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怀和爱护士兵,比较注意尊重士兵的人格 袁世凯在制定和执行严明军纪的同时,他的另一面是注重对士兵的关怀和爱护,比较注意尊重士兵的人格,这是袁世凯军事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在这方面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禁止在军律之外对士兵进行任意处罚,诚如他所说,“军中立法贵严,用刑宜当,凡有过错,按律惩治,方昭平允,如果妄使拳脚,殴辱部下,殊于体统有乖。今日官长兵丁,即他日干城之选,不可不稍留局面,使有余地自容,庶于严肃之中,仍寓爱惜之意。”[21]不仅不允许中国军官随意殴打士兵,即外国教官也是一样。小站练兵时期,曾有德国教官伯罗恩在一次操场训练时,打了号兵贾福有几个嘴巴,袁世凯得知后则对这名德国教官进行了惩罚。[22]第二,为新军官兵挣得了比较优厚的饷薪,对士兵家属给予多方面的照顾。袁世凯新军的营制饷章规定,营级以下军官和士兵的饷薪是:管带官月饷100两,队官50两,哨官20两,正目5.5两,副目5两,正兵4.5两,伙夫3.5两。[23]就士兵而言,这样的饷薪是非常优厚的,它几乎是绿营兵的一倍,绿营兵每月饷银仅仅2.37两。不仅如此,袁世凯还直接把饷银发到士兵的手里,从而杜绝了军官对士兵饷银的克扣。袁世凯对士兵的关怀有着他的用意,他说;“所拟饷数,例之湘淮饷制,未免嫌优,但饷薄则众各怀私,丛生鼻窦;饷厚则人无纷念,悉力从公。且威着于知恩,罚行于信赏,每届关饷,并简派妥员,核实点发,营员不得经手,则上无侵蚀,下免纷纭,积习颓风,可冀力挽。”[24]另外,袁世凯每月还从头目饷银中扣除1.5两,从正兵饷银中扣除1两,每6个月派人送到士兵的家中,“以赡其家属,计亩以免其差徭,显示体恤之心”,“该兵丁宣力行间,以身卫国,必无内顾之忧,方可专业操练。其家属人等,原籍地方官自应妥为爱护,毋任土豪痞棍肆意欺凌。倘该家属遇有涉讼案件,准其按照生衿,一律遣抱以示优异”。[25]第三,对士兵给予多方面的关怀,将士兵请假、治病及其死亡等待遇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如“士兵在营三年,因事请假者,予假三个月,发给三个月本饷。”“官弁兵丁因劳成病及打仗受伤者,医局诊治给药,分等给赏,仍照旧支饷。在营病故者,兵丁给埋葬银十两,官弁给薪水三个月。其阵亡者,官弁兵丁均赏饷薪二年。抚恤家属,另支造报。”[26] 袁世凯对士兵的关怀、对士兵人格的尊重和对士兵家属多方面的照顾,是一种新的理念,这种新的理念,对军队凝聚力、战斗力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发饷及每月扣一两以赡养家属的办法也赢得了社会的信誉,不仅保证了北洋军源源不断的兵源,[27]而且使士兵在军中安心操练,从而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袁世凯对士兵恩威并用,北洋军视袁世凯为衣食父母,北洋集团有着较强的凝聚力,北洋集团能够迅速崛起,恐怕与此有关。鲍威尔经过对北洋新军的研究后也认为,“袁氏的军法虽严,他仍然为士兵所爱戴。这并非意外,因为他亲自照管他们,并且按时发饷。再者,他向他们贯输了忠诚观念,不过主要只是向袁世凯而不是向皇帝效忠。”[28] 袁世凯制定严格的军律和对士兵的关怀和爱护,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就是袁世凯所说的“治兵之道,宽与严而已。宽则情志相孚,甘苦与共,不煦煦以市德,不汶汶以养奸,而非放纵以为宽也。严则法立知惧,令出惟行,惩惰正以劝勤,戢暴适以安善,而非残酷以为严也”。[29] (五)重视武器装备、后勤的近代化 近代化军队与古代军队的一个根本不同点,就是利用了近代的科技成果,实现了武器装备的近代化。中国军队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也都非常重视武器装备,洋务派从六十年代以来就极力发展中国的军火工业,但由于发展军火工业的工业基础极端薄弱,所以生产出来的武器大都比较落后,中国军队装备主要依靠从国外购买。袁世凯对武器装备的认识是深刻的。他说,“制造者,军队命脉之所系也。有精兵而无器械,则与无兵等。有器械而不精,则与无器械等”。[30]“整军莫先于筹饷,强兵莫重于造械”。[31]袁世凯对国外先进的武器制造非常羡慕,而对国内落后的军火工业十分不满。他说:“查泰西各国,讲求军火日新月异,精锐无前。且均能别出心裁,每一国所用之枪炮,必各有一种独创之机括,亦必各有一种应配之弹药。使彼与此,不能互相资用。其常存备用军械,恒数倍于养兵之数,遂以有恃无恐。我中国各行省设局制造,已历年所,然遇有战事,终须购诸外洋。其自行仿造者,器械多粗 不堪。子弹每炸裂相半,种种误事,不可枚举。在国家经费所出,统计每年不下数百万,而竟不足备一旦缓急之用,势等虚掷,可为痛心。”[32]他建议根据中国现有财力,集中在南北方各建立一个大军工厂,造出中国自己的王牌产品,“将南洋各局并于汉口一处,而于直隶、河南、山东居中产煤地方,并近运河、铁路之处,择地建一大厂,即以北洋各局酌量归并。简派廉明公正、熟习制造大员,总司南北两局,以一事权而专责成。考究一项精致枪炮,仿照西造而略为增损,使他国之械弹,不能与我通用,即名为中国枪炮”。[33]袁世凯这里的创意是好的,可惜在当时清廷没有一个军事近代化的长远规划,后来练兵处、陆军部制定了一个近期发展规划,但由于没有雄厚的财政支持,所以是不可能实现的。 鉴于中国军火工业的落后,袁世凯将装备新军的目光移向了国外。新建陆军时期的武器装备来自德奥两国。炮兵装备以德国克虏伯厂出的五十七厘米过山炮和七生特半陆路炮,步兵使用奥国造的曼利夏步枪,骑兵使用曼利夏马枪和战刀,军官一律配带六响左轮手枪和佩刀。新建陆军使用的武器,是当时世界最新最先进的武器。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兵器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飞速发展,新建陆军使用的曼利夏步枪,是90年代“奥国采用无烟药所改良的小口径步枪,”直动式枪机,操作方便,“不须由肩部卸下枪亦可装进子弹和退出弹壳,每分钟发射二十二发左右。”[34]炮队使用的过山炮、野炮和军官使用的左轮手枪,也是当时最先进的。据时任德、奥、俄、荷四国公使许景澄所着《德国陆军纪略》记载,当时德国的武器装备与新建陆军差不多,而且1895年出厂的曼利夏步枪,次年就装备了新建陆军,这除德国外其它国家还没有这种情况。以武器而论,新建陆军和西方军队一样,比旧军超出了一个时代。到20世纪初扩练新军时期,由于大量扩军,限于经费,开始购自比较廉价的日本。比如1904年袁世凯一次向日本购买了“六密里半口径五响新式步快枪一万二千杆,马快枪二千杆,”“七生半陆路炮四十八尊,连子药车、备件车六十辆……又七生半过山炮十六尊”。[35]同时也曾向德国和英国购买过,原则是必须先进。诚如他在向光绪皇帝的报告中说:“现在北洋创练常备京旗各军,实系自强始基,营制操法均归一律。其武器自未便稍涉迁就,致误事机。是购备军火,实为刻不容缓之图”,日本制造的枪炮,“与泰西不甚悬殊”。[36] 袁世凯军事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袁世凯的军事思想颇具特色。首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军事,正处于古代军事向近代军事的过渡之中,由近代的军事思想取代封建的军事思想,袁世凯的军事思想非常典型的反映了这一过程。中国古代优秀军事思想是世界军事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但在18世纪以来欧洲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军事革命,热兵器取代了冷兵器,资本主义军事制度迅速确立,西方军队的近代化使东方各国望尘莫及,东方各国要反抗西方的侵略,就必须向西方学习,走西方军事近代化的道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完成了这一转变。而中国在军事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艰难,洋务派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制造军火,用西式武器装备,部分采取西法练兵等,但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封建军队的性质,中国军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军队差距悬殊。在甲午战败的刺激下,袁世凯编练新军,开始了全方位的向西方学习:西式武器装备,西方操法训练,西法培育军官,以西方军制彻底改造中国军队等。诚如袁世凯所说:“北洋创练新军,一切营章操典,略仿各国成规。”[37]中国军队在20世纪初走向了近代化,这是袁世凯的一大贡献,也是袁世凯军事思想的体现。时在华的外国人对袁世凯的军事改革给予高度赞扬,认为袁世凯“在清国的所有官员里,他是第一个认真学习国外军队组织方法和战略战术的人,并且也是第一个极力鼓吹军队必须实现现代化的人”。[38] 其次,有着明显的务实性或者说实用性。 清末袁世凯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组织编纂的《新建陆军兵略录存》、《训练操法详细图说》和他的一系列奏折中,后人编辑整理为《袁世凯奏议》、《袁世凯奏折专辑》,尤其是前者,是袁世凯小站练兵各种章制、军事技术的汇编,是小站练兵的经验总结,是近代不可多得的军事著作,后来成为清末编练新军的教科书。袁世凯不是一个思想家,而是一个非常注重实际的军人政治家。所以他的军事思想中没有思辩性的长篇大论,而是如何具体去做,大都简明扼要,一般都是直接针对某一个急迫的问题而发,务求实际。比如他特别重视设立军事学堂,培养新军将领,“练兵以储将为重,储将以兴学为先。必学校之层累益高,斯将领之人才蔚起,”“讲武为今日急务,选将为讲武要图,而学堂又为将才所自出,莫不于此加意讲求。”寥寥数语,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如何设立军事学堂方面,有关军事学堂的领导、招生、课程设置及各种规章无不规定的详细严密,善于操作。[39]他创办了诸多层次、不同种类的军事学校,建立起自成系统的军事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从而基本满足了清末新军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