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试析美国政府对恐怖主义的定义(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美国史研究 石斌 参加讨论

    

从外部环境看,当代恐怖主义的存在主要得益于三个有利条件:其一是恐怖组织可以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通讯、信息技术使其活动在极短时间家喻户晓,从而达到在心理上大面积影响受众这一重要要目的;其二就是某些国家政府对恐怖组织和恐怖活动的默许乃至公开支持和参与,从而使恐怖分子有强大后援和容身之地;其三,是恐怖组织有条件掌握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并获取各种新式武器,从而提高自己的攻击和防御能力。对于第一点,国际社会或许无能为力,但后两点却可以而且必须通过加强国际协调予以制约。如果不能就此采取有效措施,恐怖组织将来大量掌握生化武器乃至核武器的可能性也并非不可想象。而要做到这点,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从国家间的利益交汇点出发,寻求该问题领域的国际道德共识,这就要求在相当程度上超越那种看似理所当然和不容置疑,实则偏狭、短视并且相当粗糙的以绝对自利原则为核心的伦理观。这其实并非单纯的道德选择问题,即便从政治权衡的角度看也是大多数国家的长远利益所系。概言之,国家既是一些全球性问题生成的原因,也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力量。当代主权国家的作用这种愈益明显的两重性,使得对传统“国家道德”命题的反思和国际伦理体系的重构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改良现行国际秩序,消除恐怖主义所赖以滋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根源当然是最根本的(因而也是最艰难的)解决途径。当务之急,则是在观念的层面上确立作为国际合作之思想基础的反对恐怖主义的全球伦理体系,并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反恐怖国际体制,以协调、规范以及必要时制约国家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国际正义。
    (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4期)
    注释:
    1参见时殷弘:《9·11后三项重大问题的思考》,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期;王逸舟:《‘9·11综合症’与新的国际安全态势》,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1期。
    2部分定义可参见胡联合:《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3u.s.statedepartment,patternsofglobalterrorism:2000,departmentofstatepublication,washingtond.c.,2001.
    4其实,sponsor一词本身就有“发起、主办、倡议、资助、支持”等多种含义。
    5u.s.statedepartment,patternsofglobalterrorism:1997,washingtond.c.,1998,p.23;u.s.statedepartment,patternsofglobalterrorism:2000,parti,“overviewofstate-sponsoredterrorism”.
    6胡联合:《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第264-286页。
    7关于美国的海外恐怖主义活动,详见美国著名外交史学家alexandergeorge主编的一本著作:westernstateterrorism,cambridge:politypress,1991.
    8参见n.gordonandr.marton,torture:humanrights,medicalethicsandthecaseofisrael,london:zedbooks,1995;humanrightswatch,civilianpawns:lawsofwarviolationsandtheuseofweaponsontheisrael-lebanonborder,washington,d.c.:hrw,1996,pp.8-9;hrw,alicensetokill:israeliundercoveroperationsagainst“wanted”andmaskedpalestinians,washington,d.c.:hrw,1993,p.1.
    9参见andrewvalls,ed.,ethicsininternationalaffairs,newyork:rowman&littlefield,1999,pp.107,111.
    10参见时殷弘:《9·11后三项重大问题的思考》。
    11因而也有别于历史上一些专制独裁政权公开推行的“暴政”,尽管有时人们也称之为“国家恐怖主义”。
    12michaelwalzer,justandunjustwar,2nded.,basicbooks,1992,p.xiii.
    

13关于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伦理观,详见拙文:“‘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载《欧洲》2002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