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马歇尔调处与东北内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 牛 军 参加讨论

    马歇尔为了实现他的计划,一面报告杜鲁门,准备停止向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一面向蒋介石提出四点建议:1。中共军队撤出长春,由军调部长春前进指挥所进驻;2。与中共协商,国民党军队在6个月内进入长春,能提前更好;3。与中共协商,在东北按5:1整编国共军队;4。马歇尔利用他的影响,阻止中共军队占领长春以北的关键城市【注:《美国对外关系》1946年第9卷第833页。】。
    尽管马歇尔已经绞尽脑汁,蒋介石却于4月12日提出中共军队保证不占领哈尔滨的附加条件,并劝马歇尔再等一等,暂时不要主动去找中共代表谈判。蒋介石还有意向马歇尔透露,斯大林已邀请他访苏。他采取这一行动,是利用马歇尔对中苏关系可能改善的疑惧,暗示马歇尔不要对他逼迫太甚。面临这种局面,马歇尔除了搁置他的方案,让蒋介石在东北大打出手之外,不会作其他的选择。
    5月25日,中共军队撤出长春,长春争夺战遂告结束。马歇尔以占领长春为契机,重新插手调处。他并没有因国民党军队占领长春便忘乎所以,深知中共军队主力未损,如国民党军队再向北推进,兵力会更加分散,弱点暴露更多,且苏联会因此感到受威胁,态度更趋强硬。因此他迫切希望东北尽快停战,并继续以他前一阶段的设想为原则进行调处。为了控制住东北的局势,这回他不得不向国民党施加更大的压力。
    蒋介石显然感到,国民党军队占领长春后,他会面临马歇尔的压力。为了摆脱马歇尔的纠缠,他采取拖延时间的战术。首先是借口到东北视察前线,于5月23日飞往沈阳,从而摆脱了马歇尔的直接影响;其次是临行前向马歇尔声称,他特别关注美方代表在执行小组中享有最后决定权,否则东北停战便没有保证云云。马歇尔不得不向蒋介石妥协。
    5月24日,宋美龄从沈阳连续两次致函马歇尔,代表蒋介石提出:1。中共不得阻碍国民党按中苏条约规定接收东北;2。中共不得阻碍恢复全国交通;3。授予军调部美方代表以最后决定权。第二天蒋介石让宋子文转告马歇尔:占领长春不会导致更大规模内战;只要东北中共军队溃败,关内形势就不会恶化,他目前最好不要调解【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七编第3册第127-130页。】。
    马歇尔原准备以军调部前进指挥所暂时控制长春和中共军队在长春以北的驻地问题同中共讨价还价。然而,此时不仅蒋介石否定了他本人行前对长春问题的许诺,而且国民党军队占领长春后,又继续向北进攻。周恩来向马歇尔指出,中共军队已主动撤出长春,国民党应同意立即停战。目前是中国形势发展的转折点,如果国民党军队继续向北发动进攻,问题将无法解决,内战肯定会波及关内,马歇尔对此应有所抉择。周恩来还表示,可以考虑美方代表享有最后决定权问题,但必须就其范围做出规定【注:《美国对外关系》1946年第925页。】。
    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继续扩大内战,使蒋介石武力接收全东北的方针与马歇尔“稳定关内”、“先南后北”的计划的矛盾很快突出出来。而中共利用马、蒋的分歧,在谈判中适当让步,同时又在热河发动交通战,使马歇尔既感受到压力,又认为有文章可作。5月26日,马歇尔报告杜鲁门,他准备采取行动,督促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停战【注:《美国对外关系》1946年第9卷第902页-903页。】。26日和31日,马歇尔两次致函蒋介石,毫不客气地指责他不守信用,并要求他命令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和追击【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七编第3册第133页。】。
    在此期间,马歇尔还一再警告南京的国民党要员,东北中共军队主力没有遭受严重损失,而国民党军队战线太长,战略地位不利。如果东北内战波及华北,全国内战无法避免。他还向宋子文声明,国民党军队不停止进攻,他就退出调解。
    马歇尔的强硬态度在国民党要员中引起一阵骚动。宋子文、王世杰等纷纷函告蒋介石,必须顾及马歇尔的面子,不能使他在美国国内的地位受影响。但蒋介石仍躲在东北不理睬马歇尔,他要宋子文去敷衍马歇尔,表示军调小组可进入长春,但暂时不得开展工作。
    马歇尔在同国民党交涉的同时,也企图利用国民党军队继续进攻的形势,向中共施加压力,要求中共让出哈尔滨和齐齐哈尔,承认美方代表有最后决定权,并保证恢复交通。周恩来明确答复他,国民党军队夺取长春后仍在进攻,中共不可能让出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在内战仍在继续之时,中共肯定要切断交通;在美国继续援蒋的情况下,美方代表享有最后决定权对中共是不会公正的,不能予以承认【注:《美国对外关系》1946年第9卷第965页。】。
    事已至此,马歇尔感到除了压蒋停战外无路可走。他终于使出杀手锏,决定直到停战谈判结束为止,美军船只不再安排运送国民党军队及其给养。这时国民党军队在法库和新民正遭到中共军队的沉重打击,中共军队在东北南部发动鞍(山)海(城)战役,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攻势实际上已到极限。在中共军队的沉重打击和马歇尔的催逼之下,蒋介石被迫于6月6日签署东北停战令,并接受马歇尔的建议,将停战时间由10天延长至15天。至此,持续将近半年的东北内战,终于暂时平息。
    (五)
    6月6日东北停战是1946年中国政治形势发展的关节点。当时尽管东北内战已经波及关内,但是毕竟还没有动摇全局。5月间国共还达成汉口协议,使中原紧张局势相对缓和。如果东北停战局面能长期稳定,中国的和平尚有一线生机。当然,这只是就客观态势而言。一线生机能否变成光明前途,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国共两党和美国的政策。
    东北停战令发布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是在不损害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和平。周恩来于停战令发布的当天,向马歇尔指出:解决东北问题的关键是不能按蒋介石规定的原则,允许国民党军队接收苏军驻扎的全部地方。苏军撤出后东北已无外交问题,国共争执只能由两党协商解决【注:《美国对外关系》1946年第9卷第985-991页,第1009页。】。6月7日7日,周恩来返回延安汇报情况。中共中央决定,目前仍须“竭力争取和平,那怕只是短时期的也好”。周恩来立即将中共争取和平的立场转告马歇尔,并表示由于马歇尔仍有谋求和平的愿望,中共愿意同他合作【注:《美国对外关系》1946年第9卷第985-991页,第1009页。】。为了延长休战期,周恩来向马歇尔提出切实可行的谈判程序,主张先讨论停战及有关的军事问题,再解决政治方面的争执。
    国民党同意东北休战是被迫的。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一味北进,已造成孤悬一线、三面受敌的局面。加之马歇尔断然决定停止向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在东北已经没有多少发展余地。但蒋介石对自己在东北的前途很乐观,想凭借军事优势压服中共,因此国民党在谈判中仍然态度强硬,条件苛刻。
    东北休战后,马歇尔一方面仍然试图维持他在调处初期获得的成果,希望利用这次机会,解决全部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此期间,三人军事小组的谈判主要集中于恢复交通、东北停战和修改整军方案等问题并就此达成协议。其中,中共在执行小组中美方决定权问题上的让步,是得以达成东北停战协议的关键。然而,中共的让步使蒋介石更加狂妄,在修改整军协议的谈判中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致使修改整军方案的谈判一再陷入僵局。
    马歇尔对蒋介石的态度既感不满,亦多不安。此时东北时有小规模冲突发生,华北形势却因东北暂时相对平静和国共均将注意力转向关内而迅速紧张起来。6月13日,马歇尔交给蒋介石一份备忘录,全面阐述了他对形势的基本看法,企图说服国民党用东北维持现状,与中共在华北讨价还价,使中共军队撤出热、察和山东的某些战略要点,国民党甚至可以降低对察哈尔的要求。他提醒蒋介石,谈判的目的是避免国民党的困难,除非真正影响重要利益的得失,否则应避免提出使谈判拖延或根本不会被接受的条件【注:《美国对外关系》1946年第9卷第1042-1044页。】。
    尽管马歇尔已经费尽心机,蒋介石此时却根本不买他的帐。17日,蒋介石让马歇尔向中共转达国民党解决华北问题的五项条件【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一)第215页。】。蒋介石的条件不仅被中共拒绝,马歇尔亦认为太过分了。他建议国民党将其撤回,但蒋介石根本不予理睬。此时休战期已近结束,马歇尔心急如焚。他于18日打电报向杜鲁门详细汇报了情况,说明谈判进展缓慢,国民党正准备发动战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苏联可能会公开介入中国的内部事务。马歇尔于是决定采取行动,阻止事态进一步发展。
    6月20日,马歇尔在会见俞大维时再次施加压力,声称美国不会支持一场中国的内战,并提出国民党应有适当让步的条件。对此,蒋介石只同意延长休战期为10天,这是因为国民党围攻中共中原部队已准备就绪,第二天便可发动全面进攻。延长东北休战既在战略上对国民党军队有利,又可以给马歇尔一个面子。蒋介石在宣布东北休战期延长的同时,又提出一些新的附加条件。
    为了拖延内战爆发的时间,中共代表再次让步,表示同意将华北华中军队重新配置列入议程。这实际上是同意修改整军方案。中共代表随后又提出,为了尽快缓和紧张局势,可以采取达成一项协议,便签署一项的办法。
    中共代表的建议被国民党代表拒绝,他们坚持如不能就修改整军方案达成协议,宁可一个协议也不签署。国民党在谈判中的态度和国民党军队向中共中原发动全面进攻表明,谈判对于蒋介石来说,不过是为了敷衍马歇尔。马歇尔对国民党的意图并非心中无数,但仍然抱着休战期开始时使用的办法,试图用东北的让步换取中共妥协,不过这已无力挽回局面了。6月26日,周恩来在会谈中表示,为了消除国民党的疑虑,中共可撤出某些地区,条件是不准国民党军队进驻。他还进一步提出,整军期间,双方军队可驻在不威胁对方的地点;撤出地区的民政由改组后的政府处理【注:《美国对外关系》1946年第9卷第1203-1215页。】。27日和28日,马歇尔两次舍见蒋介石,转达中共方面的建议。蒋介石的答复是疯狂地漫天要价,不断增加条件。当马歇尔指出这些条件太不现实,中共决不会接受时,蒋介石便以对谈判失败表示遗憾了事。
    6月30日,蒋介石告诉马歇尔,他决定于10月中旬召开国民大会。马歇尔不仅没有表示任何反对意见,反而“颇为感动”。显然他没有从赫尔利的失败中汲取足够的教训。至此马歇尔调处失败已成定局,他已经踏上了与赫尔利一样的归途。在马歇尔的态度的鼓励下,蒋介石于7月2日2日向周恩来宣布,国民党准备尽早召开国民大会。3日,国民党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决议,于1946年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从而公开撕毁了政协决议。
    东北内战的后果是严重的。东北内战的进程表明,正是由于蒋介石在东北挑起内战,打破了马歇尔称之为和平“奠基石”的停战协议。在东北休战期谈判中,蒋介石漫天要价,撕毁了马歇尔称之为“中国之希望”的整军协议;休战期结束时,蒋介石又以宣布召开国民大会,撕毁了政协决议,从而堵住了马歇尔称之为“通往制宪政府的道路”。而在这每一事件中,马歇尔都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马歇尔调处东北内战时奉行的政策,是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缩影。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使马歇尔在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终于走上彻底失败的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