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1951:唯物史观派主流地位的确立(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蒋海升 参加讨论

1951年前后,从学术机构领导权的控制到学术期刊经营权的掌握,从马克思主义思想 教育运动到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从清算旧学术到构建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唯物史观派 全方位确立了自己在史学界的主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可以看到,权力、意识形 态对史学研究具有巨大的干预、渗透和制约作用。在唯物史观史学主流地位逐步确立的 过程中,意识形态话语一步步对学术话语进行渗透,史学研究逐步被纳入到意识形态话 语系统中。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中国的学术界经历了不止一场的话语转换,而50年代 初期的话语转换尤为剧烈。通过这场话语转换,一整套新的概念、范畴和语汇被建立起 来,并渗入到包括学术界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阶级斗 争学说是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阶级斗争史是主要研究对象,阶级分析被视为最科 学的方法。应当承认,以经济发展、阶级斗争作为基础解释社会发展和上层建筑、意识 形态,较之以简单的生存竞争原则或空泛的社会有机体观念阐释中国历史,具有更大的 说服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在血与火的阶级斗争环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阶级斗 争学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富有解释力,对旧社会的冲击和摧毁力巨大。但潜在的问题是, 过多的从阶级斗争学说方面去理解和分析一切,就会遮掩其他视角,出现教条主义、公 式化、简单化的缺点与错误。将阶级斗争列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实质上曲解了马 克思主义。这种肩负过多意识形态使命的流行唯物史观对史学的正常发展产生了严重干 扰,桎梏了学术活力,使学术求真的内在追求被忽视,产生许多偏见。1951年前后,这 种偏见已经有了明显的表征。那时,非历史主义一度颇为严重。翦伯赞的《关于历史人 物评论中的若干问题》[13]对当时这一倾向的泛滥进行了集中描述。尽管有不少史学家 在进行正本清源的工作,但对马克思主义的机械理解、非历史主义倾向还是不断地卷土 重来。这表明,意识形态任务的权宜特点往往会妨碍理性的判断,消弭认识上的客观性 ,导致学术“失真”。在“阶级斗争”为基本理论支撑的同时,学者们还运用新的意识 形态话语,以流行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阐释、清理、解读,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成为 学术评判的标尺,意识形态的概念工具如“阶级斗争”、“封建主义”、“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买办”等等大量地进入学术著述,意识形态话语成为学术研究的时 尚话语、主流话语,成为整个史学界的共同规范性语言。这种学术的意识形态化,塑造 了20世纪后半期史学的基本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意识形态对学术的影响并非就一定完全是负面的。在1950年史学的 转向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意识形态对学术的渗入也曾扮演过积极的、正面的因素。例 如,学术意识形态化催产的“五朵金花”即包含有珍贵的学术内核。[1](p157~172)而 为海内外学界所推许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最初的出版意图“是落实毛泽东的指示 ,而毛泽东则是完全为了革命才要求人们去研究近百年的中国史的。但这套完全为适应 现实需要而编纂的资料集,却将在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双重的 意识形态动机却导致出巨大的学术果实,这再一次说明,现实需要相对于学术史绝不仅 是消极的因素,甚至被人们视为有害的‘党派偏见’,也不仅仅具有负面的意义”[14] 。满足现实需要的意识形态动机客观上为学术提供了推动力,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在中 外史学史上的确也有不少实例。这样,学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就更为复杂了,该如何处 理好呢?看来,学术可以不排除意识形态的问题,因为意识形态所提出的问题从根本上 讲也是人类发展史中所提出的问题,而人类所提出的问题,无论多么幼稚或者多么复杂 ,理应都可以进入学术的视野。学术的本质就是回答人类所有的困惑。但是在从事具体 研究时,学术应该独立于其环境,学者的立场应是尽可能不站在当事人的任何一方的立 场,学者应严格遵循学术尺度,只求真理,只求客观,不计学术之外的利害。因为学术 研究的目的是“求真”,它的使命是解决人们对理想、对真理、对事实是非进行界定的 需要,而意识形态立场通常是为了满足现实的需要,往往带有极强的倾向性甚至极大的 偏见。在这种意义上说,“学术就是学术,其余什么都不是”。不如此,现实的利害关 系就会严重影响是非的判断,感情立场就会排挤理性立场。一味地按照意识形态需要来 剪裁学术,不考虑学术自身发展的特点,那就会使得外在因素掩盖、渗透、替代一切, 压抑学术的独立性格,就会葬送学术,也会给现实带来严重的影响。判断纯学术境界程 度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意识形态等权势话语,能在多大程度上建构 属于自己的领域,而不是自觉或非自觉地亦步亦趋地充当社会工具。“五朵金花”的“ 学术内核”相当大,正是学者们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部分地坚守了学者“求真”的信 念;《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学术含量巨大,正是学者们在完成意识形态任务的过程中 ,遵守了史料搜集考订的基本原则。这样看来,1951年前后史学界的意识形态化和唯物 史观派在史学界的一系列活动留给后人的思索的确是意味深长。
    原文参考文献:
    [1]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评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2]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孙宅巍。中央研究院的来龙去脉[J].民国档案,1997,(1)。
    [4]王学典。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5]王亚夫,章恒忠主编。中国学术界大事记(1919-1985)[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1988.
    [6]吴富恒。《文史哲》的创刊与发展[J].文史哲,2001,(3)。
    [7]范文澜。科学工作者应怎样展开“新我”对“旧我”的斗争[N].光明日报,1952-01 -06.
    [8]郭沫若。中国历史学上的新纪元[N].进步日报,1951-09-29.
    [9]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0]齐文心。先父齐思和生平及其著作建树[A].张世林编。学林往事(中)[C].北京:朝 华出版社,2000.
    [11]黎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J].历史研究,1983,(2)。
    [12]刘北成主编。历史学百年[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3]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4]王学典。若干基本共识的再检讨与历史学的前景[J].历史教学问题,2004,(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