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处境异常险恶。陈垣身在敌后,亲历强敌压顶,他的史学思想 因时而变,产生了意义重大的飞跃。 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平的知识分子原以为当局对北平不会轻易放弃,可是“白天大家 还在谈论宋哲元打到哪里了,一到晚上,宋哲元一溜,日本鬼子就进了城。”(注:柴 德赓:《陈垣先生的学识》,《励耘书屋问学记》,第40-43、48、49、2页,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版。)陈垣当时身为辅仁大学校长,仍然在艰难中主持校务。 眼见时局骤变,欲师生联袂南去,可是想到自己一介书生,离开自己熟悉的书库,做不 成学问,碌碌无为,于心不甘;同时又相信中国是一个大国,历史悠久,人民英勇,决 不会久陷敌手;加之学校一时之间确无可以替代之人,为了辅仁师生的工作与学习,终 于未能离开北平。 1950年初,他在总结自己的史学思想时说:“九一八以前,为同学讲嘉定钱氏之学。 九一八以后,世变日亟,乃改顾氏《日知录》,注意事功,以为经世之学在是矣。北京 沦陷后,北方士气萎靡,乃讲全谢山之学以振之,谢山排斥降人,激发故国思想。所有 《辑覆》《佛考》《道考》《诤记》《表微》等,皆此时作品,以为报国之道止此矣。 所著已刊者数十万言,言道、言僧、言史、言考据,皆托词,其实斥汉奸、斥日寇、责 当政耳。”(注:刘乃和等:《陈垣年谱配图长编》,第546、460、462、461、491页, 辽海出版社2000版。)陈垣先生新的史学思想即发韧于抗战时期。其特点是把历史知识 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以古讽今,古为今用,用史学作为特殊的战斗武器,抨击、 揭露汉奸的卖国行为,宣传、褒扬爱国之心,不屈之志,为国家、民族鼓与呼。这些思 想特点在抗战时期的著述中可以一一得到印证。 《辑覆》即《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一书。《旧五代史》是薛居正所撰,成书后80年, 欧阳修又写成《五代史记》,即后世所称《新五代史》。欧阳修是文章大家,文笔简要 。所以《新五代史》面世后,读《旧五代史》的人日渐减少,以至于此书日渐散佚,自 明中叶以后到清乾隆约200年间,很少有人提及见过此书。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时, 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材料得原书十之八九,又用《册府元龟》等书补阙 ,成为廿四史中今本《旧五代史》。严格意义来说,该本应名《旧五代史辑本》。清代 的“文字狱”非常厉害,乾隆朝的四库馆臣在辑录该书时怕犯时忌,例将书中胡虏、夷 狄、犬戎等易犯嫌忌的字句尽数删改,甚至不惜整段换易文字,以求平安。因此《辑本 》既非全文,又经篡夺删改,自然与原本相差甚多。 为还《旧五代史》的本来面目,陈垣先生搜集《册府元龟》等书,与《辑本》对校, 校出当时因犯忌而篡改者几百条之多,选出其中194条,写成《旧五代史辑本发覆》。 全书共分为三卷,卷一包括:忌虏第一;卷二包括:忌戎第二、忌胡第三、忌夷狄第四 、忌犬戎第五;卷三包括:忌蕃忌酋第六、忌伪忌贼第七、忌犯阙第八、忌汉第九、杂 忌第十。陈垣用极大的功夫写这本书,的确与时局变化有关。北平沦陷后,7月30日就 成立了傀儡组织“北平维持会”。敌伪分子一直动陈垣的心事,想拉他出去做事,装潢 “中日亲善”的门面。一会儿要他参加“东洋史地学会”(名义上是学术团体,实际上 是汉奸组织),遭陈垣拒绝;一会儿又要他担任敌伪最高文化团体--大东亚文化同盟 会会长,也遭到陈垣坚拒。陈垣身为辅仁大学校长,却为自己立下“杜门谢客,不见生 人”的规矩。但是日伪接管了一切行政机构,出版审查制度专横森严,实事求是地撰文 写书,谈何容易!故《发覆》最后有《论》说“呜呼,四库馆之开,清之据中国百三十 年矣,士大夫之心理仍若此,此其故亦耐人寻思哉!”这是说怀念故国之心历久不息, 耐人思忖;同时也表达了“君子观人心之未亡,而知国事尚有可为”(注:陈垣:《励 耘书屋丛刻》(中),第149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版。)的想法。日寇虽占领中 国,但中国人心未亡,地火奔突,国事恢复是肯定的。抗战八年,陈垣抱定这个念头, 坚持在敌后。这本书也是他抗战时期的第一部著作,“成于1937年,为表示此书是抗战 前所写,因此倒填年月,作1937年7月成书,盖亦为避‘时忌’之策”(注:刘乃和:《 陈垣先生在抗战时期》,《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3期。)。 二 《佛考》,即《明季滇黔佛教考》。在这本书中,“陈先生著作的文风开始有很大变 化。”(注:柴德赓:《陈垣先生的学识》,《励耘书屋问学记》,第40-43、48、49 、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版。)前此,陈垣写《汤若望与木陈忞》时, 发现许多和尚的语录。这些和尚多为明末清初有爱国思想之人,大多到过西南,语录很 多都是记录明末清初西南抗清斗争的事,或是记政治,或是记与政治有关的人。当时中 国抗战的情形是蒋介石步步退让,从东南退到西南。陈垣觉得有必要,也有勇气来研究 这个问题。《佛考》分为六卷,卷一:明以前滇黔佛教第一、明季滇南高僧辈出第二、 明季黔南传灯鼎盛第三、滇黔僧多蜀籍第四;卷二:法门之纷争第五、静室之繁殖及僧 徒生活第六、藏经之遍布及僧徒撰述第七;卷三:僧徒之外学第八、读书僧寺之风习第 九、士大夫之惮悦及出家第十;卷四:僧徒拓殖本领第十一、僧徒开山神话第十二、深 山之禅迹与僧栖第十三;卷五:遗民之逃禅第十四、遗民之禅侣第十五;卷六:释氏之 有教无类第十六、乱世与宗教信仰第十七、永历时寺院之保护与修建之十八。内容主要 叙述明末清初云贵两省佛教的发展,及明末知识分子怀念故国,抗敌不仕的精神,全书 以第十、第十五两节份量最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