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从首篇(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宣布“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到尾篇(邓小平南巡谈话)做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发展问题成为全书的主线,多数文章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的和世界的发展问题,形成了系统的发展理论,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一、发展的主旨 人们谈论“社会发展”,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但对社会发展含义的理解又不尽相同。 国外学者古莱特认为,发展的三种基本要素或核心价值是:1、生存,2、自尊,3、自由。这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发展观。它首先着眼于人的基本需要;其次是人格,形成独立意识;再次是摆脱无知,形成素质发展,达到自由的程度。 发展经济学源于欧洲古典经济学派。古典学派涉及到的发展主要是经济发展。他们提出过有关经济发展的八个问题,诸如人口增长、农业的作用、部门间贸易条件、资本在各个部门间的最佳配置、利润转化为投资、价格、国际贸易、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不再进行经济发展问题的全面研究,转而关心的是在既定的人口和技术水平下有关收入分配、价值理论和一般均衡等短期问题,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和谐的、会使社会全体受益的。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的发展经济学强调资本积累、计划化和工业化的重要性,舒尔茨强调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60年代到目前的发展经济学更多地采用了新古典学派的观点和方法,更多地采用经验分析的方法,强调了外贸政策的重要性,改变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观点,重视收入分配、经济稳定、资源利用和劳动就业等问题。 发展在社会学中具有“社会变迁”的含义,它关注转变过程中的社会进步。发展中国家所用“发展”之义,乃是走向技术社会,即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在进入现代化的工业化国家的整个过程中,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总之,不同国度、不同学科都在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着“发展”的含义,其主要内容总是不同侧重的不同程度地围绕着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展开,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人类都在探讨和总结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诸如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途径、发展战略等问题。 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观,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和解决现时代的新的发展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强调发展是他的一贯的基本思想,并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最卓越的理论创新。 邓小平同志把发展问题提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高度上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他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知道,马克思预见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有一个社会前提,那就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发达的生产力。但历史与逻辑发生了悖论,社会主义社会恰恰在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生产力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起来。这就产生了一个基本的矛盾,即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制度严重的不适应的问题。解决这个矛盾,关键在于尽快地发展生产力。如何发展生产力,这需要寻找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手段和有效的体制。在寻找过程中,用群众运动搞“大跃进”没有获得成功,后来以阶级斗争为纲冲击了经济建设,集权式的急于求成的建设计划出现了大起大落,传统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失败了。邓小平同志找到了社会主义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把计划管理和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和平的、渐进的、灵活的、健康的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发展途径,是非常了不起的发现。 邓小平同志讲的发展,又不是唯生产力的发展,还有重要一项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这样,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明显的本质区别,坚持了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概括地讲,所谓发展,首先要有物质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要有精神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统一的发展。两种文明协调统一的发展,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旨。在这种主旨指导下的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以经济发展的内部来讲,它不仅要有经济增长,而且要有结构优化、经济效益上升,综合起来是一种持续、高效和协调的经济发展。 二、四个层面上的发展观 (一)世界范围上的发展观 邓小平同志纵观全球,特别是对80年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观察,基于对时代特征的精辟分析和总体把握,指出当今世界已从两极对抗格局向多极化转变,注意到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从广义上讲,发展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共同课题,发达国家的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主要是在于发展内容上的阶段性差异和发展模式上的不同抉择;从狭义上看,发展问题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落后的不发达社会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变,涉及到经济、科技、教育、政治、社会、文化和人才等等方面。在世界范围内,经济控制与反控制,富裕与贫困、资源与发展、人口与环境等矛盾犬牙交错,贯穿整个时代,发展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人们都在讲南北问题很突出,我看这个问题就是发展问题。”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障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国家不发展,发达国家还有什么市场?经济不发展有一些共同特点: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劳动生产率;沉重的人口压力;比较严重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现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那里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为发达国家开拓了市场,提高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 邓小平同志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现实情况是当今世界有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被不发展问题所困扰,解放他们,世界就会出现巨大的进步。 靠自己发展起来,同时不要闭关自守。这是邓小平同志面对世界发展格局,处理国内发展问题所选择的立足点。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针,中国的发展问题要靠中国人民自己努力去解决,决不能靠外国政府给予。同时中国发展经济又是开放的,决不闭关自守,我们吃闭关自守的亏吃得太多了。靠自己发展不等于与外界隔绝,科学技术是无国界的,世界市场也是无国界的。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借鉴和吸收外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经验,积极吸引外资,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交往。把靠自己发展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才是发展的良策。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不能没有中国。在发展领域中,帮助是互助的,贡献也是相互的。11亿多人口的大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利。世人说下个世纪是亚洲太平洋世纪,如果中国和印度不发展起来,这个世纪就难以到来。小平同志说:“真正的亚太世纪或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 (二)国内宏观层次的发展观 1、经济角度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这个问题,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发展的根本任务确立起来。“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 发展经济要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邓小平同志说:“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大论断解决了生产力中的第一性的问题,抓住了关键,指明了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中的地位。“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要共同努力,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现在的世界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21世纪将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加快发展自己的高新科学技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同时要大力发展和推广适用技术,广泛应用,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工作应该推动、促进经济发展,而不应该干扰经济发展,发展要千方百计地把经济搞上去。发展目标应该符合实际,要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发展速度要适度。什么叫适度?这个度比较难把握。经济过热容易出毛病,但过于稳当也不适宜。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就会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这符合波浪式的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有一个加速期,发现问题及时治理,尔后继续前进。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抓住发展机遇的问题。“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的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世界格局的变化,在和平与发展这两个交点上,给我国以和平方式迅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90年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努力使国民经济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凡是有条件能快的就快一些发展,暂时不能快的,也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快发展。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既要有紧迫感,不丧失发展的时机,又要尊重客观规律,量力而行,注意稳妥,避免损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