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宋史研究要点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知识》 王曾瑜 参加讨论
蒙《文史知识》编辑部盛情,邀我撰写此文,确是给我出了个大难题。第一是个人的学识限制,我个人的专长虽然是辽宋金史,事实上,只是对该断代史的少数领域有深入研究,对多数领域是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第二,近年发表的宋史研究论著甚多,我个人难以遍阅,对研究现状的掌握很不全面。凡此两条,决不能说我个人胜任本文的写作,只能是勉为其难。本文对外行作一般性的介绍,也许有所助益,对内行只供参考和批判之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确是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甚至空白。学无止境,即使似乎是经历了反复耕耘的领域,也不是没有进一步研究的馀地。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人们也必然会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例如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地方政治、旅游等问题,从事研究,将来肯定还会设想层出不穷的新课题。
    目今将古籍数字化、信息化,制作电脑软件,显然还只是处于原始和低级阶段,但已经显示了研究手段革命的巨大优越性。以往需要治史者博览群书,作长期的知识积累,如今已有可能在片刻之间,就将相关史料尽收眼底,而其收集之多之广,可以超越过去一些治史高手的长期知识积累。可以设想,将来史学的学术竞争战场将不是在断代史方面,而是在通史方面,看谁拥有的通史知识更多更深更广,因而就有更精湛的研究。高明的史学家的作品将会以千万字为统计单位。尽管古籍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会不断提高,而由断代史走向通史仍将是一条正确的、高明的治史之道。在没有较精深的断代史研究,即对一个断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教科文等有较全面知识和根基的前提下,就急于进入通史研究,只怕很可能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浮光掠影式的,隔靴搔痒式的,难以深入。故宋史研究者不应将个人的研究拘限于本断代,甚至某个领域,而应不断地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扩张。
    以下就我个人所考虑到的宋史研究的要点,分别谈一点看法。一、史料的整理:宋代的史料,包括明清甚至民国的方志等在内,有成千上万种。目前对文集、笔记小说等的校点已有相当比例,但个别的质量不高。例如分明有较好的版本,却是使用清人篡改过《四库全书》本作底本,这说明校点者还是缺乏起码的版本知识。更重要者,只怕还宋史研究的基本史料的整理。宋史的基本史料比较公认者有六部,即《宋史》、《文献通考》、《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其中《宋史》和《长编》已校点出版。
    《长编》可以依据晚出版的两套《四库全书》,作进一步校点,但工作量不会太大。《宋史》是二十四史中卷帙最大的一部,目前标点本已经下了颇大功夫,但整理的馀地还很大,而决不可能是个人之力所能完成。我有一个设想,是否可以在某些研究生的论文後再加附录,就是对《宋史》某传或某些传作校注,除了进一步校勘之外,对列传所载的史实或作重要补充,或作异同注,或作纠谬。如若各个大学能适当分工合作,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集腋成裘,最终出版《宋史校注》之类,将极大地方便于後人的使用。
    《宋会要》整理的繁难,自然是古史料之最。有人宣称已将会要目录全部复原,这不合事实,只能说是小部分目录复原到编入《永乐大典》时的原始状况,其馀的目录是做了比辑稿较为合理的重新编排。但也有可议之处,例如“船门”,辑稿编入了食货类,而复原後的食货类中并无“船门”,但依《宋史·河渠志》的内容,只有治水,没有造船,若将“船门”改属方域类,就缺乏直接的、确凿的证据,当然不能说,将“船门”编入方域类,就称得上复原。会要的整理工作的90%以上,还不是目录的重新编排,而是文字的校勘。如今将会要文字先做成电脑软件,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整理和出版,这不失为是一种较现实的办法和步骤。因为依目前宋史界的人力,决无全面开花之可能。
    若能将上述六部基本史料逐步进行整理和深加工,这自然是宋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和长远大计。二、社会经济史:宋代社会经济史经近来二十馀年的研究,目前无论如何已不算是粗放耕作区,然而还是有相当的深入馀地。例如近年出版的有关社会救济、商业信用、矿冶、地方财政、宗族等研究,即属此类。此外,研究的一大方向应是区域经济研究。区域经济的研究可以说是基础性的,除宋代的载籍外,应当广泛利用方志,包括後世的方志,唯其有了更细致和深入的成果,才能使宋代经济史的整体水平有新的提高。研究区域经济,最好是将辽宋西夏金元的一个断代,作整体上的研究。当然,因史料的丰富程度所限,一些学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明清经济史的研究,也是可行的,有了相当积累之後,也可能反过来对宋代社会经济在古史中的地位有更恰当、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从传世的宋代社会经济史料看来,相当大的比例还是在官府赋役方面,至今未见有大部头的宋朝赋税史和役法史问世。所谓役法史自然应当包括夫役、兵役和职役。与两者相关,宋朝的官府簿籍也需要作全面的清理和研究。经济思想的研究也必定有许多开拓的馀地。
    目前经常可以在论著中见到所谓“精英”一词,这在西方史学界用得烂熟,而中国史学界却以为新鲜。究其含义,无非是指社会上层的人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他们是统治和剥削阶级,我有一句诗,“冠盖炎凉少义丘”,这是符合史实的概括。统治和剥削阶级中固然也有少量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精英,而其大多数则是国家和民族的蠹虫,他们贪污腐化有种,横征暴敛有能,奉承拍马有才,结党营私有份,钩心斗角有术,文过饰非有方,妒贤嫉能有为,算得什么精英?此种事实表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阶级论治史,确是十分重要的。
    三、政治史和历史人物:宋朝政治史研究,目前尚未改变北宋哲宗和徽宗两朝,南宋自孝宗朝以後较为薄弱的状态。当然,这决不意味着研究基础相对雄厚者,就没有继续深入的馀地。我曾听说,美国尽管南北战争的史料十分丰富,而经史家们的不断努力,约十年前,竟然只能研究当时的连长一级人物了,因为连长以上的人物传记之类已经做完,难以为继。近年来,一些研究生开始就一些次要的历史人物做论文,这是非常必要的,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加深对政治史的研究。如前所述,此类论文可以将《宋史》的列传校注作为附录。
    古代政治中最关民间疾苦者,当然是地方政治,这是目前古史研究的薄弱环节。从古代的史料份量看来,更适宜于研究地方政治者,是宋、明、清三代。深入研究地方政治,有助于深层次地剖析古代官场的各种积弊和腐恶,理清古代政治的专制、愚昧和腐败基因的遗传密码。古代的司法腐败和横徵暴敛是最关百姓疾苦的两件大事,而受苦最深者自然是占人口主体的农民。其根子固然在中央,而直接施苛政虐刑于农民者,还是地方政府,包括地方官员的瞒上压下。吏户是宋代统治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吏与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但其主流则是共同鱼肉百姓。当然,我绝不否认在古代儒家思想的教育下,也确有少量清正廉明的好地方官,但只是支流,不占主导地位。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兽的关系只能靠兽性来维持”(《马恩全集》第1卷第411,414页)。马克思主义对专制政治具有兽性的批判,即使就研究地方政治而论,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见到有宋朝地方政治的论著问世。
    四、制度史:宋朝制度史的研究可以包括皇室、官制、军制、科举、刑法、礼制等,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已与二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了。人们也许还可以对制度史研究提出更多的课题和方面。对制度史的了解和研究似可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弄懂,二是解析。粗略说来,人们对宋朝制度史也还不能说是大致弄懂了,例如礼制。我不时接触的就有一位唐史研究礼制的专家,蒙她厚意,不断将论著赠我,至于与我讨论,就显得问道于盲了。相形之下,宋朝礼制研究无疑是处于落後状态。我看过一点研究宋朝礼制的文章,感觉必须注意自唐迄宋,从跪坐到垂足而坐而带来的习俗的重要变化,否则,一些礼制的史料就不易读懂。
    若从细线条看来,许多细节知识的弄懂馀地还很大。龚延明先生编著大部头《宋代官制辞典》,无疑是十分了不起,极费功力的,并且极大地便利于人们的研究工作。然而且不说其中还有少数不甚准确的的释文,就是搜录的成千上万辞条,对深入研究也不是够用的。最近拜读河北大学博士生王晓龙先生的毕业论文《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细致入微地论述了提刑司的方方面面,竟长达30馀万字,在评审时,是大家公认的相当突出的优秀论文。此篇论文其实已成专著,可说是充分享受了古籍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好处。如果在以前,一个路级机构写成如此长的篇幅,是不可设想的。记得从前曾对一位博士生说,写荫补制,应当注意古人惜墨如金的传统,文字尽可能简炼,这些史料,我只需要写12万字,他写到18万字,也就足够了。如今看来,若依托古籍数字化、信息化,对荫补制的各方面作深入细致地论述,包括弄懂不少最细节的问题,非好几十万字不可。就我个人的研究实践而论,粗浅地看,似乎对某些制度史的课题并非不懂,但一旦真要深入研究,总是感觉自己知识贫乏,不少问题弄不懂。
    

有的学者提出,要将制度史写成活的制度史,这是很对的。有的学者注重研究和援引西方近代的行政学理论,这也是很好的。问题在于近代西方是法治社会,其行政理论不见得完全适用于研究中国的制度史。依个人之见,马克思主义对等级授职制的批判,就研究中国制度史而论,应有更高层次上的指导意义。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等级授职制下,制度的运作,不可能离开人治和人事腐败。如若不从这个理论的制高点去俯瞰和研究制度史,制度史就有可能成为死的制度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