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韩丁的名著《翻身》,记载了他1948年4月亲自参加的晋冀鲁豫边区张庄的整党运动。村支部有28个党员,在过关会上,党员们讲了入党动机问题。其中,想争取平等权利、言论自由的,10人;因为翻了身而拥护党的,3人;想为人民服务的,2人;想打倒地主的,1人;想当干部的,4人;想掩盖缺点的,4人;想在党的保护下躲避财产没收的,1人;不知道是为什么的,1人;由于在县里坐牢情况不明的,2人。(62) 由以上材料可见,农民支持与参加革命的动机是十分复杂的,很难用一条或几条理论解释和概括。也就是说,究竟土地分配、家庭贫困、社会经济改革以及民族主义、动员农民等等,在农民支持或参加中共革命的行动中起了什么作用,仍需要做大量的农民个体与群体的实证研究。只有在此基础上,方可真正还原农民的革命动机,也才有利于解释中共革命胜利的原因。 最后,笔者还想表明,在对中共革命与乡村农民关系的研究中,较早掀起争论的多是国外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究其原因,当然与美国陷入国共两党斗争的进程有关,战争的结局迫使他们特别关注中共革命的胜利及其原因。但近些年来,由于“革命似乎对目前的中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探求革命的社会起源对于那里想理解过去的人们仿佛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于是,“革命已经被搬离中心舞台,历史研究的关注点就基本从农村转向了城市”。对此,周锡瑞怀疑“我们是否走过了头。在使革命脱离中心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根本忘掉它。”(63)在中国大陆学术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新政权刚刚建立,中共革命史领域可谓炙手可热,但囿于政治形势的约束,解释单一,争论很少,更不可能参与国际性的讨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建设的战略转变,中共革命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革命史的研究都由热变冷。而今,似乎又趋于热闹起来。之所以如此,既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对象的转换有关,也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危机有关,人们总是想从历史中寻求经验和智慧。在相关解释上,也已经由单一转向多元化。应该说,这是学术发展的标志。与此同时,也必须承认,我们的许多研究并未进行很好的学术史梳理,没有建立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譬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学者的研究,现在看来仍颇具启发价值,而我们的研究却很少与之进行对话,由此淡化了问题意识,降低了学术价值。当然,中外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国外学者也不能忽视中国学者的成果,毕竟我们的研究已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研究几乎是个无止境的建构和解释过程。也正因为此,学界经常有人引用胡适说过的一句话,“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以此表明后人对历史现象随意解释,无所适从。现在,有人考证胡适没说过这句话。其实,问题不在于是否说过,而是它已经约定俗成,成为讽刺历史研究的口头禅。我倒以为,小姑娘是应当允许打扮的,只是看谁打扮得更加漂亮,更加符合小姑娘的形象。其实,再怎么打扮,她还是个小姑娘,而不可能变成别的。历史也是如此,它如同小姑娘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解释不同罢了。应当允许不同的解释,而非遵从一种声音,否则由政府发布一个指令就解决了,但那是历史研究吗?可以相信,历史越辩越明,历史研究总是朝着符合历史真相的方向前进。 注释: (35)马克·塞尔登:《他们为什么获胜?--对中共与农民关系的反思》,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第608页。 (36)Chalmers A. Johnson, Peasants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t Power: the 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 1937-1945(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pp. 2-7, 16-19; Chalmers A. Johnson, “Civilian Loyalties and Guerrilla Conflict,” World Politics, Vol. 14,No. 4(1962), pp. 657-658;范力沛:《西方学者对抗日根据地的研究》,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96页。 (37)Gillin Donald, “Peasant Nationalism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sm,”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3, No. 2(1964),pp. 277, 280-281, 288; Chalmers A. Johnson, “Peasant Nationalism Revisited: The Biography of a Book,” China Quarterly, No. 72(1977), p. 780. (38)Katheen Hartford, “Repression and Commmunist Success: the Case of Jin-Cha-Ji, 1938-1943,” in Katheen Hartford and Steven M. Goldstein(eds.), Single Spark: China‘s Revolutions (New York: M. E. Sharp and the East Asian Institute of Columbia University,1989), pp. 94-95, 100-110;[法]毕仰高:《抗日根据地中农民对中共动员政策的反应:一些西方的观点》,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第643-644、647页。 (39)马克·塞尔登:《他们为什么获胜?--对中共与农民关系的反思》,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第610-611页;马克·塞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284页。 (40)何高潮:《地主·农民·共产党:社会博弈论的分析》,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41)刘一皋:《农民动员与社会变迁--华北事变前后之农村社会分析》,中国现代史学会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124-126页。 (42)魏宏运:《抗战第一年的华北农民》,《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1期,第12-25页。 (43)Roy M. Hofheinz, “The Ecology of Chinese Communisit Success: Rural Influence Patterns, 1923-1945,” in A.Doak Barnett(ed.), 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 in Action(se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9), pp. 73-74. (44)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第122、124、145页。 (45)Yongfa Chen, Making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Movment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1937-1945(Berkel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pp. 99, 513-514;周锡瑞:《从农村调查看陕北早期革命史》,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第537页;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第734页。 (46)[澳]古德曼著,田酉如等译:《中国革命中的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47)David S. G. Goodman, “The Licheng rebellion of 1941,” Modern China, Vol. 21, No. 1(1997), pp. 216-217, 240. (48)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3-55、147-154页。 (49)陈德军:《乡村社会中的革命:以赣东北根据地为研究中心(1924-1934)》,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43、111-115页。 (50)王奇生:《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第8-9页。 (51)黄琨:《从暴动到乡村割据:1927-1929--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第43页。 (52)黄道炫:《逃跑与回流:苏区群众对中共施政方针的回应》,《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127-128页。 (53)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157页。 (54)齐小林:《中共士兵、革命政权与华北乡村(1937-1949)》,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1年,第26-40、57-187页。 (55)周锡瑞:《从农村调查看陕北早期革命史》,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第542-545页。 (56)王奇生:《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第7-11页。 (57)黄琨:《从暴动到乡村割据:1927-1929--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第28-29页。 (58)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第12页。 (59)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39年7月),《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7页。 (60)《滨海区五年组织工作总结》,临沂市档案馆藏,3/1/4,转引自王友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山东莒南县为个案》,第93-94页。 (61)《滨海区莒南县委关于拥军参军工作具体总结》,莒南县档案馆编:《无私奉献的人们--莒南县战时拥军参军档案资料选编》,1991年印,第80-81页,转引自王友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山东莒南县为个案》,第113-114页。 (62)[美]韩丁著,韩琼等译:《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420-421页。 (63)周锡瑞:《把社会、经济、政治放回二十世纪中国史》,《中国学术》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01-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