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这时均希望蒋介石积极抗日,中国应该成为牵制或消耗日本军力的一个主要战场。因此,当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苏美均对一手制造事变的蒋介石十分不满和恼火,他们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要蒋介石立即停止这种削弱中国抗日力量的愚蠢行为。苏联外交次长罗佐夫斯基请邵力子转告中国政府:“勿做使敌人快心之事”,对于事态能否“妥善处理”,“不影响抗战”,表示忧虑和担心。1月25日,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在重庆面见蒋介石时表示:苏联政府“对此次冲突与斗争,非常关怀”,“深恐由此引起内战”,“损及贵国抗战之力量”。到达中国不久的苏联驻华武官兼军事总顾问崔可夫暗示国防部长何应钦:如果枪口对内,会影响苏联方面提供军事援助。美国政府决定将拟议援华的5000万美元暂缓实施,并令正准备来华考察中国经济状况的总统经济顾问居里调查国共纷争情况。2月8日,居里向蒋介石传达罗斯福口信: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民、妇女以及日本之态度,足值吾人之赞许”,他们“与国民政府相类者多,相异者少,深盼能排除异见,为抗日战争之共同目标加紧团结”。蒋介石争辩说共产党受第三国际指挥,但居里强调,总统“准愿中国抗战之实力不受共产党问题之影响,永远保持完整,以完成抗战大业”,否则,国人深惧中国有发生内战之可能,而直接“影响其援助中国之热诚”。3月,居里自香港呈蒋介石关于经济、外汇、银行、交通等问题的条陈,其中关于“政治之统一”问题,再次郑重提出,应“尽力与共产党保持抗日联合阵线”。 苏美两国对皖南事变的指责,使蒋介石十分尴尬。尤其是中共所采取的政治攻势军事守势既强硬又克制的方针,赢得了中间人士的普遍同情,蒋介石不得不改变态度。3月6日,他在参政会演说中被迫声称:“保证今后决无剿共的军事”;会后并向周恩来表示,许多问题可以提前解决。 自1939年夏至1941年夏的两年间,美国从本国利益出发,对于中日战争的态度由中立逐渐转变为制日援华政策,而制日援华政策服从于其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苏联的外交政策以争取时间加强防御为中心,为此,他们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又签订了经济、贸易、边境等方面的协定。但暂时的妥协无法解决潜在的根本矛盾。德国占领法国之后所面临的粮食和石油奇缺的局面,迫使希特勒改变了西进攻英的计划,于1940年12月18日下达了侵苏的“巴巴罗萨计划”。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对日本采取中立政策。日本正在考虑向南太平洋展开攻势,也需要调整苏日关系,稳定北方。于是,1941年4月13日,苏日两国外长在莫斯科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对苏联而言,条约起了推迟战争的作用;对国际形势而言,它导致了美日矛盾的加剧。而对中国,条约有损中国领土主权,伤害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使华北日军得以抽出兵力进攻中共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它对中国有弊无利。 三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由于德国侵苏早有预谋,在重型武器方面一时优于苏军,以致苏联在战争伊始,遭到重大损失。与此同时,苏联还须警惕日本是否会乘机进攻东部地区。为此,苏联一方面要求各国共产党帮助了解德军西侵苏联的情报,另一方商以联共(布)中央名义通知中共中央:日本正从本土运兵中国大陆,集中在苏联边境,建议八路军设法切断通往北平、张家口、包头的铁路交通,阻止日本部队向这些地区集结。 中共中央支持和配合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态度是明朗的。7月2日,毛泽东、朱德等在致彭德怀电中表明:我军须配合苏军作战,目前作此准备,时机成熟后,即可行动。这种配合是战略的配合,长期的配合,不是战役的配合与一时的配合。接到联共(布)中央上述通知后,毛泽东于7月15日致重庆周恩来电中表示:关于军事行动,自苏德战起,我们即加紧侦察和准备破坏交通,以牵制敌人,以最大可能帮助苏联红军取得胜利。同时请周恩来实事求是地转告苏联军事总顾问崔可夫并转告联共(布)党:日寇在华北已盘踞4年,修筑了坚固工事,敌我军事技术装备相差悬殊,目前我军每条枪平均仅20发子弹,机枪极少,炮则更少。因此,如日本攻苏时,在军事上对苏联的配合作用不能期望过高。如不顾一切牺牲地动作,有不能坚持根据地之可能,这样,对中共对苏联均为不利。因此,中国共产党准备采取长期的抗日游击战争,巩固敌后根据地,而非孤注一掷。经过一定的工作布置后,毛泽东又于7月31日致电周恩来请告崔可夫:已令华北发动破路战,拖住敌人,并加紧侦察敌军行动。8月,中共中央和联共(布)中央设立交换情报的机构。29日,苏机载侦察员尤仁、克兰诺夫等到达延安后转赴晋察冀等地开展工作,中共中央令该地我军帮助他们设立电台和了解日军动态,并保证他们的安全。 在法西斯战争的严重威胁下,苏美英均逐步认识到联合对敌的必要性。7日12日,苏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在对德作战中联合行动之协定》。7月30日,罗斯福的个人代表霍普金斯到莫斯科会谈,双方严密注意日本对南北两方面的动向。莫洛托夫表示,由于苏联处于同德国交战形势,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对中国军事物资的供给。美国表示他们将增加援华物资,以弥补苏联在这方面的不足;并表示也要尽量快些给苏联以物资援助。1941年9月29日-10月1日,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美英以武器和军用物资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三国宣告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联合行动。1942年1月1日,包括中、苏、美、英、波、印、加、荷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个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有了许多抗日的盟国,日本因为侵占南洋地区被迫减少了侵华兵力。蒋介石一时颇为兴高采烈。但中共中央认为太平洋战争将是一场长期的战争,日本想速战速胜是不可能的,希望英美在短期内战胜日本也是不可能的,中共中央决定仍然采取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方针,既要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有利形势,坚定胜利信心,克服悲观情绪;又要看到敌后抗战仍是长期的、残酷的,要艰苦奋斗,不可产生懈怠心理。 当然,参加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国家,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由于各国首先是维护本国利益,因此,在统一战线内部还存在着各种矛盾和斗争。如丘吉尔曾对他的亲信说:“我希望看到德国葬身于坟墓之中,也希望看到俄国躺在手术台上。”美国以罗斯福总统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主张援苏抗德,打击战争祸首法西斯。但美国国内也有人反对援苏,当时的众议员、后来任总统的杜鲁门就主张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他说:“如果德国打赢,我们就帮助俄国;如果俄国打赢了,我们就帮助德国。”要让他们在战争中“尽量互相厮杀。杀得越厉害越好”。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全力以赴对付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无暇东顾。对中国的援助已爱莫能助,而美国民众愤于日军突袭珍珠港使美军遭受巨大损失,积极奋起参战,举国上下合力投入了战时生产。1942年,美国军事生产突飞猛进。以这年4月为例,制造了各式飞机3440架。福特工厂每月生产之飞机,达德日两国生产之总和。美国成了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也就是从这时起,美国成了援华抗日的主要国家。 美国充分意识到援华的军事意义。美国海军上将李海说:如果没有装备和供应均很贫乏的中国军队继续打下去,“打败日本就会花费更多的物资和生命”,“几百万中国军队迫使日本在中国保留大批军队和装备”,所以援华抗日,对美国的“安全和盟国的胜利是必要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确定蒋介石为中国战区的统帅,于1942年3月派史迪威来华任驻华美军代表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对华租借物资统制人和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形成中美联合作战局面。美国于1942年给中国贷款5亿美元,到1943年底,又给予中国4亿美元租借物资。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联掌握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开始了战略反攻,但最后胜利尚非指日可待。斯大林认为英美应立即开辟第二战场以迅速战败德国。为了解除英美领导人的顾虑,斯大林作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斯大林在答英国路透社记者哈罗得?金提问时说:解散共产国际,是因为考虑到正是现在,当法西斯野兽作最后挣扎的时候,必须组织爱好自由国家的共同进攻,“使盟国和其他联合起来的国家的统一战线在争取战胜希特勒暴政的斗争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从1943年开始,解放区在度过严重的困难后,逐渐走上了恢复和发展的道路。这使蒋介石既愤恨又着急,他认为目前已经到了决定未来中国之命运的关键时刻,于是积极筹备反共,以消除心头之患。 1943年3月10日,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宣称“中国从前的命运在外交”,“今后的命运,则全在内政”,扬言“准备于两年内决定命运”,消灭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的各种宣传机器也迅速开动起来,为反共制造舆论。这种反动宣传由于1943年5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而更加甚嚣尘上。蒋介石认为共产国际解散意味着苏联共产党的失败,他幸灾乐祸地对罗斯福说:“这是你美国外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胜利。” 在发动宣传攻势的同时,蒋介石积极进行反共的军事活动。胡宗南部于7月上旬进犯边区。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于7月4日、6日分别致电胡宗南和蒋介石,抗议国民党军队进犯陕甘宁的挑衅行为。7月9日,延安各界群众3万余人举行紧急动员大会,刘少奇在讲话中提出要接受皖南事变教训,“准备好,给进攻者以迎头痛击”。同时,中共中央致电在重庆的董必武,指示他向各报馆、各外国使馆、各中间党派及文化人士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 中共中央的揭露和动员收到了成效。7月上旬末,史迪威急电马歇尔:国民党军队向中共阵地开火。马歇尔接电后,立即向正在美国的宋子文表示:如果中国内部爆发一场武装冲突,会给同盟国的地位和势力带来不良后果。宋子文立即将美方态度转告蒋介石,并说:“美政府严重关切双方公开冲突,此种冲突应予避免。”7月14日,苏联大使馆武官会晤美国代办艾奇逊时,也明确表示,目前国民党“对共产党发动军事进攻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面对中共的紧急动员和反击准备及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对,蒋介石不得不命令胡宗南停止行动,并在9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五届十一中全会上宣布,中共问题为一政治问题,应以政治方法解决。 美国对于蒋介石抗战不力却致力于内战的做法,深为不满,然而他们别无选择。形势发展至此,美国援蒋已不单纯是共同对付日本的问题,它同时还包含着对付苏联。这时,苏联在战争中已经度过难关,美国注意到苏联正在迅速崛起,美国援蒋遂增加了抵制苏联在亚洲扩大影响的含义。 1942-1944年春,中苏关系由于新疆问题而恶化。美国虽然十分担心苏联对中国的渗透,但从推动苏联早日对日宣战出发,它并不希望中苏关系过分恶化,苏联如果推延对日作战计划,将对美国不利。于是,美国在调处国共关系的同时,还调处中苏关系。1944年4月10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说,中苏纠纷会影响同盟国间的团结,“同盟国间之误会,皆应以自制与友好的方法,予以冰释”,建议蒋介石采取现实态度,“将此目前事件予以搁置,以待此次战争之结束”。罗斯福还要美驻苏大使哈里曼与斯大林或莫洛托夫会谈有关中苏关系,向斯大林表明:蒋介石是唯一能使中国团结一致的人,不应让他的政府垮掉,希望斯大林在设法解决蒋介石与中共之间的问题时,要耐心些。斯大林向哈里曼表示:美国应尽量影响蒋介石。蒋是“最佳人选”,但不是没有缺点,他同日本人战斗不力;中国共产党是“人造黄油”式的共产党,但“他们是真正的爱国者,他们要跟日本人作战”;蒋介石因“意识形态”不同而与中共交恶是“愚蠢的”。 与此同时,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应罗斯福要求访华,为调处国共关系和改善中苏关系同蒋介石会谈。总统关照华莱士,要尽可能使国共双方军队停止内战,合作抗日。1944年6月,华莱士向蒋介石转达了罗斯福的意见,蒋介石承诺,将只以政治方式解决当前局势。当华莱士提出应当改善中苏关系时,蒋介石表示:如果美国能促成中苏会谈,他将非常欢迎。 美国调整国共关系的主要原则是扶持蒋介石政权,使中国成为一个亲美的大国,一方面为日后美国的经济开发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抵制苏联通过中共在华北或东北建立一个独立的或自治的地区以扩大影响。因此,罗斯福认为调整国共关系是调整中苏关系的前提。美国调整中苏关系,也首先是要求斯大林支持蒋介石政府,只要苏联保证支持蒋介石,中共就孤立无援,国共关系就会进一步得到解决,美国在远东和中国的地位就会进一步得到巩固。蒋介石同意改善中苏关系,却回避解决国共关系,他认为只要中苏关系改善了,就可以借助苏联迫使中共妥协。 1944年9月,罗斯福派赫尔利使华。赫尔利在调处国共关系的活动中,以支持蒋介石政权为原则。当形势发展到日本的失败已成定局时,美国的对华政策就日益转为扶蒋限共和反共。 通过雅尔塔秘密协定,苏联为自己从中亚到东部边境筑起了一条安全带,却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然而苏联出兵东北,却对中国产生了有利作用,不仅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中共“占领两厢”争得了时间,为中国革命的早日胜利创造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