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刚乘八十四悉陀(成就者)以及他们的修行诗,笔者已发表过多篇文章,今再译几首并予讨论,望就教于方家及有兴趣的读者。 本文主要试图通过对几位悉陀的修行诗分析,说明金刚乘中后期的发展变化轨迹,以及在不同的发展节点上,他们在观念和修法上的取舍与变更。金刚乘悉陀们是沿着佛教大乘--真言乘--金刚乘(包括易行乘和时轮乘)的发展轨迹一路走来的。他们的诗歌不乏浪漫而奔放的情怀、神奇而丰富的想象,以及神秘而晦涩的隐喻。这些诗歌表达了他们自己的修行体会,目的是教诲弟子和世人,但同时又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分析他们的诗歌,对于深入了解印度佛教金刚乘及其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修行诗和有关悉陀的简介 所谓“修行诗”(Carya,或Caryapada)是指金刚乘悉陀们写的短歌。1907年,印度学者哈尔普拉萨得?夏斯特里(Hariprasad Shastri)先生在尼泊尔得到一个有50首修行诗的手抄本。它们都是金刚乘悉陀们用阿波布朗舍语①写的。后来,印度学者师觉月(Prabhodha Candra Bagchi)先生找来了藏文译本,对夏斯特里先生的文本作了补充和校订,并按照藏文本的原意,定名为《修行诗库》(Caryagiti-kosha)。从藏文译本可知,将这些修行诗汇集起来的是牟尼达多(Munidatta,约13世纪),也是他写的梵文注解。最初由称月(Kirticandra,约13世纪?)在尼泊尔的阎布城(Yambunagar)翻译为藏文。②在师觉月之后,还有一些印度学者对修行诗进行了转写、注释、翻译和研究,并将这些诗歌重新排列。本文所引用的诗,主要依据这个本子。仅有少量出自《双行诗库》。③ 本文所引诗歌,出自下列悉陀的手笔,即萨罗诃巴(Sarahapa)、坎诃巴(Kanhapa)、蒂洛巴(Tilopa)、菩苏俱巴(Bhusukupa)、卢伊巴(Luipa)、维那巴(Vinapa)和阇耶难提巴(Jayanandipa)。关于他们的生平事迹,几乎没有可靠资料。他们都在印度金刚乘八十四悉陀之列。而关于这八十四悉陀,印度、尼泊尔和西藏都有一些传说,能开列出好几种名单,但以藏文文献中保存的《八十四大成就者传》为最详,也为世界学术界所重视。④不过,该传记虽然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其本身仍然以传说为主。所以,著名藏传佛教史家多罗那他也认为不大可靠。⑤ 1.萨罗诃巴 悉陀们的名字后面一般都加一个“巴”(pa)字以示尊敬,“巴”是“巴陀”(pada,印度佛教密宗悉陀的头衔,意思是有德行者)一词的简称,在今藏传佛教中依然使用。 根据有关资料和学界的推断,萨罗诃巴大约生活于八九世纪,被称为“最初的悉陀”(adisiddha)。⑥相传,他出生于东印度一个叫拉吉尼的地方,父母属于婆罗门种姓。皈依佛教之前,他的名字叫罗睺罗贤(Rahulabhadra),因为对佛教感兴趣,到中印度出家,后来成为那烂陀寺的上座阿阇梨。他反对印度教的种姓歧视,与一个土著女孩结为瑜伽修行的伙伴。该瑜伽女出身于一个制作箭的种姓,后来成为他的妻子。从此他的名字成为萨罗诃,意思是“做箭人”。西藏有多幅古代唐卡绘有萨罗诃的形象:手中持箭,身边有瑜伽女陪伴。据说他的著作有32种之多,但最可靠的是他的《双行诗库》(Dohakosha,音译多诃俱舍)和修行诗(Caryapada,音译恰梨耶波陀)。⑦ 2.坎诃巴 坎诃巴,又名黑行者(Krishnapa),约九世纪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没有确切记载。如西藏保存的《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传》及印度保存的相关资料中,基本都是一些神奇传说。我国藏族学者索南才让在《西藏佛教史》中介绍了黑行者的生平,大意是:黑行者,东印度孟加拉所辖欧提毗舍人,刹帝利种姓。早年随一上师学喜金刚法,后来偶遇阿阇梨持燃(即阇烂陀罗巴,Jalandharapa),拜为上师,受胜乐灌顶。经努力,修成四种看视法。不久即获得履石陷足和离地行走的成就,遂产生自大傲慢之心,于是在过海去楞伽城时功力全失,落入海中。之后,他遵上师之嘱去寻找一位织师,织师在寒林(shmashana,焚尸场、坟场)授法。得织师真传后,黑行者到东印度孟加拉和索姆普里等地传法,广化外道。但在一次与外道女咒师比赛神通时染病身亡。⑧索南才让先生的介绍,基本取自《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传》。⑨ 关于坎诃巴的著作,据印度学者室利罗睺罗(Shri Rahula)依据《丹珠尔》统计,有74种之多,其中有6种是用阿波布朗舍语写的。⑩英国学者渥德尔认为,他最主要的著作是对《大悲空金刚王经》的注释。(11)此外,坎诃巴还有文学作品行世,即《双行诗库》和修行诗,均用阿波布朗舍语写成。 3.蒂洛巴 关于蒂洛巴生平事迹的可靠资料极少。据传说,他大约生活于九至十世纪,出生于东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他自幼好学,长大后周游五印度,四处拜师求学,并在一所寺院中皈依佛教,法名智贤(Prajnaabhadra,或译慧贤)。他曾到南印度的寒林中修行密法,又从事过六年榨芝麻油的工作,因而得名蒂罗巴,意思是榨芝麻油的。被藏传佛教噶举派奉为第二祖师。(12) 4.菩苏俱巴 关于菩苏俱巴,学者们有多种说法,很不统一。但他很有可能出生于南印度,而大部分时间在东印度度过。他大约生活于八九世纪。据《布顿佛教史》,他出身南印度的王族,放弃王位而到那烂陀寺出家为比丘,法名寂天(Shantideva),后来到东印度传法,还曾到南印度吉祥山(Shriparvata,在今安得拉邦)修炼密法,并与外道辩论获胜。传说其著作多达上百种,而译为藏文的有八种。(13) 5.卢伊巴 卢伊巴,约八九世纪人。关于他的身世有多种传说。其中之一是,他是斯里兰卡的王子,本来可以继承王位,但他放弃王位继承权而潜逃出宫,来到印度。在佛教圣地菩提伽耶(Buddhagaya)得到空行母的指点,并开始在寒林中修炼。后来他又在恒河边修炼了12年,并以吃鱼的内脏维持体力。所以他的名字叫做卢伊巴,意思是吃鱼内脏的人。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胜乐教法的开创者。(14) 6.维那巴 维那巴,约生活于十至十一世纪,据说是北印度某国的王子,自幼喜欢音乐,擅长弹奏维那琴(vina),故得名维那巴。后得到一位瑜伽士的剃度,皈依佛门,并通过九年修行,证得大手印成就(Mahamudra siddhi)。(15) 7.阇耶难提巴 根据藏文资料,阇耶难提又名遮耶南达(Jayananda),中印度摩揭陀国人,婆罗门出身,约生活于十二世纪。他曾在宫廷为官,并暗中修行密法。他曾念过一首偈颂:“无上俱生之智慧,由上师恩始能生。我乃大乐之大臣,轮回流转我不住。本性明光之国王,摧毁二元之大敌。切莫贪着轮回乐,悲哉迷愚痴众生。”(16) 二、对大乘“空有说”的坚持 在空和有的问题上,悉陀们的诗歌有充分的表达,而且表现出一致性,就是坚持并综合了大乘佛学空有两宗的观点,认为世界上万法皆空,唯识无境。 我们可以举出多个例子。例如,萨罗诃巴这样写道: 风吹水波兴,水波与河同。 风止水波平,河与水波同。 长河纳滴水,滴水有真性。 真性深且秘,谁说复说谁? 洞里飘尘埃,自落洞穴里; 心中波澜起,平息在心里。 这里,真性指最本质、最高的要素,长河比喻世间,其道理深邃玄秘,谁能说清,又能对谁说?因此,它是不可言说,只能意会的东西。个人的真性犹如长河之水的一滴,来自于长河,回归于长河,无论怎样的起伏,其本质不会改变。诗人又把空比作洞穴,把世间万象比作尘埃。而心识本身也是空,通过心感受到的一切犹如尘埃之泛起,最后都归于空。正如龙树《中论》第二十四品中的名句:“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诗中的“风吹”、“风止”都是因缘,“波兴”、“波平”都是因缘所生。 再如,坎诃巴在诗中这样写道: 心灵天然充满空中,元素溶化莫要苦痛; 怎能说上帝不存在,他始终将三界充盈。 景物毁灭愚人伤怀,浪花兴灭岂伤大海? 愚人不见其中道理,奶油本包含于牛奶。 轮回中不是往往来来,坎诃修士的话语明白。 这里,诗人也表达了大致相同的观点:心是被空所包容的,世间的万物都要溶化于空。这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完全不必有任何苦痛和伤感。宇宙间有一个上帝,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他却充满三界,是永恒的实体。世间的景物变幻由他一手导演,只有愚人才大惊小怪。这正如大海的波浪,虽然起伏兴灭,变化无常,但大海仍是大海,本质不变。又如奶油出自牛奶,两者不同,但来源唯一。世间生命的轮回也是一样,看上去不过是来来往往,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这首诗,又如龙树《中论》第七品中所说的,“若法众缘生,即是寂灭性。是故生生时,是二俱寂灭。”(17)由于万法是因缘合和而成,所以生与灭并存,有生必有灭。 萨罗诃巴也否定心和世界的差别,坚持认为二者是一不是二。他说: 是一不是二,莫作分别观, 内部和外部,本质一了然。 十四世界(18)里,永恒自存放, 本质独在心,多样是迷茫。 在分析世界的本质的时候,悉陀们在一些地方暗示出唯识学派所承认的住处、蕴、部多和根(感官)。这些意识(cetana)像一条河一样流淌,像一个不间断的源泉一样,可以把它叫做轮回之河。所以,为了渡过它,要有波罗蜜多的规定。悉陀遮蒂罗巴在自己的修行诗里提到它时说: 轮回之河深,奔流急且剧; 两岸是污泥,没有停留地。 阇耶难提巴则在修行诗中描绘了通过真如自性来净化心,他说: 世界为心幻,犹如梦假象。 意识得解脱,断绝来和往; 水火不侵体,刀兵不能伤。 鉴此尚迷惑,世人难解放。 若作有无争,故有幻、身、影。 阇耶难提说,道理自然明; 涤以真如性,心灵常洁净。 这首诗里,“幻、身、影”是三个谐音字,梵文分别是maya(摩耶)、kaya(迦耶)和chaya(查耶)。在诗人看来,整个世间都存在于内心,在末那识中,在阿赖耶识中,就像梦里看见影子,是幻上加幻。如果意识(末那识)从它得到解放,那么由与外界交流而带来的束缚就会破碎断裂。于是,水火刀兵都不能损伤他。如果一个人看到这个仍受迷惑困扰的话,那就难以解脱了。正因为人们太计较有、无等问题,才产生了各种识,也正因为这各种识,幻、身、影等世俗的东西才起作用。阇耶难提的意思很清楚,要清洁心灵,只能靠真如自性,而不是别的。 我们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悉陀阇耶难提在空有之辩的基础上强调了真如自性的净心作用。他的观点,显然是与大乘空宗和有宗的观点一脉相承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