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剖析(2)
孙中山把民生问题分为“食、衣、住、行”四个方面,认为吃饭问题、穿衣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的解决,一刻也离不开中国实业的发展。孙中山《实业计划》既“万端齐发”,又突出重点。他说:“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实业之利器,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屯集之利器,则虽全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亦无由发展也。其次则注重于移民、垦荒,冶铁、炼钢。盖农、矿二业,实为其他种种事业之母也。农、矿一兴,则凡百事业由之兴矣。且钢铁者,实为一切实业之体质也。凡观一国之实业发达与否,观其钢铁生产之多少可知也。”⑧在他看来:“机器者实为近代工业之树,而矿业者又为工业之根。如无矿业,则机器无从成立;如无机器,则近代工业之足以转移人类经济之状况者,亦无从发达。”⑨孙中山反复强调:“中国的工业非要赶快振兴不可”,只有“振兴工业,用机器来生产”,才能创造“很大的新财源”⑩。 归根结底,不搞无米之炊,不离开发展社会生产力来搞分配上的穷拉平,而是在振兴实业,创造“新财源”,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上,解决“去贫致富”和“贫富不均”的大问题,是孙中山对建设民生主义中国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 均富-大同:民生主义的目标与理想 三民主义是一个“以民为主”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完整思想体系。民族、民权、民生主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就根本而言,“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11)。孙中山以赤子之心,献身革命,奋斗终身,百折不挠。在他心目中:“民生主义若是不能实行,民权主义不过是一句空话”;“民生主义如果能够实行,人民才能够享幸福,才是真正以民为主”。(12)所以,正如他“要把历史上的政治、社会经济种种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13)一样,民生主义才是三民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何为“民生”?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4)。何为“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民生主义的事实,最要紧的是均贫富”。还说:“民生主义,就是要四万万人都有饭吃,并且要有便宜的饭吃。”(15)显然,民生主义的精髓就在改善人民的生活,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住房、交通问题,“为众生谋幸福”,就在“打破社会上不平等之阶级”(16),防止出现严重的贫富对立,避免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祸害。 作为建设民生主义指导原则之一,“均贫富”有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向:一种是向下平均,那就是“均贫”;另一种是向上平均,那就是“均富”。从孔夫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洪秀全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主要着眼点都在“患不均”、“患不安”,力图以平均主义来换取社会安宁。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除了实行小生产的农业经济而外,又别无发展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可能。因此,无论从主观愿望或客观可能考察,他们的“均贫富”,最终只能落得“均贫”的结果。孙中山生活的时代,已经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高度成熟、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时代,他不仅主张民生主义必须以振兴实业、创造新财源为物质基础,而且强调“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并以“家给人足”、“人人发财”和“共同繁荣昌盛”为“养民”目的。所以,孙中山倡导的“均贫富”,不是以“均贫”为归宿,而是以“均富”为目标。孙中山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富,“纯是少数人的富,不是多数人的富。那种少数人的富,是假富,多数人的富,才是真富。”(17)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曾经引用欧美学者的话说:“人类之生活程度分为三级:其一曰需要程度,在此级所用之货物若有欠缺,则不能生活也。其二曰安适程度,在此级所用之货物若有欠缺,则不得安适也。其三曰繁华程度,在此级所用之货物乃可有可无者,有之则加其快乐,无之亦不碍于安适也。”(18)孙中山以“均富”为目标,期望努力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准,由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向中层次的“安适需要”乃至于高层次的“繁华需要”发展,达到“富则同富,乐则同乐”(19)的境界。 对于世界范围资本主义祸害的思考,对于文明进步将同时带给人类灾难的预察,在近代中国往往产生两种相反的导向:或则因噎废食,俱怕变革,甚至复返自然;或则权衡得失,勇于革新,在前进中注意取善避恶,防患未然。章太炎是前者的代表,孙中山则是后者的典型。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深刻地指出,善进恶也进,乐进苦也进,“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影”(20),确实不同凡响。但他引出的结论,却是消极出世的、虚无主义的“五无论”--“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21)。章太炎怀念封建时代所谓“贫富不甚悬绝”,留恋自然经济那种“樵苏耕获,鼓腹而游”(22)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企图以传统社会“重农抑商”的理论,来遏制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和物质文明在中国的发展,“预防”资本主义发展将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祸害。其用心诚然良苦,实际却在倒拨历史的时钟,从而将使中国人民陷于更大的灾难和痛苦。孙中山则完全不同,他以革命家的乐观、进取、向上的宏伟气派,既看到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又看到它的负面效应,强调:“文明进步是自然所致,不能逃避的。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23)民生主义的“均富”目标,正是孙中山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对资本主义进行全面分析和取善避恶的产物。 孙中山并不满足于物质上的“均富”、“同富”,而是以物质富裕、精神高尚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民生主义的最高理想。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24)1912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中,热情洋溢地、充满预见地勾画了他所理想的大同社会的主要轮廓: 大同社会是一个真正“自由、平等、博爱之境域”;国家“本社会之真理,集种种生产之物产,归为公有,而收其利”;全国人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国家有铁路、矿业、森林、航路之收入及人民地租、地税之完纳,府库之充,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之势”;“教育平等,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不特不取学膳等费,即衣履书籍,公家任其费用。尽其聪明才力,各分专科,即资质不能受高等教育者,亦按其性之所近,授以农、工、商技艺,使有独立谋生之材。卒业以后,分送各处服务,以尽所能”;“设公共养老院,收养老人,供给丰美,俾之愉快,而终其天年”;“设公共病院,……不收医治之费”,实行全民公费医疗;设“聋哑残废院,以济天造之穷”;设“公共花园,以供暇时之戏”。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