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北平党政商与济南惨案后的反日运动(下)(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参加讨论

    在艰难的环境下,反日运动还能坚持下去,与市党部对反日会持支持的态度密不可分。市党部对掌控反日会颇为用心。反日会不但常委是国民党员,其主要工作人员也都具有国民党员的身份。该会对工作人员的聘用资格有明文规定,职员、干事必须是同志,其下的工作人员也要尽量是同志。即该会重要人员,必须“在党”方够资格。(147)细心的人会发现,市党部指委与反日会常委的身份较为一致,多是北平高校的大学生。这些人理念较为统一,原来是丁惟汾派的“大同盟”成员,后大多加入改组派,对推动民众运动情有独钟。在反日会遭遇困难时,市党部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奥援。当公安局要求谷正鼎命令反日会撤除木笼时,谷拒不听命。商人告上门来时,也没有支持其申诉。市党部民训会甚至于1929年2月致函社会局,要求市政府和社会局对于总商会事涉党务的控告不得受理,要其直接向市党部和民训会呈报。(148)1929年4月,反日工作因济南惨案解决而不易进行,市指委会以“近来反日工作,停顿颇多”为由,特召集总工会、学联会、商协、妇协、农协、反日会六团体,开执监委员联席会议加以推动。(149)
    不过,有时市党部对支持反日会显得力不从心。木笼被撤后,反日会曾呈请市党部召集党政军联席会议,市党部没对这一建议做出反应。反日会等六团体要求解散总商会,市党部也没有下达这样的指令。至于军政当局撤除木笼、阻止封存日货,市党部都无缘置喙。市党部的反应之所以如此软弱,是因为手里无资凭借,没有行政权、警察权,在军政当局不支持的情况下,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蒋介石正是看到丁惟汾所领导的“大同盟”等派系积极推动民众运动,与其压抑民众运动的方针存在着根本的对立,感觉“丁家党”与“蒋家天下”并不合拍,决定由陈果夫等插手北平等地的党务,将丁惟汾苦心经营多年积累的人脉排挤出去,另起炉灶,安插忠于蒋、陈的人马,一方面实现北方省市党部的大换血,希冀彻底改变北方党部的气质,另一方面借机将“大同盟”排除在国民党“三大”会场之外,实现自己对党务的垄断。“大同盟”自然不甘心失势,图谋反抗,使北平党潮轰动一时。当时的舆论敏锐地指出,“北平党务的纠纷,不客气地说,就是大同盟同CC争论”。(150)
    1928年12月,国民党中央将原北平市指委黄如金、李乐三、李吉辰、徐季吾、梁子青等撤职,换上阎锡山、商震、梁永泰、萧瑜、方振武,试图以阎系来收拾残局。但阎以“老朽多病”、“不克胜此巨任”为由加以拒绝。蒋第一次改组北平市党部的图谋没有达到目的。(151)北平市党部得以在谷正鼎的领导下,继续执行原来的路线,但由于丁惟汾反蒋信心不足,“大同盟”成员不得不另谋出路,许多人投奔到改组派门下,一时间北平市国民党员中迎汪气氛浓厚。(152)拖至1929年5月底,蒋介石北上前夕,国民党中央终于重新任命指委。新指委上台后,对民众运动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剥夺了继承反日会而成立的废约促进会支配救国基金的权力,使该会自成立之日起即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很快失去了活动的能量。(153)可见党部支持与否与反日运动的盛衰密切相关。
    北平地方军政当局对反日运动的态度有些矛盾。军政首脑无疑也都具有民族情感,对中国军民在济南遭到屠戮一样痛心疾首,他们具有反日的思想基础,也是对反日会不强力取缔的原因所在。这在商震身上屡有体现。1929年4月2日,日本驻北平公使堀义贵访问商震,以王正廷已答应取缔反日活动为由,要求商取缔北平的反日活动。商回答,反日运动是国民爱国的表现,政府只有引导它向正路上走,绝无立即予以取缔的道理。即使要取消,也要等中央的明令通知。(154)到国民政府已明令制止反日运动时,商震也只是订定四项措施,但并未立即实施,并表示,“对爱国运动,自当极力提倡”,(155)不肯以严厉的手段来处分反日会,将取缔反日会的责任推给中央。
    平津其他军政首脑的态度也与商类似。1929年6月末7月初反日会强扣军方报纸事件发生后,阎锡山特意嘱托张荫梧要和平处理,(156)与其曾取缔北平各工会判若两人。其实饱受反日会攻击的张继,也是主张反日的。他是国民党内较早提出联美(英)抗日的人,在济南惨案发生不久即提出:“中国第一个敌人是日本,日本绝无友好之可能。我们为谋打倒第一个敌人计,无妨放松第二第三个的敌人。”(157)北平政治分会秘书长王用宾的话可能道出了人们的心境,“反日的举动,全国人人赞成”。(158)
    然而,军政当局在运动初期虽则对运动给予一定支持,但也加以一定限制,比如要求反日会撤除木笼,以便将运动控制在一定的烈度之内。随着运动的旷日持久,反日会与商界渐同水火,政府对反日运动的支持开始动摇,转而同情商人的处境。当总商会与反日会因检货手续发生争执时,进行调停的市政府支持总商会的态度已昭然若揭。但反日会高擎反日大旗,并不畏惧军政大员的权势,因此在感觉受到限制和打压时,敢于对这些大员加以嘲讽、指责和抨击,对压缩、收束运动的命令拒不听命。军政当局一时也奈何不了它。这与当局于1929年3月初强力禁止商店店员成立店员公会形成鲜明对比。北平军政机关处理民众运动时,对纯粹内向的民众运动严厉制止,对涉外的反帝运动则宽松一些。
    在这场以抵制日货为主要内容的反日运动中,我们发现各种复杂矛盾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反日会的目的光明正大,手段却于事无补;商人看似见利忘义,却有苦难言;党部与反日会息息相通,对它的支持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军政当局并不否认反日会的爱国热忱,对它的活动却不无微词;取缔反日会已是中央的既定政策,但地方在执行时却畏首畏尾。这些,正是历史的复杂性所在。
    注释:
    
①参见金希教:《抵制美货运动时期中国民众的“近代性”》,《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朱英:《深入探讨抵制美货运动的新思路--读〈抵制美货运动时期中国民众的“近代性”〉》,《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王立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抵制美货运动》,《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等。
    ②据雷麦统计,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民众共发动8次抵制外货运动,除第一次为抵制美货运动外,其余7次均为抵制日货运动(其中1925-1926年的第6次抵制外货运动为日、英货一起抵制)。参见C. F. Remer, A Study of Chinese Boycott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ir Economic Effectiveness, Baltimore: John Hopkins Press, 1933, Contents.
    ③除前揭雷麦著作外,主要成果尚有菊池貴晴:《中国民族運動の基本構造--対外ボイコツト運動の研究》(增補版),東京:汲古書院,1974年,第7章;乐炳南:《日本出兵山东与中国排日运动(1927-1929)》,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历史系,1976年(台北:“国史馆”,1988年);韩嘉玲:《济南惨案后的反日运动--一九二八年五月-一九二九年五月》,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历史系,1984年;宇田川知己:《濟南事件と排日貨運動》,《史学研究集録》第18期,1993年3月;裴京汉:《国民革命时期的反帝问题--济南惨案后的反日运动与国民政府的对策》,《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后收入氏著:《从韩国看的中华民国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45-161页);周斌:《1928至1929年的反日会》,《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李洪珍:《政府和民众之中间地带:上海反日会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年;李洪珍:《济南惨案与上海反日会的成立》,近代中国研究网2005年8月20日首发,http://jds.cass.cn/Article/20050820184530.asp;Harumi Goto-shibata(後藤春美), “Japanese and British Perceptions of Chinese Boycotts in Shanghai: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nti-Japanese Boycotts, 1928-31”, in Kaoru Sugihara(杉原薰), ed., Japan, China, and the Growth of the Asian International Economy, 1850-1949,vol. 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127-144; 邵建国:《北伐战争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第7章;齐春风:《国民革命时期的反帝问题再探讨--国民党中央与济案后反日运动关系辨》,《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
    ④代表性论著有何毅亭:《五卅运动中的上海总商会》,《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王冠华:《爱国运动中的“合理”私利:1905年抵货运动夭折的原因》,《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朱英:《上海总商会与五四运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刘柏冲:《天津商人与抵制日货运动(1919-1923)》,硕士学位论文,政治大学历史系(台北),2002年;冯筱才:《罢市与抵货运动中的江浙商人:以“五四”、“五卅”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后收入氏著:《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李达嘉:《罪与罚:五四抵制日货运动中学生对商人的强制行为》,《新史学》(台北)第14卷第2期,2003年6月;霍新宾:《在“爱国”与“私利”之间--国民革命时期一例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工商关系》,《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等。
    ⑤付海晏注意到了政府在解决商人与国民救国会(由反日会改组而来)冲突的作用(付海晏:《无锡商会与1929年国民救国会被捣毁风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⑥周石峰依据的主要史料为前日本末次情报资料,该资料属于剪报性质,对事件的记述并不完备,由此很难细致观察到党政商在抵货运动中发生碰撞的情况。参见周石峰:《近代商人与民族主义运动(1927-1937)--以津沪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历史系,2005年,第39-46页。
    ⑦《京各学校昨为济案休课》,《大公报》1928年5月15日,第2版。
    ⑧恨生:《济南痛史》,南华书社,1928年,第35页。
    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于1928年6月20日决定,自即日起,将“北京”改名为“北平”。
    ⑩《政分会行使职权》,《新晨报》1928年11月27日,第3版。该分会简称北平政治分会,于1928年7月5日成立,1929年3月14日撤销。
    (11)《北京市党部党务指导会成立》、《指委会昨开会》,《世界日报》1928年6月8日、7月5日,均第3版。黄如金、许超远、李乐三、王季高、李吉辰的大学生身份参见张润三:《关于大同盟的回忆》,《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8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29页;徐季吾、黄国桢的大学生身份参见李中舒:《有关“实践社”的资料片段》,《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2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206页;梁子青的大学生身份参见《保定学院百年大事记》,http://www.bdu.edu.cn/gljg/office-web/dsj/3.htm,1928年11月6日。
    (12)关于北平市指委及北平国民党组织情况的介绍除前引张润三、李中舒文外,尚见焦实斋:《新中学会与新中革命青年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9辑,1989年5月,第1-20页;李冠祥:《关于中山主义大同盟》、郝任夫:《中山主义大同盟的历史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42辑,2000年7月,第94-101、102-107页;李冠祥:《中山主义大同盟》、程厚之:《实践社史略》,《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2辑,第23-26、198-202页,等等。
    (13)《各界济案外交后援会昨在市党部开成立会》,《世界日报》1928年8月1日,第7版。
    (14)《反日会昨天开成立会》,《世界日报》1928年10月28日,第7版。
    (15)《反日会昨日之第一次执委会》,《京报》(北平)1928年10月31日,第6版。本文所引《京报》均为北平出版,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16)一笑:《商业调查·北平总商会》,《京报》1929年2月12日,第3版。
    (17)《北平商民协会昨开成立会》,《世界日报》1928年7月30日,第7版。
    (18)《北平反日会宣布实行抵货办法》,《北京益世报》1928年11月6日,第2版。
    (19)《北平特别市反日会招待新闻记者》,《北平日报》1928年12月12日,第3版。
    (20)《反日会昨开会对日货四种办法》,《世界日报》1928年11月6日,第7版。
    (21)《反日会决组仇货调查团》,《北平日报》1928年11月5日,第6版。
    (22)《反日会公布各商店日货登记条例及惩办奸民奸商条例》,《世界日报》1928年11月14日,第7版。
    (23)《日参赞昨访孙学仕》,《世界日报》1928年6月3日,第2版。
    (24)《北平反日会宣布实行抵货办法》,《北京益世报》1928年11月6日,第2版。
    (25)《总商会调查劣货》,《新晨报》1928年8月21日,第9版。
    (26)《全国反日会开预备会平反日会亦积极进行》,《世界日报》1928年11月7日,第2版。
    (27)《总商会昨天又开董事会》,《世界日报》1928年11月7日,第7版。总商会的函件含有威胁意味,此时在天津只有棉纱商店将所有棉纱一律封闭不售,以示消极。天津商人的大规模罢市事件始于1928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结束,参见《大公报》1928年11月27日-12月2日(均第5版)关于此事的连续报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