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台港澳地区清史研究力量情况调研报告(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 王江 颜军 参加讨论

    东吴大学:教授占33.3%,副教授占16.7%,助理教授占100%。
    东海大学:教授占100%,副教授占25%。
    淡江大学:教授占50%,副教授占44.4%,助理教授占100%。
    逢甲大学:教授占66.7%,副教授占50%。
    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占33.3%,副教授占11.1%,讲师占100%。
    辅仁大学:教授占16.7%,副教授占42.9%,助理教授占25%。
    佛光大学:教授占66.7%,副教授占100%。
    上列数字显示,私立院校中,逢甲大学、佛光大学高级职称人员中从事清史研究的比例相对较高。
    总体看来,台湾的清史研究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较高,低级职称人数较少。其中研究员、教授84人,占总人数的45.2%。副研究员、副教授62人,占总人数的33.3%。助理教授、助研究员31人,占总人数的16.7%。讲师、助理研究员6人,占总人数的0.32%,助教、研究助理3人,占总人数的0.16%。这一方面反映了台湾目前清史研究较强的研究实力,但也暴露了后备力量有待加强。
    4. 研究领域。台湾清史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大致可分成清史、台湾史、政治法律、经济、思想人物、文化艺术、社会、学术教育、科技、军事、中外关系、医疗、华侨、边疆及历史地理这14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清史”是指研究涉及多个专题,“台湾史”是指研究台湾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历史),我们根据研究人员的论著,统计了各单位清史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凡被计入从事综合性“清史”研究的人员,不再列入各专题统计。台湾从事综合性清史研究人员并不多,只占8%,大多人都以专题研究为主。其中:
    台湾史,63人,24%。经济,36人,14%。社会,35人,14%。思想人物,27人,11%。学术教育,22人,9%。政治法律,12人,5%。中外关系,12人,5%。科技,8人,3%。医疗,8人,3%。文化艺术,7人,3%。军事,5人,2%。华侨,5人,2%。边疆及历史地理,5人,2%。
    这些数据显示,台湾的清史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台湾史、经济、社会、思想人物、学术教育等研究领域。
    如果按所涉领域的多少来考察各单位的研究广度,则涉及10个领域的有台湾师范大学;涉及9个领域的有中研院史语所、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大学;涉及8个领域的有中研院台湾史所筹备处、中兴大学;涉及5个领域的有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成功大学、政治大学、东华大学、东吴大学、淡江大学;涉及4个领域的有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佛光大学;涉及3个领域的有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文哲研究所、清华大学、中正大学、辅仁大学;涉及2个领域的,台北大学、嘉义大学、东海大学、逢甲大学;涉及1个领域的有“中央”大学、中山大学。
    三、台湾清史研究队伍的几个值得关注之处
    
1. 注重学术研究群的合作。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台湾学者比较重视多学科、跨单位的合作研究。无论是中研院或是各公私院校,他们都会就某一专题,邀集单位内外有共同兴趣的学者,以多学科合作研究的方式,组成各种研究群开展研究。如中研院近史所规定,该所编制内研究人员可以就适当研究主题,邀集所内外(含院外)有相关兴趣的学者5人以上(以该所编制内研究人员占全体半数以上为原则),筹设研究群。学术研究群设召集人1名,由本所研究人员担任。召集人向本所学术发展委员会提出规划书,经过学术发展委员会议决后设立。每一研究群于每一年度内,由所方统筹资助新台币5万元整,作为学术活动的基本费用。如需其它学术活动费用,也可向学术发展委员会提出申请。显然,这种研究方式能充分地调配研究资源,形成人才的最佳组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合理性。
    目前,史语所、近代史所、台湾史所筹备处等单位都有各类研究群,此外,还有跨单位的学术研究群如“明清研究会”。该会成立于1995年,是中研院内8个所(史语所、近代史所、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经济所、文哲所、台湾史所、民族所、社会所)对明清研究有共同兴趣的研究人员所自发组成的一个多学科的定期研讨会,主旨在联合院内所有从事明清历史、哲学、文学、心理学、宗教、军事、社会、经济等方面研究的学者,形成一个定期交换意见、讨论心得、分享成果并邀请海内外访问学者交流联系的一个团体。此外,台湾的公私院校,也积极邀请客座教授开展各类教研活动。这种跨单位、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式,对台湾的清史研究有着积极影响,这是值得大陆史学界借鉴的。
    2. 注重社会史研究。台湾学者和国际史学界有着密切联系,他们比较注重借鉴吸收当今最新的史学理论、方法和成果,并将其运用到研究中。反映在清史研究中,台湾学者敢于运用近代欧美人类学、社会学等各种理论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拓展深化清史研究,在传统视野之外,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医疗史、华侨史、生活史等。这些新领域的拓展,以及台湾学者以多角度、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方式,极大深化了人们对清代历史的认识,也促成了目前台湾社会史研究的繁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无论是中研院还是各类公私院校,都把台湾史当作学科建设的重点。
    中研院在1986年,结合史语所、民族学所、近代史所、中山人文社会科学所4所的资源,筹划台湾史田野研究计划,并于1988年4月设立“台湾史田野研究室”。1993年,中研院成立“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并组成社会经济史、殖民地史、族群史、文化史4个研究群。此外,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淡江大学等公私立大学的历史系,也都把台湾史的教学研究定为今后发展的重点,除成立台湾史教研室外,并已规划了各类“台湾史学程”,这些活动,得到了台湾当局和各种基金会的资金支持,目前,正在进行多项台湾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计划。
    3. 注重档案史料的整理及数字化运用。台湾学者比较注重档案史料的整理及数字化运用,中研院史语所在明清档案的整理及数字化运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所收藏原属清朝“内阁大库档案”各类文书约31万件,包括诏令、题奏、移会、贺表、实录稿本、各种黄册、簿册以及试题、试卷等,是研究明清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军事、法律的珍贵史料。至1975年,该所共整理刊印成《明清史料》10编与《明清档案存真选辑》3辑,选录文件8千多件。目前正在进行“内阁大库明清档案整理计划”,已完成档案登录155000多件,撰写提要98000多件,扫描档案38000余件,出版《明清档案》370册,共约5万件。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中研院在1984年7月1日,启动了一个大型档案数字化整理工程--“汉籍全文数据库”,计划挑选经、史、子、集及包含宗教、医疗等内容的重要典籍,建立全文数据库,学者可以按照多种检索手段搜寻所需文献。目前有史语所汉籍小组、语言所文献语料库研究室、信息所词库小组、文献处理实验室、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史籍自动化室、近代史研究所等单位参与,已经建成开放使用“台湾土著语言数据库”,“台湾日据时代户籍数据库”,“清代竹堑地区土地申告书数据库”、台湾方志、台湾档案、新清史-本纪、近现代中国史事日志等数据库,并在不断扩大。“汉籍全文数据库”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中文古籍数据库之一,数据整理严谨,合计字数一亿三千四百万字,并以每年至少1千万字的速率增入。该数据库的建立,极大便利了包括清史在内的历史研究。
    注释:
    
①有1本清史专著或2篇以上清史研究论文。
    ②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Asia International Open University)、澳门理工学院(Macao Polytechnio Institute)、旅游学院(Institute for Tourism Studies)、Inter-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acao。
    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美国犹他州立大学香港分校、伯克莱大学香港分校、香港艺术中心艺术学院、香港树仁学院(Hong Kong Shu Yan College)、香港教育学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珠海书院(Chu Hai College)、能仁书院(Hong Kong Buddhist College)。
    ④此外,尚有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史馆等单位,但由于这些机构的网站或是信息有限,或是无法登录,故台湾地区调研主要以公私院校和中研院为主。
    ⑤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研院近代史所张力、许雪姬,台湾大学历史系刘翠溶、黄富三,中国文化大学李纪祥同时也为东华大学、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佛光大学专职研究人员,所以台湾地区实际清史研究人员应为186人。
    ⑥因无法掌握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的确切人数,故未计入统计。
    ⑦台湾地区技术职称按照科研机构和高校两个系列,大致各分成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助理或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讲师、助教5级。
    作者简介:王江,颜军,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