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关于日本割占台湾的几个问题戚其章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2006年04期 参加讨论

发生于一百一十年前的日本割占中国台湾,是近代远东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的事件。它涉及的方面很广,不但中、日两国是此事件的直接当事者,而且西方的主要列强也都插手其中,以致形成十分复杂的局面。正由于此,长期以来,论者见仁见智,迄无成说,如何正确解读这段历史,便成为当今研究者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笔者不揣简陋,拟就以下三个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乙未割台是战争后期日本临时决定,还是其既定方针?
    
日本是从何时起要谋吞中国台湾的?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的目的不是要“割取台湾,或是战争发动之初日本即已经有割取台湾之野心。日本之能够在战后的和约中割取台湾,其实是在战争开始后,由于战场上的战事发展,才逐渐发展成形的”。其理由有三:(一)“在战争开始之际,日本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地在打一场不能掉以轻心的、毫无胜利把握的战争,根本没有信心也没有余裕去想象战争将如何善后。”(二)日本虽于1894年10月开始检讨包括“割地”在内的讲和条件,但“战场既成事实完全不足以使割取台湾成为讲和条件。因为战事并未扩大到台湾来,遑论在台湾已得到胜利的既成事实”。(三)只有“在1895年3月下旬(日军)登陆澎湖,使台湾地区实际上成为日本占有优势的战区后,日军才在‘自然’的状态下于讲和谈判中提出割取台湾的要求”①。此说颇难令人信服。因其仅着眼于对日本割台过程表象的描述,从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所在,也就使人们完全无法看到日本蓄谋已久侵吞台湾的野心了。
    战争开始之际日本未提出割台方案,并不能证明当时日本没有侵吞台湾的野心和图谋。1894年 12月间,日本舆论广泛讨论中国割地的问题时,其建议之一就是“将台湾永久割让给日本”。英国驻日公使楚恩迟(P. de poer Trench)认为:“日方将坚持这一点,这似乎无可怀疑。”②此时割台已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当时,有一位在台湾的英国商人朗佛德(Long ford)对此有所分析:
    日本觊觎台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地理上看,台湾是日本以琉球群岛为终点的岛链上继续延伸的一部分,健全这条岛链对组成日本帝国十分必要。从感情上说,370多年前,日本已试图在台湾岛上培植一块殖民地。……从经济上说,台湾岛对日本将来的潜在价值几乎是不可估量的。再就战略而言,日本不用多少年就能够在岛上建成军事基地。万一将来中国恢复了足够的国力,并试图为目前遭受屈辱而对日本进行报复时,该基地不仅对包括汕头、厦门、福州等重要而富裕的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南海岸构成真正的威胁,而且将使经过台湾海峡的中国南北口岸之间的海岸贸易线可能随时被切断。这样,日本南有不亚于旅顺的海军基地的台湾岛,北有派驻精兵把守的辽东半岛,就再也不用担心中国东山再起。无论其未来的命运如何,日本都可以高枕无忧了。③这位“日本通”的分析既全面又鞭辟入里,说明日本之割取台湾,并非是战争后期出自其当政者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着长久的思想渊源的。
    早在幕府末期,海外扩张论就在日本盛极一时。当时,曾经提出了多种入侵中国的方案。如吉田松阴的“北割满洲南取台湾”④主张就颇具代表性。 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便发布“宸翰”,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⑤。实际上是表明要以海外扩张为基本国策。此后,在日本明治政府内部,征台之声不绝于耳。1870年,佐田白茅提出著名的“建白书”,在大讲“征韩”之必要性的同时,指出“征韩”的重要意义在于:“不惟一举屠朝鲜,大练我兵制,又大辉皇威于海外”,“台湾可唾手而得矣”⑥。此建议颇为当局所重视。1872年初,又有陆军少将桐野利秋等建议政府“征伐台湾”,时任外务卿的副岛种臣告以暂待时机,必“取得此地以为我有,永镇皇国之南门”。是年秋,副岛向支持日本侵华的美国驻日公使德朗(C. E. Delong)透露,“台湾也是我国的渴望之地”⑦,便和盘托出了日本欲吞台湾的图谋。
    果然,到了1873年,日本期待的“征台”时机终于来到。是年3月,副岛种臣访华,名为换约,实为谋划侵台。随副岛来华的郑永邦称:“惟因筹划征伐 (台湾)生蕃而有此行。”⑧外务省的大原重实在一份内部报告亦谓:“卿(副岛)之意图,认为此番机会乃日本张威于亚细亚之良机。其原因乃台湾可谓亚细亚咽喉之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欧洲垂涎于此岛之国家不少。若我不能得此地而为彼所得,其利害之分,自不待言。故实施此举。”⑨皆可证明“征台”在此时已成为明治政府的决策。翌年,日本正式组成3600余人的所谓“台湾生蕃探险队”入侵台湾,终将侵吞台湾的野心付诸行动了。
    还应该看到,日本之侵吞台湾,并非只有一种整体割取的鲸吞方式,也还有另一种易被忽视的部分掠取或窃取的蚕食方式。起初,日本对台湾就是采取的后一种侵吞方式。1874年2月,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份《台湾蕃地征伐要略》,其第一条便开宗明义地提出:“台湾土蕃部落,为清国政府政权所不及之地”,“故视之为无主之地”⑩。这里面暗含着什么意思呢?李鸿章的解读是,其意“为日本永踞台蕃境地张本”(11)。他的理解是对的。当时,日本《每日先驱报》于4月17日报道“征台”事,即指出:“日本的目的,欲在台湾岛东部开辟居留地,永久占领。”(12)这并非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确实,在日本政府内部,居于主流的意见是:“希望迅速着手处理台湾并把台湾蕃地变成日本的领土。”(13)当时,日本先期所派往潜入台湾的间谍桦山资纪等人,即曾计划趁日军尚未在南部登陆前,伺机掠取东海岸 莱平原“生蕃”之地,以作为从事开垦事业的“属地”。但为当地原住民所识破,不得不逃离险地(14)。这次日本发兵攻台以“永踞台蕃境地”的计划没有成功,最后讹诈了50万两白银而退兵。
    日本之窃取钓鱼岛列屿,是其蚕食台湾的又一例证。作为台湾附属岛屿的钓鱼岛,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命名的。最迟到15世纪初叶,钓鱼岛便正式地划入中国版图,并成为舟师经常巡逻的海上防区。(15)据考察,从18世纪初期到19世纪70年代,日本史地学家和军方所绘制的多种琉球地图,都不认为钓鱼岛属于琉球,而属于中国,也很能说明其主权归属问题。(16)但日本吞并琉球后,即开始谋吞钓鱼岛了。 1885年,时任内务卿的山县有朋主张将钓鱼岛纳入日本版图,并商诸内务卿井上馨采取何种办法。不料事机泄露,上海报纸刊出“警信”:“近有日本人悬日旗于其(钓鱼岛)上,大有占踞之势。”(17)为避免引起中日冲突,井上在复信中提出了一个伺机窃取的方案:
    窃以为目下可暂使其实地勘察,细报港湾之形状及有无开发之地、物产之望,建立国标、开发诸事可留待他日。……此次勘察之事,不宜见诸官报及报端为上,万望以之为念。(18)从此时起,日本政府便确定了伺机窃取钓鱼岛的方针。
    1894年,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甲午侵华战争,它给它提供了侵吞台湾的大好机会。是年12月27日,日本内务大臣野村靖考虑到“今昔情况已殊”(19),拟将钓鱼岛“建立国标”案交付阁议。他先征询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意见,陆奥于1895年1月11日答复说:“本省对此别无异议,应依贵省主见从事。”(20) 14日,内阁举行会议,便通过了内务省的提案。
    由此可知,所谓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之初,乃至 1894年10月日本政府“开始检讨包括‘割地’在内的讲和条件”时,仍然没有“割取台湾的野心”,而直到1895年3月下旬日军登陆澎湖,“使台湾地区实际上成为日本占有优势的战区后,日本才在‘自然’的状态下于讲和谈判中提出割取台湾的要求”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难道1874年日军出兵台湾并企图掠取“蕃地”踞之以为“属地”,1885年日本内阁通过对台湾附属岛屿之钓鱼岛采取窃取的方针,不都表明日本有谋吞台湾的野心吗?历史事实充分说明:日本明治政府至迟从1874年起就表现出其谋吞台湾的野心,并不是到马关议和期间才突然想起要割取台湾了。连当时日本宣扬“日本主义”的月刊《太阳》都供称:“自明治七年(1874年)以来,我对其垂涎达二十年,今始完全领有台湾,实大胜后所获物中之最有价值者。”(21)可见,日本之乙未割台,乃是贯彻明治政府既定方针的必然结果。论者置割台前日本侵台的历史于不顾,从而否认日本早有侵吞台湾的野心,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二、列强对日本割台究持何种态度?
    
从日本挑起甲午战争到最后割台的过程中,西方列强的态度如何?对此,中外学者多有论列,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认为当时主要列强都较为对中国同情,甚至偏向中国。如称:英国“大体上都同情中国,对日本缺乏好感”(22),“它一直带头帮助中国”(23);俄国则采取“友好地劝告中日双方政策”(24),但“准备在外交上支持中国”(25)。还有论者认为,不但如此,列强还用实际行动支援阻割台湾。如称:德国准备阻日割台,曾“提醒唐景崧向德国求援”;法国则“拟在台湾驻兵,保护台湾”(26)。这就不能不令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西方主要列强都同情、甚至用实际行动帮助中国,为什么仍然未能阻止日本割台?显而易见,问题绝对不会这么简单。
    先看俄国。俄国是“准备在外交上支持中国”吗?答案只能是否定的。笔者曾撰文指出,俄国声称它对中日冲突的“基本政策是要维持远东现状”,但这“主要是针对日本和其他国家说的,而对它自己来说,则准备反其道而行之,处心积虑地要改变远东现状,或者是在朝鲜占领重要岛屿和港口,或者是把国境线南移,将中国东北的一部分划归俄国版图”(27)。所以,在俄国所谓“维持远东现状”的漂亮言辞后面,是隐藏着巨大的领土野心的。日本借朝鲜问题挑起中日纠纷后,李鸿章曾通过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Aruthur P. Cassini)请求俄国政府进行调停,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N. K. de Giers)则答复说:“正如李鸿章所明知的,赞同维持现状就是等于偏袒中国。……而且由于我方非正式的调解,我们可能一反我们的本意,很容易站在中国和狡猾的直隶总督的一边,而与日本公开为敌。”并明示喀西尼:“我们与皇帝陛下的指示一致,必须认清在朝鲜可能加于我们身上的任务是在于事件来日的发展,却不在于中国或日本对俄国的友善程度。”(28)这就很清楚,沙皇俄国所最关心的不是维护与邻国的友谊,而是将来中日战争结束后如何伺机攫取果实。
    当然,对于日本要求中国“割地”的问题,俄国是有所不满的,甚至表示了反对的态度。俄国新任外交大臣罗拔诺夫(Aleksei B. Lobanov-Rostovsky)宣称:“俄国反对日本拟议中的领土获得,当然会尽力加以阻止。……可以预见,一旦日本在大陆得到一块立足地,它便会得寸进尺,直至形成与俄国接壤之势。这自然是俄国所不愿看到的。”(29)俄国反对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是真的,但这决不是为了帮助中国,而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因为在俄国看来,“日本之占领南满,直接威胁俄国,因为此一地区会成为日本进攻俄国阿穆尔边区的基地。占领南满以后,日人将逼近俄国边界,在我们有必要重划阿穆尔疆界时,将使我们非常困难”。而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就成为中国的救星,中国会尊重我们的效劳,因而会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国的国界。”(30)真是机关算尽!
    如果说俄国反对日本割取辽东半岛的话,那么,它对日本割占台湾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日本驻俄公使西德二郎从俄国外交部探悉,“俄国政府对台湾之让与必不持异议”,所以建议政府索取台湾。认为:“如俄国不予抗拒,恐英国亦必不强争之。”(31)为了证实西德二郎提供的情报,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亲自会见俄国驻日公使希特罗渥(Mikhail Hitrovo),告以割地为讲和条件之一,希特罗渥则明确地答称:“俄国对合并台湾并不表示异议。”(32)俄国是否真的“在外交上支持中国”,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