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中国历史地理学:反思与突破(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丁雁南 参加讨论

“反向格义”失去文史传统
    如何对待文史传统,事关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兴废。唐晓峰教授曾经提出,“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是发达的社会人文地理学……很难形成可以被现代人认可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该书作者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判断,强调“中国传统地理学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人文性”。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系统的自然地理知识,这是中国地理学史领域内一个普遍认可的看法。若是以现代地理学的观念和标准去检验前现代地理学,亦即“反向格义”,则容易倾向于认为现代之前的中国没有地理学。唐晓峰进而批评到,如果不考虑地理知识产生的背景,“反向格义”的做法只“会失掉古代地理学原来的复杂内涵”。该书作者张伟然等人亦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价值并不是西方近代才形成的科学地理学范式所能完全涵盖的。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看法并非完全出于对中国本土地理学价值的补偿性肯定,也不是被“冲击—反应”模式激发出的、类似于国学的自我认同。晚近以来,在以英国为中心的西方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学史中,前现代地理学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前述查尔斯·威瑟斯正是这一方向的核心学者,他的早期研究聚焦在近代苏格兰的高地移民现象。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的兴趣点转向地理学和地理知识在社会变化中的角色。“关于地理知识的历史地理学”成为历史地理学领域内最突出的研究热点。这一进展的目的并非要否定自19世纪中期以来逐步确立的现代的、科学的地理学研究范式,而在于打破自那时以来屡见不鲜的对于地理学史“现代—前现代”、“科学—非科学”的二分看法。学者们已经充分证明,在前现代时期,地理学不仅参与了经济、社会向现代转型的过程,而且其本身就是转型的一部分。
    材料和知识论决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和研究范式。该书认为,一方面,中国本土的传统地理学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并且“从资料信息量来说都是属于百科全书式的”。另一方面,现代地理学以各专门的分支方向组织和展开。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家既需要在纵向上处理长时段变化,又需要在横向上对接现代地理学的各分支方向。这是一份雄心远大、任务艰巨的工作,因而尤其难能可贵。除了翔实的研究成果,全书还提炼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范式,指出其核心理念是“时空序列”,核心技术是“文本考证”。对于后者,作者进一步阐释:历史地理学通过文献描述的数据化、科学信息的实地化、判读指标的科学化、地理信息的统计化四个方法,发展出“具有历史地理特色的文献考证方法”。这与一般的历史学方法有着质的不同。此外,地理学的野外考察方法在历史地理学中得到了继承,而GIS技术正在成为助力历史地理学新发展的通用工具。
    联系实践服务社会潜力巨大
    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历史地理学似乎埋头于故纸堆,与现实无涉,但事实并非如此。2012年,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对英国人文地理学科进行国际评估,皇家霍洛威大学地理系的费利克斯·德莱弗教授提交了一份关于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学史的报告。他特别提到这两个领域在政策和公共事务方面的影响是评估关注的焦点。而该书则对中国历史地理学联系实践、服务社会的经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比如:历史经济地理提出了“港口—腹地”模型,历史人口地理为现代人口地理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学术参考,历史政治地理是佐证治理的重要参考,其“应用前景显然会越来越广泛”。可以预见,在参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捍卫领土和领海权益、服务地方开发建设等方面,历史地理学未来将会作出更大贡献。
    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历史地理学已经从提供历史空间信息的基础性工作,进展到提供“问题意识、技术路线”的阶段。而对于当前相关领域学者研究的不足,书中毫不讳言地说:“从业者大多缺乏地理学训练,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对地理学的思想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究其原因,与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历史地理学归入历史学门下不无关系。历史地理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供一个长时段、空间性的参考。它可能是最早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学科之一,将其纳入某一单一学科门下利于管理,却不利于学科长远发展。
    该书也并非没有缺憾。首先,对于其他相关领域,如地理学史、地图学史、边疆史地研究等较少涉及。其次,文献收集方面仍有遗珠之憾,对于我国历史地理学者以外文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未能充分注意。尽管先辈多有呼吁,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国际化成果仍落后于其他兄弟方向。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要走出去,在国际刊物上有高质量的成果发表,也应在国内专业刊物上见到更多的外国历史地理研究成果。
    总的来说,正本清源、面向未来,重新审视历史地理学的地理学归属,是这本书的最大贡献。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