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克拉克瓷 如果说16世纪初葡人来华不久,就订制了带有鲜明西方特征的纹章瓷,那么享誉欧美的克拉克瓷则出现在稍晚的16世纪下半叶。具体而言,是在大约16世纪70年代出现。 克拉克瓷是16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典型的外销瓷品种,是明末清初景德镇民窑专为外销而烧制的新品种。葡萄牙人最早将这种瓷器运往欧洲。所谓“克拉克瓷”,其名称来历是1603年荷兰人抢掠了葡船“圣卡特琳娜号”,此船装载中国瓷器10万多件。(71)这批瓷器被运往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了整个欧洲。克拉克瓷的名称,一般认为是来自葡萄牙船Carrack的译音,Kraak是其荷兰文的拼法。当时,荷兰人对葡萄牙远航东方的货船称作“克拉克”(carrack),因而,在欧洲拍卖的这批中国瓷器被称为“克拉克瓷”。从此,克拉克瓷名扬世界。克拉克瓷在装饰上的特点是普遍带有多层次的开光,后来在陶瓷史上把16世纪末至17世纪生产的具有这类特点的外销青花瓷称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在澳门与欧洲有大量的发现,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福建漳州、平和、泉州、德化等地生产。根据考古发现与学者研究,大量克拉克瓷器制作于晚明到清初。有学者以葡人在1557年入居澳门的时间,作为克拉克瓷的开始烧造时间,似乎证据不足,二者之间没有见到有直接联系的资料。 1995年初,在澳门岗顶原圣奥斯定修院的工地上,发现一口古井,内藏多件完整的瓷碟,而在工地的四周,有大量明末清初时期的出口瓷碎片,部分可复原度大。经专家鉴定,该批瓷片大部分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制成,属加橹瓷(或称克拉克瓷,KRAAK Porcelain)一类。(72)这批克拉克瓷片,部分已修复,现藏澳门博物馆。2011年揭幕的澳门北湾瓷器展览,展示了大量在澳门北湾发现的青花瓷残片,是澳门作为16世纪青花瓷外销最早、也是最主要的西传源头的历史见证,其中,有大量克拉克瓷,主要是景德镇的产品。 2003年,“万历号”的残骸在离西马来西亚海岸6英里的水下被瑞典人史坦(Sten Sjestrand)发现。这艘沉船包括了10吨的破碎瓷器,完好的瓷器只有几千件。船上的瓷器以青花瓷器为主,而这些青花瓷器主要是“克拉克瓷”,这表明欧洲应该是最终目的地。 关于克拉克瓷生产的起始时间,现在没有确切的证据,很难说是始于何时。在江西广昌的万历元年(1573年)墓葬出土的开光青花瓷盘,已被确认为在中国本土发现最早的克拉克瓷。(73)而克拉克瓷研究专家里纳尔迪根据纹饰分析,将隆庆(1567-1572年)年款的盘子定为克拉克瓷盘的前身,并据此认定克拉克瓷生产不会早于隆庆初。(74)这种说法实际上说明,不能完全排除隆庆以前没有,而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生产是于隆庆时。 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称“克拉克瓷是我国首次外销到欧洲的青花瓷”的说法,是有问题的。综上所述,外销之前,青花瓷已在中国本土占据了主流地位,因此葡萄牙人开始的瓷器贸易,几乎没有选择,一定会是以青花瓷为主的。在上川岛发现的瓷器碎片,反映出当时的瓷器还没有克拉克瓷的特征。(75)由此可知,虽然葡萄牙人在16世纪初到达中国沿海活动之初,就开始了瓷器贸易,但在16世纪上半叶,还没有形成克拉克瓷这种新型的外销瓷。 世界众多国家的博物馆与私人都收藏有万历克拉克瓷,印证了发展到万历时,青花瓷名扬天下。大批量生产的克拉克瓷的传播,形成了全球市场效应。 在葡萄牙的桑托斯宫(Santos palace)有一个令人惊奇的“瓷器屋顶”,天花板上覆盖着260余件青花瓷盘,大多是由16-17世纪上半叶的克拉克瓷盘组成。自1501年起那里曾是葡萄牙国王的住所,1589年以后属于兰卡斯特雷(Lancastre)家族所有。这个青花瓷装饰的屋顶是17世纪后25年建造的,上面的瓷器曾是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收藏品。国王于1521年去世,作为收藏爱好者,兰卡斯特雷家族收藏了这些藏品。瓷器史专家约翰·卡斯维尔指出:“桑托斯宫的收藏提供了一个从16世纪以后到达葡萄牙的令人惊奇的瓷器目录。”(76)我们知道,有关17世纪克拉克瓷器的数据非常丰富,荷兰东印度公司保存的记录提供了克拉克瓷器贸易的详细信息。然而,有关16世纪克拉克瓷的文献资料不多,实物遗存是弥足珍贵的“档案”。 事实上,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前后,以明代青花瓷为主的瓷器贸易已经开端。1580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大街上已有6家出售中国瓷器的商店。当时,那是一条里斯本最时髦的新商贾大街(Rua Nova dos Mercadors)。这意味着早在16世纪80年代,也就是葡萄牙人将中国瓷器率先输入欧洲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在葡萄牙本土,青花瓷从上层社会奢侈品向平常百姓日常生活品的转换过程已在进行之中。 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在纹章瓷的阶段,当时的青花瓷在欧洲是只有贵族才消费得起的奢侈品,发展到克拉克瓷,标志青花瓷外销进入又一新的发展阶段,即大批量、成规模的生产阶段。这是与海外市场的需求挂钩的,有需求才有供给,青花瓷由此拥有了更大的市场。里斯本的阿纳斯塔西奥·贡萨尔维斯博物馆,收藏有379件主要是16-17世纪的中国青花外销瓷,这些精美的瓷器是葡萄牙中西瓷器贸易和消费的历史见证。中国克拉克瓷器大批进入欧洲,在欧洲民众间流传,乃至发生了取代其他质料与纹饰的器具,最终成为“全民餐具”,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时尚。就此而言,如果说纹章瓷主要体现的是政治意义,克拉克瓷所主要体现的正是青花瓷的社会与文化意义。这与青花瓷在中国本土的发展进程是完全一致的。重要的是,欧洲餐桌上的“革命”就这样悄然开始了,而欧洲的中国风也由此开端。 重新认识中国本土知识的价值,使我们不能不关注青花瓷崛起的历程。明代青花瓷崛起为中外社会时尚,经历了三部曲:首先是在中国本土上层文化与世俗文化交融的完成,推动青花瓷形成中国瓷器的主流;其次是中国本土形成主流的青花瓷走向世界的过程,再次是中国青花瓷形成了中外文明会通的过程。具体说来,在中国本土:从“俗甚”到“贵宣、成”,完成了一个由俗到雅、雅俗共赏的过程;在葡萄牙社会:从纹章到日用,完成的是从奇到常、普遍认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此后在整个欧洲和世界重演,形成中外文明会通的过程,反映了文明成长的进程。(7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