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前后中苏美关系的演变
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关于反共产国际协定》和秘密附属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这个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矛头直指苏联和各国共产党。苏联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采取谨慎态度,竭力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很快决定采取援华抗日的方针,依靠中国牵制日本兵力,自己则集中力量对付德国法西斯。 十年内战时期,蒋介石集中精力“剿共”,对日本大举侵华,思想上和物质上均缺乏必要的准备,只好依赖外援,等待国际形势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23日,蒋介石任命军委会参谋次长杨杰为特派军事代表团团长赴苏争取援助。同年12月,第一批苏联援华军械包括急需之飞机,陆续到达中国。1938年1月,他又派出立法院院长孙科赴苏联进一步商谈中苏合作问题。 蒋介石这时向苏联提出的要求,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军需物资,尤其是飞机。1937年12月30日,蒋介石致电杨杰,要求苏联在3个月内支援装备20个师的全部武器,并提出每月需150架飞机。当所需飞机陆续运华后,蒋介石又于1938年1月3日嘱杨杰请苏方加派驱逐、轰炸飞行人员各一大队,苏联当即决定派空军志愿参战员一大队约150人来华。这段时间,蒋介石不断向苏联告急,提出各种要求。另一方面,希望苏联出兵抗日,减轻日本对华压力。10月22日,蒋介石电嘱杨杰向苏联表达此意。11月11日,斯大林答复:目前尚未到苏联与日本开战时机,若苏联现在向日本开战,日本人民误以苏联企图分沾中国利益,刺激他们反抗,反助日本国内团结,甚至引起更多国家对苏开战。伏罗希洛夫更为明确地告诉杨杰:苏联敌人甚多,东西兼顾,恐无胜利把握,故不能立即对日出兵。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均向中国代表郑重表示:出兵虽非其时,军事物资如飞机、重炮、汽油、坦克等物之接济,当竭尽所能;还表示,中国要抗战到底,必须建设重工业及军需工业。苏联拟帮助中国建设炮厂,并帮助中国发展空军力量。 根据中苏条约规定,苏联的军事援助,均须交付国民政府支配。在当时,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办法才能使中国持续抗战,起到牵制日本兵力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力量薄弱,还不可能成为反侵略战争的领导者。蒋介石由于掌握全国政权,在苏联帮助下,即使不能打败日本,也能长期拖住它。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斯大林通过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国际代表王明要求中国共产党“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不要强调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不要强调解决民主民生问题。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此时已经成熟,对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指示采取分析态度,在实际斗争中坚持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这时,斯大林也并非不想从军事上增强中共的抗日力量。1937年11月王明自莫斯科回国前,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向他建议,中共必须利用一切可行的办法,建立以现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独立部队。斯大林认为,“炮是现代化战争之神”,他要王明转告中共中央,必须建立炮兵部队。为了能够修理大炮、机枪、步枪和其他武器,生产必要的器械和弹药,苏联准备帮助八路军建立兵工厂;苏联还设想将援助国民政府的军事武器,抽出1/5或1/4交八路军、新四军使用。1937年12月初,苏联政府由伏罗希洛夫出面向中国代表杨杰表示,拟给八路军野炮24门、防战车炮20门、机关枪60挺、战车15辆、飞机10架。杨杰将苏方意见电告蒋介石,遭到拒绝。苏联援华物资到达中国后,蒋介石严加控制,对中共严加防范。12月12日,蒋介石命令国民党甘肃省主席朱绍良:“以后无论飞机、汽车或货物到兰后,必须由战区司令部接受经管,向内地运出必须请示中正,许可后方得放行。如其欲飞向陕北或运往陕北之飞机物资,切勿擅自放行。”1939年夏,苏联曾再次向国民党提出这个问题,9月3日,蒋介石自重庆明确电示正在莫斯科的孙科:“如再有人提议以俄货直接由俄接济共党之说”,请“严词拒绝,切勿赞同”。 1938年3月,苏联同中国政府签订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之协定,用于购买苏联的武器装备;7月1日,苏联又向中国提供第二笔5000万美元贷款;1939年6月13日,苏联再次向中国提供1。5亿美元。6月16日,孙科作为国民政府全权大使和苏联外贸部部长米高扬签订《中苏通商条约》,规定在互惠条件下,发展两国商务关系。苏联向中国提供的贷款,全部用于向苏联购买军需物资,以低于市价20%的比率折为借款供给中国;中国则以稀有金属和农牧产品偿还。 除军事物资外,应中国政府要求,苏联还向中国派遣了军事顾问和志愿作战人员。1937年底,第一批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抵华,至1941年初,先后来华的苏联军事总顾问有德拉特文、切列潘诺夫、卡恰诺夫、崔可夫等。1937年11月,第一批苏联志愿飞行人员驾机来华。他们以南京机场为基地,每日出动,袭击长江中的日军船舰,摧毁日空军阵地,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开始时,日本轰炸机基地距前线仅50公里左右,苏联空军人员到达后,日本空军基地不得不撤离到五六百公里以外的后方去了。来华苏联志愿飞行员在对日空战中的英勇作战精神及辉煌战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得到蒋介石的肯定。他曾对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说:1939年下半年,曾派华人和苏联人驾驶的轰炸机各24架赴汉口袭击日本机场,机场内停留日机100余架。我方飞机虽飞行甚高,然投弹十分准确,日机或损或毁,能起飞逃去者,仅9架而已。日方经此打击,停止轰炸竟6月有余。在此之前,日军气焰嚣张,机场被炸后,日本再也不敢招惹邻近苏联的东北边境,邻接东北之苏联人民也得以高枕而卧。抗战期间,苏联志愿飞行员对日作战英勇顽强,700多名来华苏联飞行员中,有200多名为中国人民的自由独立献出了生命。 在此期间,美国对中日战争基本采取中立态度。战前当欧亚两洲的战争危机日益加剧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在国会参、众两院和公众舆论中均占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利用美国地理上的两洋天险,对美洲以外的战争应不闻不问,美国的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展生产,解决就业问题。 1937年,当日本的侵华行动日益威胁到美国在华的利益时,美国国内出现了要求制裁日本的呼声。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这种意志于10月5日在芝加哥发表措词强硬的“隔离”演说,指出“世界上无法无天的瘟疫看来确实正在蔓延”,要求对法西斯侵略国像病人一样“隔离起来”。但是国内的孤立主义者对罗斯福的发言展开了猛烈的攻击,罗斯福只好退让。另外,美国在日本有着比在中国更大的经济利益,也是美国采取中立的原因之一。1938年,日本为美国对外输出的第三大国,而中国只居第22位。 1938年1月30日,蒋介石致函罗斯福,希望美国“在经济上及物质上予中国以援助”,但罗斯福未敢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同年9月,武汉、广州告急,蒋介石派胡适接替王正廷为驻美大使,并于10月15日致电罗斯福请求帮助抗战。罗斯福因忙于11月初之国会改选,不得不持最慎重的克制态度,表示不能采取政治性借款,只于12月15日勉强予中国桐油借款2500万美元。 然而美国的中立避战政策,由于美日在亚洲矛盾的发展,不可能长期保持。日本一心想取得在东南亚的支配地位,挤进列强行列;美国同样想控制这个地区,以便获得石油、橡胶和锡等重要原料和推销本国过剩商品。 美日之间在华的矛盾,这时集中表现在“门户开放”和“东亚新秩序”之争上。美国一直坚持“门户开放”政策,力求通过经济渗透逐步扩大其在华的权益;日本为独霸中国,在占领广州、武汉之后,要在东亚建立“新秩序”。12月19日,日外相有田外郎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日本天然资源缺乏,又没有大的国内市场”,只有建立“东亚新秩序”,才能满足日本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东亚以外国家的经济活动,据“新秩序”所属各国要求,“绝对必须……加以限制”。 日本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宣告,是对“门户开放”原则的否定,美国当然无法容忍。于是,自1939年后,美国对日本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1939年1月4日,罗斯福建议对日禁运军用物资并限制对日贸易,同时对中国政府提供1。7亿美元贷款以增强中国政府的抗日力量。 但明显的是,美国无论在国内舆论上或军事实力上均未作好战争准备,财政部和国务院在对华援助问题上的意见分歧,造成这种援助一度中断。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主张增加对华援助,而国务卿赫尔则警告:美国的卷入将促成日本采取“鲁莽行动”,美国的行动应当有所节制。 在1937-1939年间,苏联全力支援了中国抗日战争,美国则基本中立,这是苏美对中国抗战的态度。 二 希特勒一贯反苏反共,并觊觎苏联国土,早已下定进攻苏联的决心。但他又认为苏联是块硬骨头,不宜过早下手,应先征服欧洲其他国家,然后利用他们的资源进攻苏联。为防止英法苏结盟,希特勒便采取中立苏联的策略。1939年8月中旬,德国政府一再向苏联提出接受其外交部长访苏,谈判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问题。8月20日,希特勒甚至为此直接致电斯大林。这时,由于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想把祸水东引,苏联联合英法共同反法西斯的谈判陷于破裂。为推迟战争,苏联于8月23日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德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打破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赢得了时间;也打破了德意日的反苏包围,日本遂中断了和德国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 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有一个秘密附属议定书,主要内容是:1。在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所属地区发生领土上或政治上的变动时,立陶宛北部边界应成为德国和苏联两国势力范围的边界;2。在波兰国家所属的地区发生领土上或政治上的变动时,德苏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一线为界;3。关于东南欧,苏联提请注意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同法西斯德国达成这种划分势力范围的协定,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原则的。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欧战爆发。9月10日,共产国际接受联共(布)党中央建议,向各国共产党发出关于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与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指示电,其中指出:“现在的战争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交战国的资产阶级罪恶都是一样的,任何一个国家内的工人阶级,尤其是共产党,都不能赞助这个战争”;“凡有共产党国会议员的地方,都要投票反对军事预算”。 共产国际的指示,否认了战争还存在着反法西斯的性质,要求受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的共产党实行失败主义的反战运动。于是,一些被侵略国家的共产党向保卫祖国的本国资产阶级政府开战,削弱了本国的抵抗力量。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指出,现在只能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反对反动势力的基础上,“从下层来建立人民统一战线”。实际上又退到了共产国际“七大”前关门主义的立场上。上述指导思想使各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陷于混乱。大批共产党员因不满这种方针而纷纷脱党,法共人数减少了3/4,英共党员减少了1/3。至于中国,因为其抗战毕竟起着帮助苏联牵制日本军力的作用,共产国际规定:“在中国,以及正在从事于本民族解放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家中人民统一战线的策略,现在还是完全可以采用的”,没有要求这些国家实行使本国政府在外国侵略者面前失败的策略。 正当欧洲局势风云迭起、变幻莫测之时,美国仍置身事外。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的对外政策逐渐在起变化。1940年3月29日,汪伪“中央政府”在南京成立,日本显然想独霸中国。这种情况使美国不能听其自然,罗斯福决定援蒋抗日。3月7日,美联邦进出口银行核准以2000万美元借款(滇锡借款)援华;7月,美宣布对日禁运汽油和废铁,9月下旬,美国进出口银行宣布援华第三次贷款2500万美元(钨砂抵借)。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政治军事同盟在柏林签字,这个条约首先是针对美国的。10月,美国大选揭晓,罗斯福三度蝉联总统,美国在国际事务方面的反法西斯倾向和态度渐趋明朗。在大选后的第一次内阁会议上,美国政府原则上通过了援华方案:贷款1亿美元,援助飞机500架,并供给其他武器。但从全球战略考虑,美国决定联合英国首先对付欧洲法西斯,在亚洲采取守势,实行“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由于在抗击日本方面同中国利益一致,苏联援华政策不变。蒋介石承认苏联对中国的接济,“不受欧战影响,且较前益加增进”。苏联曾因国联开除苏联会籍时,中国代表未予反对而对中国耿耿于怀。1940年1月8日,莫洛托夫接见中国驻苏大使杨杰时,表示“苏对华政策,仍是一贯”,但指出“中国出席国联代表之举动,无异帮助英法打击苏联”,并质询:中国代表此举,是否英美法等国对中国代表施加影响共同反苏的结果? 因抗战正值紧要关头,中国朝野都主张,为争取苏联援助急需之飞机,仍需同苏联保持友好关系。1940年4月,邵力子任驻苏大使,经与莫洛托夫外长数次接触,苏联决定仍将接济中国所需的飞机、大炮、轻重机枪及汽油。同年12月中旬,苏联300辆载重汽车满载上述军需物资到达哈密,转运各地。遗憾的是蒋介石得到这些武器后,并不完全用来对付日寇,而是矛头对内,也用来对付八路军和新四军。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