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试论“法自然”的道家德育思想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 张世欣 参加讨论

一部《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其精神蕴含之丰富,思想空间之开阔,堪称盖世杰作,足可以使老子赢得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登上华夏道家祖师的宝座。老子思想经过庄子们洋洋洒洒的一番哲学弘扬,经过一批政治家们认认真真的几番社会实践,经过儒道等几大家是是非非的长期思想较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开史书,耐人寻味的是研究历代兴亡、具有真知灼见的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谈父子,对道家情有独钟,称赞道家思想“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1)汉初、唐初的政治家们都竭力推行道家思想,并因此形成了标志强汉的“文景之治”和标志盛唐的“贞观之治”,显示了道学的超越生命力的存在。司马谈称赞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2)说明道学涵化了儒墨名法各家的思想,这不是史学家的曲笔誉词,而是道学家本身的理论勇气。儒道朝野之分十分明显,但殊途同归,都对中国社会道德影响很深。如果说儒家是教人以礼,释家是劝人以善,那么道家又是如何呢?今尝试论之。
    一、物之自性即德的道德观道德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或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总是以善恶、公私、诚伪等概念去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的关系的。老子的《道德经》既讲道,又讲德(其中有16章41处讲德),虽然老子“道德”思想难以用今天的“道德”两字的含义完全涵盖,但《道德经》实实在在是一部论述道德的真经,其道德观自成一个体系,内涵很深。
    首先,德是道之用。在道家看来,德是人们对道的理解,依道而行即德。可以说,德即道之本性。道是宇宙本体,对宇宙本体所反映出来的客观规律的自觉,即是德。“德者,得也”,(3)德、得,音义相近,外得于人,内得于心,即德。韩非子对老子的思想解释是:“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4)《管子》又说:“德者,道之舍。”可见,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道德即体用合一。
    其次,德是物之自性,人之常性。庄子把道德与仁义对立起来,“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5),认为违背自然而屈于仁义是不道德的。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6)用庄子的话说,即“物得以生谓之德”(7),可见德即自然。因此,道家认为人之常性,就是人们共同的德性。《庄子·马蹄篇》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淮南子·齐俗训》还说:“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天性即道,得道即德。由此可见,道德即尊重和顺应自然,不受外力干扰,不受外物诱惑,物各自长,人各自化。
    第三,德即修身。老子说:“修之以身,其德乃真。”(8)德真在于修身,修身才不为物动。儒、释也都讲究修身,但道家和他们不同。庄子说:“德者,成和之修也”,(9)道家讲修身养性,是要保全人的天然秉赋和气,保持内心的极端平静,这就是德。庄子说:“虚者,心斋也。”(10)心守虚寂即德。庄子认为:心安即德,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最高道德。道家讲修身,不是运用外部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而是以“虚无为本”,守静,还其本性,任其自然。
    总之,在道家看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结底,人法自然才是德。老子所说的常德、上德、玄德,还有广德、健德、实德,都是说,人应保持自然本性,顺应客观规律,才是德。
    二、人本自然的人生观任何道德教育思想都基于对人生的基本看法,道家又是怎样看待人呢?儒学、佛学都以人为中心,道家尽管以道为本体,但其注意点仍然是人,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中焉。”(11)道、天、地、人,把“人”放在“居中”位子上,可以说,道家哲学思想也还是以人为中心,道家研究的是人的现有与应有,所不同的是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2)无论《庄子》、《淮南子》都持“物我一体”观,把宇宙精神与人的精神合而为一,“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13)
    如果说释家讲人性本善,要推行佛理,是为了依靠自力,发明本心,去迷去染,道家则是讲人性本真,主张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去伪去饰。老子主张“复归于朴”,(14)很推崇赤子的赤诚和婴儿的纯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15)“含德之厚,比于赤子”,(16)把婴儿与赤子作为其人格理想,强调为人要朴要真。庄子更明确地主张“贵真”,做“真人”,无论老子、庄子,道家都注重人的纯真,追求无欲无情,“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17)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8)这种自然纯朴当作人的本性,人格美,要求人们“反其性情复为初”,(19)以为“素朴而民性得矣”。(20)可见道家非常重视人的本然性,自然性,注重人的自然存在。所以道家主张绝圣弃智,反对社会道德规范,一旦人有太多的社会属性,人就失真了。庄子认为,天下有常然,人为地立规矩、制礼乐、扬仁义,用以匡正人心,结果会“削其性”,“侵其德”,“失其常”。(21)
    同时,道家与儒家不一样,儒家较注重人的群体性存在,所追求的是人际的和谐与社会的协调,道家注重的是人的个体性的存在,所追求的是人的个性的解放与自由。所以道家主张人格独立,尊重个性,反对对人的本性的强制与压抑,个性纯朴了,自由了,才是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世界。道家的尊重个性的思想是对压抑人们创造力的封建禁锢的批判与否定,反映了朦胧的反封建意识,企图以强调人的个性来简化复杂而尖锐的社会矛盾,是道家开出的一剂治世的药方。诚然,在某种意义上说,道家所注意的只是生物个体。
    儒家认为世界生生不已,人应自强不息,有一种进取精神,但道家不然,所注重的是人的负面存在。他们往往以忧伤的眼光看世界,以怜悯的心态想人生,较多地看到社会的灾荒与动乱,人性的压抑与扭曲,在道家著作中,一方面,“民饥”、“民贫”、“田芜”、“仓虚”,一方面“盗贼多有”、“嗜欲”、“好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里有多少悲哀,多少牢骚,多少怨愤,引发道家的极度感伤。这种感伤与同情心理成为道家人生观中难以解脱的情结,成为道家自化化人思想的出发点。在人的个性方面,道家也不是努力创导强、刚、先、上等方面,而是注重人的贵柔,用弱、居后、谦下等的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