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集藏清人别集时,曾自述其心境说:“沧海横流,人间何世,赖有‘此君’相慰,乃得稍见生意耳。”[28]学术精神,有历经千古而不替变者;治学者视古椠旧籍之情感,亦复如是。余于郑氏斯言,深有同慨。 【于廷益稿】一卷。1册。 约清康熙间刻、乾隆三年文盛堂与怀德堂合印本,竹纸。每半页9行,满行26字;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版框高20.5厘米,宽11.6厘米。书口上端镌“名家制义”,下端镌“可仪堂”,中部镌“永乐辛丑”等。 《四库全书》未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著录。 于谦著。按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正统间历任江西道御史,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兵部左侍郎,大理寺少卿。正统十三年,复任兵部左侍郎。翌年,也先入寇,英宗亲征,遭“土木之变”,英宗被掳,京师震惧,有南迁之议,惟于谦力主坚守,因擢兵部尚书,主持京城防守,击退也先进攻;于谦复于景泰间成功经略北边防务,使蒙古军队累年不得进犯。英宗复辟,以谦为景泰帝重臣,“不杀于谦,此举遂无名”[29],故诬以谋逆罪名残害。成化初平反其冤狱,弘治二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事具《明史》卷一七○本传并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三八所收王世贞撰《兵部尚书于公谦传》等传记。此《于廷益稿》为清人俞长城纂《名家制义》之一种。案此《名家制义》乃清人俞长城编选的制义总集,共收录宋至清康熙年间制艺凡一百二十家,纂为四十八卷。余历年累积,共得此《名家制义》一百一十五种,除去七种宋人制义,其馀一百零八种,属明清人制义专集。俞长城,浙江桐乡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事具《国朝耆献类征》卷一二一并《国朝先正事略》卷四○本传。史称俞氏“四书文独辟畦町,尝选制义百二十家,始王荆公,迄国初诸老,每家各为小序,允为大观”[30],即是此书。惟此《名家制义》,不见于《清史稿·艺文志》、武作成《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以及王绍曾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诸书著录,应是因书中收有吕留良等遭清廷查禁者之制义文章而使其流传鲜少所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国内公藏仅国家图书馆存有一部清代抄本,而且只有明清人制义六十一家,仅及百二十家原帙之半,缺佚殊多,并且失载纂集者俞长城姓氏。国家图书馆所藏这一清代抄本,系每人自成一卷;而此刻本则或一人编为一卷,或三人、四人乃至五人编为一卷,更多的则是合二人制义作一卷。推测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应是据此刻本选录,而又另外自行编排卷次。又刻本诸家制义前虽均刊有俞长城题识,即《国朝先正事略》所谓“每家各为小序”,但编纂者俞长城对其父俞之琰的文稿,却因不便评议而沿用旧序,没有另撰题识。文中及篇末则刊有编者俞氏本人以及引自他人之评语。俞氏所撰题识,通透博达,对于研究诸家时文特点以及制义文体风格时尚之变迁,以及明清文学批评史,颇有学术价值;其评议明清人物,亦涉及到诸多当时史事,可供研治相关历史问题者取资参据。审度箧存《名家制艺》刻本残帙可知,俞氏编纂此书,系以作者字或别号标定篇名,名之曰某氏某某稿;诸家次序,则是依照科第先后编排,书口所刻年号干支,即作者考中进士或是其中举的年份(署中举年份,乃是仅考中举人者。案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诸家制义前后次第混乱,全无义例可寻)。又《名家制义》刻本卷首有康熙三十八年冬张希良序,而书中选录的制艺,截止于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一科;又书中不避雍正、乾隆二帝名讳,所以此书的开版时间,不会迟至雍正年间以后,而审其版刻字体,亦属康熙时期风格。由此可以推知,此《名家制义》应是在康熙年间梓版。惟余藏诸种《名家制义》零本,刷印时间不一,其字迹清晰之初印本,应印制于康熙年间;而字迹较模糊者,为文盛堂与怀德堂书坊合印本,因首册内封面有“乾隆戊午年重镌”字样(实际只是用旧版重印),可知其印制于乾隆三年。据此乾隆三年后印本内封面以及目录卷端题名,知此书全称为《可仪堂一百二十名家制义》,故原书应是由可仪堂刊刻,而后售卖书版于文盛堂与怀德堂两家书坊。此《于廷益稿》卷首刊有俞长城题识云:“明自洪武乙丑,逮建文之末,其间刘、方、黄、解诸君子,皆有传文,然率不多觏,非独风气之朴,亦由靖难兵起,散佚者多也。永乐十九年,忠肃始成进士,其文略盛。今录所传四首,或论相,或谈兵,或诛佞讨罪,每篇当古文一则。文如此,亦无羡于过多矣。忠肃古文,列之三异人集,时文独成家,受冤虽惨,即此亦可瞋目。至其文,英风劲节,跃露楮间,杀机已见,亦不必愿群小也。夫文山有忠肃之志而功不克成,忠肃有文山之功而志不见谅,皆千古遗恨;然而,立德立言,允文允武,旷世合辙,余故以文山殿宋,以忠肃冠明,比而属之,谅九原亦为称快尔。”案俞氏谓明初制义文多不传,应系靖难兵燹所致,自是合乎情理,惟所论尚稍欠周详,实则刊刻名人制义文稿,在嘉靖末年以前,还都不够普遍,故流传不够广泛,逮至隆庆万历年间,始“满目皆坊刻”者[31],名家制义文稿亦从此始得以大量传世。国家图书馆另藏有明末刻本陈名夏编《国朝大家制义》四十二卷,选录明人制义四十二家[32],其入选篇目多有与俞长城此书所选相重合者,颇疑俞氏选本系以陈书为基础增损而成。按陈名夏《国朝大家制义》本未选于谦之时文,而于谦与文天祥都是抵御北方民族入侵的民族英烈,观此《于廷益稿》题识,则可知俞长城生值女真人侵入中原未久之时,其选文于去取之际,亦别有寄托在焉,非徒供士子模仿其文字起承转合而已。又国家图书馆藏《名家制义》抄本,无此《于廷益稿》。 俞长城题识〔未署年月〕。 【薛敬轩稿】一卷。1册。 约清康熙间刻、乾隆三年文盛堂与怀德堂合印本,竹纸。每半页9行,满行26字;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版框高19.9厘米,宽11.5厘米。书口上端镌“名家制义”,下端镌“可仪堂”,中部镌“永乐辛丑”等。 《四库全书》未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著录。 薛瑄著。按薛瑄,字德温,山西河津人,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正统、景泰间,历任御史,山东提学佥事,大理寺左少卿,大理寺丞,南京大理寺卿,英宗复辟,任吏部右寺郎兼翰林院学士,入内阁知制诰,寻转左侍郎,旋以石亨弄权,引疾归里。薛氏系明代理学名家,著有《读书录》二十卷,还乡居家,讲学以终,卒谥文清。事具《明史》卷二八二《儒林传》并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一三所收李贤撰《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直内阁薛公瑄神道碑铭》等传记,其儒学建树可概见于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七之《河东学案》。此《薛敬轩稿》卷首刊有俞长城题识云:“明时理学,首推文清。文清《读书录》、《河汾集》,学者宗之。夫师文清者,必詘文成;师文成者,亦詘文清。文清之学,主于践履,其程缓,而不逾于则;文成之学,主于会悟,其途捷,而易入于禅。且无极之说,考亭兼乎动,象山专乎静,考亭全而象山偏也;一贯之传,子舆从行入,子贡从知入,子舆实而子贡虚也。论者云静轩宗考亭,阳明宗象山,吾则曰文清似子舆,文成似子贡。文清稿俱简朴而极醇无疵,录之以志理学之正云。” 又国家图书馆藏《名家制义》抄本,无此《薛敬轩稿》。 俞长城题识〔未署年月〕。 【商素庵稿】一卷。1册。 约清康熙间刻、乾隆三年文盛堂与怀德堂合印本,竹纸。每半页9行,满行26字;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版框高20.4厘米,宽11.5厘米。书口上端镌“名家制义”,下端镌“可仪堂”,中部镌“正统乙丑”等。 《四库全书》未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著录。 商輅著。按商輅,字弘载,浙江淳安人,正统十年进士,乡试、会试、殿试,皆名列第一[33]。授翰林院修撰。郕王监国,擢入内阁,参预机务,任兵部左侍郎。英宗复辟,罢斥为民。宪宗成化三年,复以故官入内阁,历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诸职,位至太子少保。后以忤宦官汪直辞官归里。卒赠太傅,谥文毅。事具《明史》卷一七六本传并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一三收录之尹直撰《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毅商公輅墓志铭》等传记。此《商素庵稿》卷首刊有俞长城题识云:“功业称其科名,难已;功业称其科名而加之以文章,难之难者也。有宋举三元者三人,俱为名臣,而文鲜有传者。亦越有明,洪武时有澜伯,正统时有文毅,皆三冠群英,然后世知文毅而不知澜伯,岂非以文章有传有不传耶?文毅既定大计,与忠肃齐名,复辟后几罹祸而得脱,辨明夺门,昭雪忠节,人主悔悟。故余尝谓文毅生平,前有以安社稷,后有以格君心,不谓之大臣不可也。本朝取士六十年,科名未有与公埓者,夫科名何足重,顾问其功业文章耳。读文毅斯稿,其必有所取法焉。” 又国家图书馆藏《名家制义》抄本,无此《商素庵稿》。 俞长城题识〔未署年月〕。 【陈白沙稿】一卷。1册。 约清康熙间刻、乾隆三年文盛堂与怀德堂合印本,竹纸。每半页9行,满行26字;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版框高19.9厘米,宽11.5厘米。书口上端镌“名家制义”,下端镌“可仪堂”,中部镌“正统丁卯”等。 《四库全书》未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著录。 陈献章著。按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正统十二年举人,两赴会试不第。落第后初从吴与弼讲学,旋归里闭门读书。久之,学业名震京师,朝廷授以翰林院检讨,而陈氏屡荐不出,居乡讲学以终。万历初,从祀孔庙,谥文恭。事具《明史》卷二八三《儒林传》并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二收录之《翰林检讨陈公献章传》等传记,其儒学建树概见于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之《白沙学案》。此《陈白沙稿》卷首刊有俞长城题识云:“言道学者,绌风流;言风流者,绌道学。晋虚宋迂,参商相背,惑之甚者也。谢安石之折桓温,王右军之戒殷浩,风流矣,何尝不道学邪?周子之吟风弄月,邵子之饮酒栽花,道学矣,何尝不风流邪?道者所行,学者所法,风者所传,流者所化,四字缺一不成名士。陈白沙先生,倡学东南,为世儒正宗,吾疑其文,必方正严肃,确不可犯。今读其集,潇洒有度,顾盼生姿,腐风为之一洗。吾固知人造其绝者,未尝不有所兼也。道学绝者兼风流,吾求其人合其文,其陈白沙乎?风流绝者兼道学,吾求其人合其文,其唐伯虎乎?” 又国家图书馆藏《名家制义》抄本,有此《陈白沙稿》。 俞长城题识〔未署年月〕。 【岳蒙泉稿】一卷。1册。 约清康熙间刻、乾隆三年文盛堂与怀德堂合印本,竹纸。每半页9行,满行26字;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版框高19.8厘米,宽11.6厘米。书口上端镌“名家制义”,下端镌“可仪堂”,中部镌“正统戊辰”等。 《四库全书》未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著录。 岳正著。按岳正,字季方,北直隶顺天府漷县人,正统十三年会试第一。授翰林院编修。进右春坊右赞善,天顺初,改修撰,英宗召入内阁,以遭石亨等构陷,遣戍肃州。宪宗立,起复原官,值经筵,纂修《英宗实录》,旋出为兴化知府,任满致仕,卒于家。嘉靖中,追赠太常少卿,谥文肃。事具《明史》卷一七六本传并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一三所收其婿李东阳撰《直内阁翰林院学士岳公正传》等传记。此《岳蒙泉稿》卷首刊有俞长城题识云:“史称蒙泉岳公,高自期负,谓天下事无不可为,为文高简峻拔,追古作者,可谓奇士。当英宗召见时,上殿称善美不绝口,虽古之布衣立谈取相印何足比。数困于曹、石,拷掠谪戍,手牿气奔,九死一生。生平知遇,忽而反背,谗人罔极,绝可痛也。夫才高者遭忌必深,行洁者受谤必酷,以先生之得君而犹不免于难,况于交疏之士乎?兴化王守梦公,觉而立祠,论者以为灵爽耿耿,待守而白。窃谓梦者,魂魄之暂交;文者,精神之久聚,然则传公之文,不犹胜于立祠也哉。” 又国家图书馆藏《名家制义》抄本,有此《岳蒙泉稿》。 俞长城题识〔未署年月〕。 【王宗贯稿】一卷。1册。 约清康熙间刻、乾隆三年文盛堂与怀德堂合印本,竹纸。每半页9行,满行26字;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版框高20.0厘米,宽11.6厘米。书口上端镌“名家制义”,下端镌“可仪堂”,中部镌“正统戊辰”等。 《四库全书》未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著录。 王恕著。按王恕,字宗贯,陕西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大理寺左评事,进左寺副,后历官扬州知府、江西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南京刑部右侍郎、河道总督、南京户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南京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位至太子太保。事具《明史》卷一八二本传并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四所收王世贞撰《吏部尚书王公恕传》等传记,其儒学建树概见于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三原学案》之《端毅王石渠先生恕》。此《王宗贯稿》卷首刊有俞长城题识云:“谢文和公有言,国家正人,三原第一,论者比之颜、孟、二程,伊尹、山甫,誉亦太过,要其美不可没也。三原政绩,多有可纪,莫盛于为吏部时。夫统百官、均四海,吏部之责也;散其权于僚属,听其成于吏胥,以旧例格奇才,以虚声失真士,黜陟进退,与己无与,何以官为?三原蒐罗简择,虚怀若壑,汲引执奏,抗节如山,可不谓胜任愉快者乎?吾尝谓宰相之功,莫大于正君,得一人焉,曰岳蒙泉;吏部之功,莫大于得士,得一人焉,曰王石渠。二公同榜进士,文亦并驾齐驱,科目之盛如此,制艺一道,虽百王不废可也。” 又国家图书馆藏《名家制义》抄本,有此《王宗贯稿》。 俞长城题识〔未署年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