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纪念一项延续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学术事业(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美国历史学会 任东来 参加讨论

    

作为产生于文革这一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长编》之所以能够顽强地生存并壮大起来,秀木于林,为学界接受,完全是因为其内在的高质量。很多上海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的知名学者,如已故的世界史名家林举岱教授、西欧共同体研究权威伍贻康教授都参加过他们的工作。进入80年代后,这种用政治动员方式产生的班子不灵了,学者们各奔前程,回到原来的教学研究岗位。但刘同舜教授和姚椿龄教授却远见卓识,依然承担了这一主要是为学界“他人作嫁衣”的工作,顽强地坚持了下来。不久,两位来自南京大学的杰出年轻学者时殷弘博士和蔡佳禾博士加盟其中,为《长编》的编写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
    正因为有如此出色的作者队伍,《长编》在选题上绝对前沿,概为国内一知半解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问题。他们的选题可以说在中国国际关系史学术界创下了出无数个第一:雅尔塔体制、联合国建立、战后国际金融体制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会和世界银行)、冷战起源、德国分裂、希腊内战、苏南冲突、印巴分治、北约建立、欧洲共同体形成,美国调处中国内战,朝鲜战争,美日同盟,亚非会议、台海危机……等等。这些构成今天当代国际关系基本背景的大问题都是从《长编》起步,开始等到关注和研究,然后才进入学术界的视野。
    当然,选题的前沿并不能保证研究的出色,要编出国际关系的信史,最根本的是发掘和利用外交档案。显然,如果《长编》的编写者根据的是《参考资料》等新闻报刊资料的话,那么他们的东西也不会比当时的新闻分析背景报道高出多少。恰恰在资料利用方面,《长编》可谓独占鳌头,不仅在当时无出其右,就是现在,除了一些高质量的博士论文外,它也依然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在国内,《长编》是最早全面系统地利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开一时风气之先。该外交文件集是美国外交史学者根据美国档案法25年解密期的规定,从无数政府绝密档案中择其重要的决策外交汇编而成,在西方国际关系学术界影响很大。以《长编》第一分册的第一篇重头文章《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为例,就是在充分研读了数卷该文件集,并与苏联公布的档案相对照,才编就的“史料长编”。长编的形式体现了编者的谦虚,实际上该文不是简单地汇集了第一手的史料,而且也参阅了当时大量的研究著作,比如著名外交史学者菲斯(herbert feis)的几部二战外交史名著可以说被一网打尽。如果去掉几页引言中代有些时代色彩的毛泽东语录黑体字,你根本无法想象它是那个年代的作品,因为它超越了时代。就笔者所见,似乎直至今日,还没有出现比它对三次首脑会议更为详细的研究著述。这再次证明了历史学恒古不变的实质:它首先是关于史料的学问。
    从第7分册公开出版后,《长编》名字依旧,但风格有所变化,总体编写质量进一步提高。开始出现了从强调资料为主的长编,转向以资料为基础进行研究的趋势。这一特点在由时殷弘和蔡佳禾两位南大学者主编的第11册(1956-1958)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该书的编写距第一分册的写作大概在25年左右,不仅政治环境天翻地覆,学术条件也日新月异。编写者们在选题上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在资料上也有了更丰富多样化的选择,减轻了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文献的依赖,从而对涉及双边关系的选题,可以结合两方面的材料,给以较为平衡和全面的叙述。以《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这一专题为例,这个题目在20年前甚至是不可想象的,它太敏感了,而且也根本无法找到中国方面的资料。而现在,作者在一如既往地利用美国档案的同时,也充分发掘了国内公开出版的各种文件如《毛泽东外交文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以及当事人如叶飞、肖劲光等将军,王炳南、吴冷西等政治家,师哲、李越然等翻译秘书的回忆录,从而对这次危机的前因后果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大大推进了这一问题的研究,远远超过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是目前为止海内外有关这一题目最为丰富和全面的研究。
    《长编》虽然诞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但它却严格地遵守了今天才开始引起学者广泛注意的学术规范。从第一分册到最后第十一分册,它虽然尚不能做到“无一字无出处”,但基本上做到了言必有据,而且它给出的版本信息非常全面,为国际问题和世界历史研究树立良好的典范。记得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评选经济学家历以宁教授的一篇有关西方经济学和历史学融合趋势的论文为优秀论文,姚椿龄和杨宇光两位教授就从他们编《长编》的经验中,敏感地意识到,抛开文字的内容不论,该文在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缺陷,因为作为评论西方学术动态的学术论文,该文没有给出任何注释和参考书目!为此,他们投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严谨的学术态度也使《长编》的编者作出了一项惊人之举,他们主动退还了“八五期间”一项关于战后国际关系史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原因是,当他们的项目申请获得资助后,研究组成员发生了变动,他们自认为尚没有力量作出较好的研究,还是继续《长编》本身的事业为好。就这样,他们主动放弃了令多少人羡慕、而且花费不少周折获得资助。坦率地讲,虽然研究组人员不足,但仅凭着他们《长编》工作的积累,再利用手下的研究生,他们完全可以作出决不亚于国内任何其他机构的类似研究,但他们却因为达不到自己原来设定的目标而放弃。在国内社科基金资助史上,这一做法虽然不是空前绝后,但肯定是寥若晨星。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真正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种永远追求卓越的精神,一种献身学术的精神。而这可能正是我们今天学术界最为缺乏的精神。
    坦率地讲,几乎没有一位严肃的国际关系史和战后世界史学者没有参考过《长编》,也不知有多少研究生依靠长编的资料完成了他们的学位论文。可是,从这些学者的教材、论著和学生的学位论文的注释中,要找出《长编》及其作者的名字,几乎比登天还难。因为《长编》所有的分册的出版说明都有一条:“引用本书资料,务请核对原文,并请注明原著版本”。虽然从《长编》最初的性质和当时出版的环境而言,这一规定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体现了编者不求名利、虚怀若谷的学者风范,以及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资料线索,鼓励他们多多利用第一手资料的良好用心。但问题是, 80年代末期《长编》公开出版后,依然如此规定,就有些不近人情,特别是它不具体注明每个专题作者的惯例,可以说严重损害了作者的正当权益。正像前面提到的,《长编》越来越成为一项研究的成果,而不是资料的汇编。此外,出版说明中的这个规定,为很多投机取巧者提供了借口。因为很多利用《长编》的人根本没有条件(外文不通,找不到原著)核对原文,或者干脆赖得核对,因此,他们在自己的“论著”中大量引用《长编》的资料时,闭口不谈转引自《长编》,形成最令学界痛恨和头痛的所谓“伪引”现象。《长编》作者鼓励他人利用一手材料的良苦用心,结果却成为某些人不劳而获的借口,这实在是莫大的悲哀,完全出乎编者的想象。在谦虚的《长编》面前,一些根据《长编》写出来的“史”“论”则似乎显得过于傲慢和自大。
    面对静静地排放在书架上的11本《长编》,我有一种和老朋友再见的感觉。20年前,我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当时老师布置要写一篇学期论文,我选择了雅尔塔会议。初稿写出后,颇为自得的。但不久,我发现了《长编》的第一分册,读完其中的内容,其丰富的内容把我完全给镇住了,我只好放弃初稿,选择了其他。我想,我这辈子都不能选择《长编》作过的题目,除非我在资料上能够超过他,而这绝非易事。在北京读研究生时,我在灯市东口的旧书店买到了从农业部图书馆剔出来的《长编》内部发行的几册,后来我又想办法配齐其它已出版的几册。我从北京来到天津,最后落户南京,这过程中,丢掉了好几箱在北京旧书店购买的外国史地书。但是,庆幸的是,《长编》却完好无损。1990年,姚椿龄教授在美国史年会上,看完我的《美国与英苏两国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3 一文后,邀请我参加《长编》的编写,为心仪已久的《长编》撰稿自然是我求之不得的事。但后来,阴错阳差,我几次出国进修,未能履约,常常深感内疚。
    翻阅装帧、印刷和纸张质量都大为改善的第11分册,令人感慨万千。我不愿相信这一全新风格的《长编》只是它生命结束前的回光返照。随着《长编》的主事者刘同舜教授和姚椿龄教授的相继退休,更重要的可能是,据说中国的学术已经发达到超越“长编”的资料阶段,而进入以专著和论文为主的创新时期,《长编》开始没落了。编写《长编》需要学者专心致志的时间投入,需要机构不求实物回报的物质投入,这实在是与一切讲究效率、讲究回报、讲究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讲究论著转载引用率的学术大环境格格不入。《长编》太贵族气了,它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只讲奉献,不求回报,追求着自鸣得意的学术意境和孤芳自赏的研究风格,这就注定了走向没落。姚椿龄教授在退休前,曾经想把这个响当当的品牌无偿转让给他信任的某个研究机构,延续这个他为之努力了半辈子的事业,但是,这个既不缺钱,也不少人的机构却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宝贵的遗产,而是包袱,而想接的学者则既无钱,更无权!
    《长编》在它25岁的壮年悄然辞世,显得那样的仓促,甚至来不及通知深爱它的读者,也听不到那些使用过它、受惠于的人们的一声叹惜。但是,套用一句老生常谈,我想说“一些书消失了,但它们活在学者的论著里;一些书还在出版,但它们却留在了学者的字纸篓中”。《长编》存在时,曾经帮助过无数的学人,可是他们吝啬到不愿写一字的赞扬。现在,它和它所研究的对象一样成为了历史,让这些文字全当是它迟到的墓志铭吧!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编委会:《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5-1949)》,第1-5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980;刘同舜、高文凡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50-1951)》,第6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刘同舜、姚椿龄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52-1955)》,第7-10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97;时殷弘、蔡佳禾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56-1958)》,第1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注释:
    1. 《出版说明》,《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编委会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946· 第一编·第二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李慎之:《痛失良史悼荣渠――《美洲史论》序》,罗荣渠著:《美洲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2页。
    3.此文后发表在《美国研究》,1997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