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贵柔”。道家认为解决不道德社会不道德人要以柔性处之,认为“守柔曰强”,(59)主张“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60)列子也以“柔”为“常胜之道”。(61)贵柔是道家重要策略思想,其内涵丰富。首先,柔,代表生机,是生命力的象征,认为“柔弱者生之徒”,“人之生也柔弱”,“草本之生也柔弱”,柔弱代表新生的力量。其次,贵柔即重积德,重渐进。老子说:“重积德则无不克”,(6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3)《淮南子·缪称训》更说:“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一快足以成善,积快而后德,一恨足以成非,积恨而后怨。”贵柔即主张厚积薄发,不恃刚凌物,表现为坚韧性,持之以恒,以恒性求恒德,如水滴石穿,极度耐性,“积于柔则刚”(64)。第三,贵柔是灵活性的表现。用《韩非子·解老》的话说即“柔弱随时,与理相应”,灵活变通,随机而处,富有弹性,可伸可屈,因势而导即柔。第四,贵柔也即承认模糊性。老子认为“有物混成”,(65)“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66)精神、物质、表象,很多处于也是也非的模糊状态,难作或是或非的断然而论,只宜模糊处之,不执著于是非的争论,实际上还注意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能量的存在。庄子主张“齐是非”、“齐物我”、“齐善恶”、“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种模糊哲学无论在精神领域还是物质世界,很多时候都是适用的,这也是道家教育思想切合实情以求实效的高明之处。 五、几点简单结论因为道家“盖出于史官”,长期冷静观察和精心研究历代成败得失,具有深厚的历史素养,所以往往以史学家的眼光来看世界,设计未来,其德育思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稳定,有相当的历史高度,有鲜明的治世论色彩,所以被称为“君人南面之术”。同时,道家往往“以自隐无名为务”,(67)满足于当一个“隐君子”,以在野派的真纯与自尊,跟权力保持距离,专注于下层社会,对现实有深刻认识,因而产生对人民的同情与对时代的忧虑,其德育思想所追求的是个性的自由,其本意是“以德抗权”,“以道抑尊”。可见追求个性自由与社会稳定是道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目标。 诚然,无庸讳言,道家社会德育思想有其致命的弱点:它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注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忽视了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对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忽视了。它忽视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对智、学、娱进行粗暴的否定。它忽视了人们利益的差别性,表现了对现实矛盾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如此等等,理论弱点十分明显。 但是,值得我们寻味的是: 儒、道、释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都是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都为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作了贡献。在历史长河中,各自的长期存在,反映了不同人们的心理要求,起了互补的作用,实际上在其发展过程中早已相互涵化了。 道家试图对封建社会的僵固思想进行批判与否定,企图给予人们精神世界以广阔的自由度,是对封建思想束缚的顽强的抗争,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道家的人格独立,尊重个性,顺应客观规律等思想,在思想方法上有相当的科学性,在汉唐初期建设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都起过积极的作用。与现代社会德育思想的发展趋向有不少吻合之处,可以借鉴。 道家德育思想中的清心寡欲,淡泊功名,宁静致远,宽容大度,大公无私,利而不害,坦诚直率等道德规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也十分有益。 因此,道家德育思想绝不是历史的沉渣,相反是传统德育思想中值得重视的历史遗产。经过去芜存菁的研究,借以丰富和拓展今天社会德育思想的新思路,不无裨益。 注释: (1)(2)(57)《史记·太史公自序》 (3)《管子·心术》 (4)(37)《韩非子·解老》 (5)(20)(32)《庄子·马蹄》 (6)《道德经》51章 (7)《庄子·天地》 (8)《道德经》54章 (9)《庄子·德充符》 (10)《庄子·人间世》 (11)(65)《道德经》25章 (12)《庄子·齐物论》 (13)《淮南子·本经训》 (14)《道德经》28章 (15)《道德经》23章 (16)《道德经》55章 (17)《庄子·庚桑禁》 (18)(19)《道德经》19章 (21)《庄子·骈坶》 (22)(62)《道德经》59章 (23)《道德经》68章 (24)(51)《道德经》73章 (25)(58)《道德经》8章 (26)(27)《道德经》81章 (28)(30)《道德经》22章 (29)(47)《道德经》66章 (31)《道德经》80章 (33)(63)(64)《道德经》64章 (34)《吕氏春秋·君守》 (35)(38)《淮南子·修务训》 (36)《庄子·大宗师》 (39)《贞观政要·君道》 (40)《道德经》63章 (41)《道德经》79章 (42)《道德经》60章 (43)《道德经》49章 (44)《道德经》78章 (45)《左传·文公元年》 (46)《道德经》30章 (48)《汉书·艺文志》 (49)《道德经》2章 (50)(60)《道德经》43章 (52)《唐玄宗御帛道德真经疏》 (53)《道德经》74章 (54)《道德经》16章 (55)《韩非子·解老》 (56)《庄子·应帝王》 (59)《道德经》32章 (61)《列子·黄帝篇》 (66)《道德经》21章 (67)《史记·老子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