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简文《缁衣》篇与《曾子》的相关内容对照,可以发现不少相似之处。试举以下几例进行说明:如《缁衣》简文有:“王言女(如)丝,其出女(如)缗;王言女(如)索,其出女(如)绋。古(故)大人不昌(倡)流。”这是讲言行规范的。“大人不昌流”一句,在《曾子立事》篇记为:“君子……流言灭之”,“君子不唱流言”。“流”,《广雅·释诂》“末也”,水本曰源,末曰流。流言即无根据的言辞。“昌”,《广雅·释诂》与倡通。“不唱(倡)流言”和“流言灭之”都是对于君子言语的规定,劝导人们言语谨慎,不作游移无根之谈。 关于言与行的统一,《缁衣》简文谓:“可言不可行,君子弗言;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则民信不□行,不□言。”《曾子立事》谓“不能行而言之,诬也”。两者都是对于言行一致的具体要求。 《缁衣》简又谓:“君子道人以言,而恒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曾子立事》篇述此意谓“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宜其年,亦可谓外内合矣。”这是说君子言行一致,从而成为人们效仿的榜样。 关于言与行的规范,《缁衣》篇又谓:“君子言又(有)勿(物),行又(有)格。”(注:这里的“格”,原字从丰从走,丰字,《说文》训“草蔡也,象草生之散乱也,读若介”,此即芥的本字。《说文》丰部有从丰从各之字,意即枝柯,段玉裁注谓此即格字,格行而此字乃废,在这个字里,所从的丰,不仅表意,而且表音,后来的“割”字即为其例。简文从丰从走之字,郭店简注释者谓“从今本读作‘格’”(《郭店楚墓竹简》第136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可从。)格, 《广雅·释诂》谓“止也”,意谓行有所止则不逾矩。《曾子立事》篇于此意则谓“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与简文《缁衣》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 上引几例,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用辞方面来看,《缁衣》与《曾子立事》都十分接近,这说明两者写成的时代十分接近,并且讨论言、行、学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儒家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在讨论言、行关系和设定具体的言行规则时,《曾子立事》篇是将其作为普遍的君子行为准则来设定的,而简文《缁衣》篇则将其特别作为在上位的君主之行为规范而提出来,从逻辑上看,简文《缁衣》应当晚于《曾子立事》(注:《荀子·大略》篇中还杂有《曾子》中语,如“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君子不与”、“流言灭之”等,而这些均与简文《缁衣》类似。过去曾有学者推断《荀子》之语为《曾子立事》篇所袭。其实清代学问家阮元、郝懿行、王先谦等都指出语出《曾子》而为《荀子》所袭。简文《缁衣》进一步证明了此点。)。 简文《缁衣》还论述了学与行的关系,谓:“君子多闻,齐而□(守)之;多志,齐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简文的“齐”(今本作“质”),《广雅·释诂》训为“敬也”,“知”为识也。此段简文大意是说君子学行结合,多闻多识,但要有所主、有所实践。这个含义,在《曾子立事》篇中也有表述,谓“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也”,“算”之意,孔广森注为“选”。《曾子立事》篇还从反面作了进一步说明,谓“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博学而无行,君子不与也”。这一主题与简文《缁衣》完全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缁衣》的作者,专家或将其定为子思(注: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文物天地》1998年第2期。 )。按照传统看法,子思为孔子之孙而师于曾子者。若《缁衣》果为子思所著,那么,其篇中的一些内容与《曾子》相近或相似,便自在情理之中而非偶然。从这一点来说,应当肯定《曾子》成书的时间早于《缁衣》,至少是同一思想发展阶段的作品。 三 我们再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考察郭店楚简与《曾子》的关系问题。 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范畴,除仁、义、礼等之外,孝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内容,而这方面的内容由孔子开其端绪以后主要是由曾子学派传承和发展的。郭店楚简中有几篇简文涉及到孝的思想,综合而论,简文这方面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特点。 第一,将孝作为君主教化民众的根本手段。《六德》篇谓: 是故先王之教民也,始于孝弟。……孝,本也,下修其本,可以断□。 简文之意,孝不仅是个体立身行世之本,而且是治国之本。这一思想在《论语》中尚不得见,孔子弟子有若曾经发挥孔子思想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然而只是将孝作为修身的根本大法,还未至治国之纲的地步。《曾子大孝》篇则谓“民之本教曰孝”,这与《六德》篇以孝为教民之本的思想契合。后来,孟子也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的主张。儒家论孝之经典《孝经》发挥这一思想,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可见,将“孝”作为教化民众的根本,是一段时期以来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而从逻辑及语意的完整性方面看,《曾子大孝》明显早于《六德》,更早于《孝经》。 第二,简文中出现了“移孝作忠”的思想因素。“孝”本来是家庭内部伦理。而“忠”,从中从心,原义指对于他人的一种真实情感,后来引申为对于君主的行为准则。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所以“孝”与“忠”又有了某种一致性。简文《唐虞之道》篇盛赞舜行禅让,谓: 虞舜笃事□寞(瞽叟),乃弋其孝;忠事帝尧,乃弋其臣。……故其为□寞(瞽叟)子也,甚孝;及其为尧臣也,甚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