还联袂进行了《资治通鉴 》的校点工作和清人杨守敬之《历代舆地图》的改绘工作。《历代各族传记汇编》、《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等大型资料丛书及《中外历史年表》等工具书的出版,也是两大学 派共同努力的结晶。两大学派合编的许多史料丛书至今仍为研究者案头所必备。1983年 ,当时在学术界占有重要位置的黎澍在一篇总结文章中谈“解放以来,我国历史学取得 了显著的成就”时,所举例证便是:“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和许 多专题资料的编辑和出版,《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重印,外国历史名著的翻译 等等,都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由于做了大量整理资料的工作,历史著作的出版 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可以说,在我国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历史学研究的成果是比 较丰硕可观的。”[11]在80年代初的那种环境下,黎澍即对五六十年代那么多的学术争 鸣未置一词,却描述了一番史料整理、古籍整理的成就,可见50年代的资料整理工作在 学人心中的地位。在意识形态语境下进行的这些学术努力,是50年代初期的学者们留给 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
    两大学派的合作并非偶然。这种合作固然有外力的影响,但从学术史发展的逻辑角度 看,唯物史观取得史学发展的主导地位也确实有其合法性。20世纪初,中国古典史学终 结,新史学思潮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应运而生,诸多史学流派各有擅场,史学走 上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以“史料考订派”为代表的近代史学与二千年的古典史学相比, 无论是在历史观点上,还是在内容上、编纂形式上、传播途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也 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近代史学呈现出两种情形,一种是进化论史 观发展到一定地步,便显现出其无力的一面;而新考据学又限制了研究的深化,特别是 对中国历史总过程无法作出明确的阐释”[12](p53)。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迅速传播,唯物史观风靡一时,给中国史学带来新气象。唯物史观带来一种崭新的学术 研究范式,它在理论创新、视角转换、领域拓宽方面都给中国历史学带来新的活力。无 论是在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全面理解上,还是在对问题探索的深度上,或是在观察问题的 角度上,唯物史观史学都有新的建树,其影响是革命性的。但由于政治关系,唯物史观 派与史料考订派这两个学派之间最初水火难容。40年代中后期,二者之间有了互动的蛛 丝马迹,[1](p92~140)唯物史观派史学逐渐获得了主流学术的一定认可。中共政治、 军事上的胜利,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真理性”,为唯物史观升居主导地位提供了雄辩的 事实依据。再加上政权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强力整合,史料考订派遂与唯物史观派一同在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正是因为有这种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所 以在50年代初期,学术界才可能出现两大学派携手并进,共同进行史料搜集、汇聚、整 理,共同开拓新课题的合流倾向。这种联手开启了史学研究的新方向,如果没有后来的 外界社会压力来干扰,这一学术路向的发展前途将不可限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