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调处与东北内战
马歇尔来华后,曾经推动国共两党相继签署了停战、政协和整军等重要协议,从而使中国一度出现和平民主发展的前景。然而这一线希望,很快便因东北再度燃起大规模内战之火而破灭。通过进一步研究马歇尔在解决东北内战中的态度和奉行的政策,可以更深刻地揭示东北内战爆发及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 (一) 从1945年11月中旬开始,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反复研究,实际上为马歇尔制定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公式:促使国共在华北停战--为国民党向东北运兵--实现由国民党统一中国。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其中向东北运兵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从马歇尔调处中包含着限制苏联向东亚和太平洋发展这个意义上说,促成华北停战,就是为帮助国民党向东北运兵创造条件;而美国希望的中国统一,其目标包括将苏联从东北排挤出去和限制中共在东北发展。综观美国在1945年底调整对华政策的全过程,在华北停战和中国统一问题上时有龃龉发生,唯独在援蒋向东北运兵方面,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马歇尔本人更是这一政策的坚决支持者。 马歇尔到中国后,首先是努力改变国民党的战略部署。在他来华后与蒋介石的第一次舍谈中,蒋就向马歇尔说明:国民党准备把更多的军队用于控制华北,这是迫使中共妥协的主要手段。至于东北方面,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在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上采取什么行动,迫使苏联履行条约义务;二是国民党能够调动多少军队进入东北【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45年中国卷第748页,华盛顿1960年。】。 蒋介石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与马歇尔的设想完全不同的方案。由于国民党政府通过外交接收东北的努力失败,驻华美军于11月中旬不得不停止向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以免引起美苏间的纠纷。 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向蒋介石提出:国民党军队应首先集中力量稳定长城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地区,控制华北的全部交通线,然后再图夺取东北【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一)第191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蒋介石面对军事和外交各方面的重重困难,不得不限制在东北的军事行动。国民党军队到达锦州后停止向北推进,将作战限于在沈阳以南巩固北宁线安全,同时集中兵力向西进攻热河。 蒋介石的战略方针必然要影响马歇尔的计划。马歇尔的打算是以华北停战为立即向东北运兵创造条件,而蒋介石的方针是先争华北、后夺东北。执行这个方针势必拖延控制东北的时间,并且会在东北向苏联妥协。马歇尔和蒋介石的分歧,反映了美蒋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美国政府是着眼于对苏关系,企图通过援蒋接收来限制苏联;蒋介石则着眼于国共斗争,企图利用缓和中苏关系,造成对中共的威胁。马歇尔当然不能让蒋介石自行其事。他警告蒋介石,拖延停战不会有任何好处,除非蒋介石采取明确的行动,否则在中国继续保持美国的力量是困难的【注:《美国对外关系》1945年中国卷第797页。】。 在1946年1月的停战谈判中,马歇尔为了促成华北停战,曾经拒绝了蒋介石提出的立刻讨论整编中共军队的建议。1月6日他在同张群会谈时,不同意国民党企图把热河置于停战令适用的范围之外。1月9日,停战谈判因国民党方面坚持要求中共让出赤峰和多伦而陷入僵局。同日,中共中央指示周恩来转告马歇尔:1。要束美军停止向华北和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2。中共不反对部分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接收主权,但国民党始终拒绝讨论协商解决避免冲突的办法,因此一旦发生冲突,责任全在国民党方面【注:中共中央给周恩来电报,1946年1月9日。】。面对中共方面的警告,马歇尔遂将赤峰和多伦的争端诉诸蒋介石。经会商,蒋介石终于同意在停战协议中不涉及这两个城市的归属问题。这一突破,实际上保证了停战协议无一例外地包括整个华北地区。 除了促使整个华北停战外,马歇尔还在向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的数量问题上,同蒋介石发生争论。马歇尔在整军谈判准备阶段,曾向国民党提出向东北派遣9个军的建议,结果蒋介石只同意派5个军。即使如此,根据整军协议的规定,国共军队在东北的比例为5:1,马歇尔仍可谓收获不小。 在全盘改变国民党战略计划的同时,马歇尔还怂恿国民党在东北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从1945年12月下旬开始的中苏关于东北经济合作问题的谈判,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蒋介石本拟采取某些让步,换取苏联协助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马歇尔来华后,立即鼓动国民党放弃妥协立场。他一再向蒋介石和宋子文表示怀疑苏联在东北的动机,建议蒋介石在与中共达成协议之前,拖延中苏谈判。马歇尔的怂恿使国民党政府在谈判中立场日趋强硬,结果导致中苏关系再度恶化。 中苏关系恶化的结果是苏联有可能要么延缓撤兵东北,要么为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设置障碍。对此马歇尔主张美国政府必须找到“对付俄国人施加压力的办法,以使他们采取一种比较合理的态度”【注:《美国对外关系》1946年第10卷第1102页。】。马歇尔认为最佳办法是尽快帮助国民党政府把军队运到东北去,而且多多益善。由于在东北推行限制苏联的政策,马歇尔一开始就把美国援蒋向东北运兵导入恶性循环的轨道。美国对苏联在东北的意图越是满腹狐疑,就越要力劝蒋介石奉行反苏政策,并为援蒋运兵承担更多的义务。 马歇尔在把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的计划纳入美国限制苏联的战略之后,又以华北停战为条件,换取中共承认美军援蒋向东北运兵的“合法化”。他实际上是把华北停战当作双刃剑:一面用来压蒋服从美国在远东的战略部署;一面用来换取中共保证国民党军队能顺利进入东北。马歇尔一再向周恩来指出,根据中苏条约和美国与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美国负有义务为国民党政府向东北运兵。他要求周恩来接受这个建议,并正式写在停战令中。 中国共产党当时对东北形势的基本判断是,既不能阻止国民党政府接收长春路沿线的大城市,也不可能阻止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周恩来在答复马歇尔时,重申了中共已经公开声明的原则:第一,凡是涉及国际间的条约,中共不予干涉;第二,东北问题不能写入停战令的正式条款,理由是国共与美国不能撇开苏联来讨论接收东北【注:《马歇尔与周恩来会谈记录》,1946年1月3日、5日。】。周恩来还指出,鉴于中共军队已经占领东北许多城镇和乡村,并建立了地方民主政权,在解决东北问题时,必须将内政与外交分开处理。为避免发生武装冲突,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应事先与中共协商,运兵数量亦应有所限制。最后三人小组实际上达成默契:国民党政府在东北驻军不得过多;在秦皇岛登陆的国民党军队只能进入东北;经过华北解放区的交通线向东北运兵须事先协商;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应按时向军调部报告调动情况【注: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报,1946年1月11日。】。 尽管有如此限制,在马歇尔看来毕竟算是达到了目的。通过一月停战谈判和二月整军谈判,以及中苏谈判,马歇尔实际上全部完成了向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的准备工作。随后美军便开始陆续将国民党军队运进东北,这为蒋介石在东北发动内战创造了条件。但这并不等于说,只要美军向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就一定会导致内战;也不等于说马歇尔的本意就是要帮助蒋介石在东北打内战。东北发生内战与否,实际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国民党能否认真履行与中共达成的默契;二是马歇尔控制蒋介石的能力是否能达到迫使他完全按美国的旨意行事的程度。问题恰恰在于,蒋介石一旦有了充分准备,根本不会履行与中共达成的任何协议,而马歇尔在前面提到的恶性循环中,却逐步失去了对蒋介石的控制能力。 (二) 停战协议签订后,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解决东北问题的方针,即:国民党承认中共“在东北一定合法地位的条件下,与国民党合作实行民主改革,和平建设东北”【注:中共中央给东局电报,1946年1月16日。】。但国民党始终坚持一家独占的原则,根本否认中共在东北的地位。国民党的手段是把国共在东北的斗争扩大为国际纠纷,利用国际条约使其独占东北合法化,进而使其为独占东北采取的军事行动合法化。在谈判中,国民党方面拒不讨论与接收东北有关的内政问题,明确表示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不能受限制。 马歇尔处理东北问题的原则是,既要使国民党在东北居统治地位,又要尽量避免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东北是当时美苏远东斗争的焦点之一,从对苏战略出发,美国绝不允许东北出现国共分庭抗礼的局面。因为在美国政府看来,中共不过是苏联的一个卫星,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地位,必然会打开苏联向中国渗透的渠道。只有国民党独家统治东北,美国才放心。 另一方面,马歇尔尽管坚决支持国民党恢复对东北的统治,却不希望通过内战的方式解决问题。他所顾虑者有三:一是苏联会以东北局势混乱为理由,拒绝从东北撤军;二是国民党军队没有能力在东北靠武力征服中共;三是担心东北内战波及关内,东北战端一起,他必将前功尽弃。所以,马歇尔在东北采取援蒋运兵与调处国共武装冲突双管齐下的政策。 马歇尔调处东北内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6年1月24日到3月27日,中心是向东北派遣执行小组。引起马歇尔注意东北问题的是1月7日至14日发生的营口争夺战。从营口争夺战发生的过程看,虽属于停战令生效后的遗留问题,但马歇尔仍然非常重视。他接到营口冲突的报告后,于1月24日提出一项备忘录,建议军调部立即向营口派出一个执行小组,而且将来遇有同类事件发生,可依此例采取行动。中共经与苏方协商后表示赞成,而国民党却坚决反对。不但如此,国民党军队还不停地向中共控制的地区进攻,武装冲突不断升级。 尽管东北形势由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而日趋紧张,中共仍然坚持以和平民主作为解决东北问题的基本方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要维护停战协议,配合“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部署,保证将工作重心顺利转移到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方面;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苏联方面极力反对中共军队在东北作战,担心引起美军直接进入东北的后果。2月间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决定争取同国民党谈判东北问题,并确定了力求与国民党合作和平解决东北的方针。中共中央指示中共驻重庆代表团,应主动提出与国民党谈判东北问题,在谈判中应提出共同接收东北,东北政府民选,向营口派停战小组,驻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不超过10至15万人等条件【注:中共中央给重庆代表团及东北局电报,1946年1月21日。】。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命令东北我军采取不首先开战的自卫立场,但应随时准备给拒绝谈判和平解决东北问题的国民党军队的挑衅以必要的反击。 如果说中共是坚持和平合作的方针,以军事斗争配合谈判;那么国民党恰恰相反,是执行武力解决的方针,以谈判配合军事进攻。1月28日,国民党借口担心引起与苏军的纠纷,正式拒绝向营口派遣执行小组。在2月14至19日的三人小组会议上,以及与张治中的会谈中,周恩来一再提出谈判解决东北问题,都遭到国民党的拒绝。20日,马歇尔再次提出,派停战小组去东北制止冲突,又被国民党拒绝。21日,周恩来曾向马歇尔提出和平解决东北问题的三点建议,马歇尔仅仅表示,为避免发生误会,有必要制订一项关于东北的政策,但仅流于口头而已。 时至1946年3月,马歇尔认为有必要为尽快解决东北问题提出具体方案。这一方面是由于华北局势已经基本稳定,他可以集中精力解决东北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已经决定于11日回国述职,希望行前能找到一项解决办法。然而,马歇尔此时采取行动为时已晚。 国民党经过2月间的拖延,已经摸到马歇尔对东北的基本态度,因此不惜冒挑起内战的风险,继续坚持强硬立场。蒋介石就向东北派执行小组一案,向马歇尔提出五点附加条件,核心是执行小组只解决军事冲突,不干预政治事务;中共军队不得阻碍国民党政府接收主权,并从蒋介石指定的地区撤出。 3月初,中共中央对东北形势的估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沈阳西南到处抢占地盘,并一再拒绝谈判东北问题,中共中央于3月初指示东北局:蒋介石一面企图利用已经进入东北的军队击溃我之军事力量,一面利用外交手段,使苏联将更多的城市交给他接收。因此国共在东北的军事对抗和冲突将持续一段时期。我们反对国民党大量增兵东北并准备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注: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电报,1946年1月21日。】。3月10日,周恩来向马歇尔递交书面声明,指出中共方面曾同意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和赞成向东北派执行小组。但这些行动均由于国民党拒绝讨论东北问题,未能产生任何效果。为了合理地解决东北冲突,中共准备按两个原则谈判:1。内政与外交分开解决,中共不介入中苏外交问题,不干涉中苏谈判;2。军事与政治等问题同时解决【注: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七编第3册第86-87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