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试论“法自然”的道家德育思想(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 张世欣 参加讨论

    如果说西方的一些哲学家十分重视对人的潜意识的研究,那么道家十分重视人的深层意识,但道家所注意的不是人的本能冲动对人的影响,而是认为人的深层意识才是明澈的,与世俗脱离的。而且道家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存在,强调了精、气的作用。注重人的潜在能力的开发,是德育思想题中应有之义,后来道教“追求长生久视之道”(22),致力于人的内能内功的研究,热衷于超凡脱俗、仙风道骨这种新的道德意境的追求,并演变为气功学,那又是另一回事。
    三、“无为”“不争”的道德理想道家多出于史官,对历代兴亡多有研究,因此,对社会盛衰十分敏感,其社会伦理观念和社会德育目标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和哲学意蕴,内涵丰富,不妨分层析之。
    社会之德--不争。和认为生存竞争是宇宙发展的根本法则的观点相反,道家竭力推崇的是“不争之德”(23),道家最理想的社会道德风尚就是“不争”。老子研究了自然界,认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24),还举例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5),还讲到“天之道,利而不害”(26)。可见,要“善利万物”、“利而不害”,就要“不争”,即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不妄动,不强横,不人为地强力干扰,这是一条重要的自然进化的法则。同时也研究了人,认为“人之道,为而不争”(27),“不争”,即不武不怒,不逞强,不暴戾;不自是,无争于人;不争利,无争于民;不争战,无争于世,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发展。所以在老子看来,天道,利物;人道,施为。人道与天道一样,利物,利民,不害,不争,才是最高道德。老子还认为,为人“不争”,善于涵容万物,才能成为强者,“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8)“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9);“不争”是取胜之道。主张以曲求全,以退求进,“曲则全,枉则直”(30),这都是很有哲理深度的。道家的社会道德理想反映了社会安定的要求,“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使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1),恬淡平静,安居乐业,相安无事。也反映了社会平等的愿望,“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32),社会不分君子、小人,一律平等。
    为政之德--无为。和儒家主张“事必恭亲”相反,道家主张垂拱无为,以之为行政之美德。无为即任自然,任物之性而辅助之,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33)“不敢为”即不“乱其常”,“不先物为”。庄子竭力阐发无为思想,认为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生,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天地无为是万物繁衍发展的最佳条件。治国治民也一样,“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34)。道家无为,不是不参予,不是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而是指不以私情临物,不妄伸意欲,不以私心入公道,不以嗜欲枉正术,循理举事,因资立功,权自然之势,非谓感而不应,攻而不动,(35)这是道家无为思想的重要内涵。同时,道家无为还指因势导物,“安时而处顺”,(36)“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37)所以无为,也即不妄为,禁止一切反自然的行为。无为的反面是有为,用刘安的话说:“用己而背自然,故谓之有为。”(38)所以无为即不用私心,不逆物理,给人以自由度,给人以发展空间,与民休息。唐朝政治家魏征就十分崇尚无为的政德,说:“无为而治,德之上也。”(39)他身体力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国能臣。
    应世之德--宽容。人应如何面世,几乎是所有道德论者都要回答的问题,宽容大度是儒、道、释共同推崇的道德理想。儒家讲恕,释家讲忍,都是讲要待人以仁慈和宽厚,同情弱者,宽容人过。老子标榜他以“慈”为宝,主张对人以德以善,不计恩怨,“报怨以德”,(40)“执左契而不责于人”,(41)反映了道家对调和社会矛盾的主动精神。老子主张以百姓之心为心,要尊重别人,“圣人不伤人”,(4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43)为人处世,不宜构怨于人,而且要以德解怨。道家认为有容乃大,“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44)能容人容物,能忍辱忍垢,才能为主为王。要人心若谷,能包容一切,才是美德。
    修身之德--谦卑。教育家都主张修身,以为人范,道家也非常强调自修,把谦卑作为自身修养目标。“卑让,德之基也”,(45)《易·谦》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君子以谦卑养德,是儒家道家的共识,都主张自谦,谦逊自处,谦容万物。儒家讲“克己”,自觉约束自己,道家更进一步,讲“无己”,即自然超越自己,无私无欲,才能“无己”,才能超越。道家主张谦下居后,含藏内敛,不显山露水,不为天下先,临事不骄不躁,为而不恃,功成则“弗居”、“身退”、“不有”,“勿矜”、“勿伐”、“勿骄”。(46)《道德经》中往往以低谷、江海来譬喻谦容之美德,江河能汇集百川,“以其善下也”。“圣人之欲上民也,则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47)要“言下”、“身后”,才能“上民”、“先民”。可见道家的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是谦卑。老子认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要求尊重人,特别是尊重下层人,这一点班固曾有所称道,说它“合于尧之克攘(让),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48)
    四、任物自然的德育方法道家直接论及教育问题的并不多见,但就如何来达到道家理想的社会道德教化目标,自有其独特的思路。
    主张“不言之教”。老子很推崇的是“不言之教”,他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49)“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50)“不言而善应”,(51)“不言”而能“教化”,很不容易,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老子所说的“不言”,一般是指“不立声教法令”,但唐玄宗的解释是:“言出于己,皆因天下之心,则终身言未尝言,岂非不言之教耶。”(52)这是说,“不言之教”的真正意思是顺应人心。老子这个主张的真意是:他不赞成以规范进行约束性教育,认为礼是“乱之首”,智则“出伪”,要绝圣弃智;他更不赞成以法令进行强制性教育,“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53)反对重刑重法,以强力进行抑制和干预。这都是说要尊重教育对象,顺其本性,顺其自然,把教育对象置于自然状态,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主张“致虚”、“守静”。道家十分注重教育心理,主张为学者应善于自我心理调节。老子认为人应以虚待物,要“致虚极,守静笃”。(54)虚静是万物生长繁衍的前提条件,其实质是要人凝敛内在生命力,拓展精神空间,净化心灵,排除心理蔽障,以虚静的心境去直观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虚静则人际关系分离,物我两忘,既没有主体的感情的因素和经验的成见,也摆脱了周围环境的干扰,这是观察事物,判断事物的最佳心境,要通过“静观”“玄览”去认识一切,才能“正”、“明”。可见,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其情感判断理性判断关系密切,保持“虚静”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达到最高道德境界的心理基础,也是道德的具体表现,用韩非子的话是“思虑静,故德不去”。(55)
    主张“顺物自然”。庄子说:“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则天下治矣。”(56)道家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是顺化,顺其自然,人各遂其愿。司马谈曾较好地概括道家的思想方法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57)即因性任物,与时迁移,可则因,否则革,穷则变,变则通,这是深得道家三昧的。要承认内力是主体,人的思想进化的根本原因在内力,要依靠内在的动力,“自正”、“自朴”、“自化”,达到人性的完善。要承认人的差别性,对象不同,其思想起点与进化途径也是不同的,要区别对待,应物变化。要承认时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要“动善时”,(58)行动要善于掌握最佳时机,竭力主张“常”中有“变”,富于辩证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