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试论郑观应的史学思想(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人民出版社 陈鹏鸣 参加讨论

    

郑观应注意吸取历史经验,尤其是外国的改革经验。他曾多次向国内介绍俄国、日本的改革经验,他说:“昔俄、日积弱之时,俄之旧主彼得,日之亲王大臣,皆肄业泰西,并聘其才德兼优之士数十人回国佐理。我国亦当筹借巨款,亟仿而行之。”[21]在《游历》篇里,郑观应特别介绍了俄国的经验:二百多年前,俄国也是积贫积弱的国家,彼得大帝见欧洲各国日渐强大,深恐外患将至,于是微服出访,遍游各国,询问利弊,延揽人才。回国之后,变法改革,振兴工商,“不二十年虎视一方,吞并弱小诸国土地日大,兵备日强,卓然为欧西首国”[22]。他建议中国也应该向俄国学习,多派王公大臣的子弟出国考察。但是郑观应并不盲目迷信西方,他认为对于西方的制度也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取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必泥古法,更何必拘西法哉?”[23]
    郑观应以为国家的盛衰在于有无人才,而当时盛行的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不仅不能培养出有用人才,相反却压抑人才的成长,他希望通过模仿西方的选人制度,设置西式学校,改革考试,力图对于当时的治学风气有所影响。
    三、“断无反诸过去制度”的进化史观由于郑观应生活在近代中国,当时的社会复杂多变,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潮交汇在一起,而郑观应又是一位思想敏锐的人,这些思潮对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使他的历史观表现出复杂多样的时代特点。在对历史的认识上,郑观应主要表现出“断无反诸过去”的进化史观,但偶尔他又会说些复三代之盛的历史退化言论以及“一治一乱”若循环的循环论;在对英雄人物的看法上,他特别强调民为邦本,表现出一定的重民思想,但他又常常过于强调个人对于历史的作用,表现出英雄史观。
    郑观应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关于历史进化的思想,他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发现,“太古之世”的时候,人民穴居野处,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与禽兽无异;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人们逐渐步入农业社会,“衣食、宫室、人伦、政治日臻完备”;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格致之学大兴,创造的财富更大,各种机器“巧夺天工”。由此可见:“世界由弋猎变而为耕牧,耕牧变而为格致,此固世运之迁移,而天地自然之理也。”[24]这实际上是说,人类社会由弋猎、耕牧到格致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弋猎、耕牧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较少,而格致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则较多,因此,这种变化是逐渐进步的。从这种认识出发,他对于袁世凯、张勋等人的复辟持否定态度,他说:“以前袁世凯总统之势力与才能,尚不足以压制全国之进步而反帝制,张勋之复辟无效,亦可为之前车。最近亦有挟武力以攘权,藉外债以填欲壑者,为犯众怒,亦终归土崩瓦裂。时至今日,断无反诸过去制度也。”[25] 这便是说,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管你有多大势力,也不能将历史的车轮倒转。由于郑观应有这种正确的历史观,所以,当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之后,虽然与他一贯主张的君主立宪制度不同,他还是在思想上接受了共和制[26]。
    在宣传历史进化的同时,郑观应还在字面上表现出历史退化的思想。他多次指出,秦汉以前是中国的黄金时期,秦汉以后,各种问题越来越多。如学校,古时候的学校是造就人才的地方,而后世学校之制废弃,导致人才每况愈下,“竟罔知天地古今为何物”[27];如民情,古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收集老百姓的意见,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愚黔首”之后,历代君主、“喜秦法之便于一人也,明诋其非,暗袭其利”[28],至使民情难以上达;如刑法,古代立法尚宽,所设不过五刑,秦汉以后,“有罪动至夷三族……大失古人清问之意”[29]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后代不如前代。不过,郑观应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他向西方学习服务的。他说后世学校不如古代,却认为西方的学校制度符合中国古代的遗意;他指责后世民情难以上达,却认为西方设立的报纸能起到沟通民情的作用,因而主张中国应早设报馆;他不满后世刑法过酷,却认为西方的做法合乎中国古制,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做法。所以,郑观应虽然要求“复三代之盛”,但他的真正目的则是要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真正如九斤老太那样认为一代不如一代。
    郑观应有时还在他的著作里表现出历史循环论的特点。在对天下治乱的看法上,他认为是一治一乱地循环变化着。他说:“夫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古今诸国莫不弱肉强食、虎视鲸吞。”“天下久合而必分,亦久分而必合。”[30]这种言论,显然是《三国演义》里的陈词滥调,但郑观应却又在其中加入“弱肉强食”的生物进化论思想。这种生物进化思想虽然不科学,但在当时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弱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机,郑观应谈论弱肉强食,是想唤起国人的危机意识,积极变法图强,故而他说:“中国当此危极之时,而求安图治,上下皆知非自强不可,而自强非变法不可。”[31]
    不过,这三种历史观并不是等量地出现在郑观应的身上,而是有主次之分的,其中进化史观是占最主要的地位,而另两种只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才出现。
    在对历史创造者的认识上,郑观应的答案是英雄豪杰。在他看来,一个地方的治乱关键在于官吏是否贤明。他说:“地方之治乱,视官吏之贤否为转移;朝廷求治,亦视用人何如耳。一县得人则一县治,一郡得人则一郡治,一省得人则一省治,天下得人则天下治。”[32]若是强调官吏的贤明与否对社会的治乱兴衰有一定的影响则是对的,但若过于强调他们的作用,便走上了英雄史观的路子。
    但是,郑观应的思想又受到传统重民思想的影响很大,他以为英雄人物不过是能照顾到公众利益,因而得到人们的支持;相反,那些只考虑到自己私利的人,不过是些昏庸之辈。他说:“国之强弱系与君相,英明者必顾公益,举直错枉,兴利除弊,国小亦强;昏庸者只图私利,举枉错直,赏罚不公,国大亦弱。”[33]国君是英明抑或昏庸,关键在于能否“顾公益”[34],即照顾到老百姓的利益。由于他有这种认识,故他赞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说法, 特别重视民心的作用。他说:“从来国运之盛衰,系乎民心之离合。”[35]又说:“天下之治乱孰为之?民心之善恶为之也。”[36]这便将民心的作用看得很高。在中国古代,这样的言论非常多,如果当历史到了近代之后郑观应谈论的依然只是这些内容,倒显得他的思想没有多少进步。不过,郑观应毕竟是郑观应,由于他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很大,所以他又能说出前人没有说出的内容。在他看来,作为君主,必须与老百姓共同享受权力与利益。他说:“君之有民,犹人骨之有肉,体之有肢,动息痛痒,一气相通。”“然蕴利生孽,不利于民者终亦不利于君。”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非君民公利不可”,“因变君民平权之政,而国始敉安”。君民公利、君民平权显然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这样,就使得他的史学思想里有了前人所没有的崭新内容。郑观应还接受了西方有关天赋人权的思想,赞同日本名士深山虎太郎的意见,他认为:“民爱生于天,天赋之以能力……于是有民权焉。民权者,君不能夺之臣,父不能夺之子,兄不能夺之弟,夫不能夺之妇。”“无论民权、共治、君权,宪法皆不可无。”[37]由此可见,郑观应的真正目的在于实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
    四、富国强兵、抵抗外侮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想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逐渐沦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咸丰十年(1860年),刚刚19岁的郑观应听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最后并病死在这里,非常震惊。他说:“庚申之变,目击时艰,凡属臣民,无不眦裂。”[38]表示出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义愤。由此他产生了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朴素想法。郑观应在其有生之年,先后经历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的入侵等多次重大事件,有见于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他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想也日渐成熟。
    郑观应对于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性有所认识,指出:“查立约诸国,最强者莫如英,而美、法与俄皆堪颉颃。然英人险诈,法人鸷猛,势力相敌,迹其离合,实系安危。俄则地据形胜,兵严纪律,惟以开疆拓土为心,向为诸国所忌,而尤为中华之所患。”近代史上自从林则徐首次指出俄国是中国之大患之后,一些有识之士均对此表示赞同,而郑观应所言尤为深刻。他说:“俄国地广兵强,志在兼并,方诸列国,无异嬴秦。观其用兵于回部以西,恣其蚕食;通市于回部以北,潜欲鲸吞。复乘发逆披猖,遂与喀什噶尔酋长霍璧立约通好,俾彼恃有外援,甘心叛逆,抗拒天朝。由是据伊犁,并霍罕,心怀叵测,更宜思患豫防,善为之备。”[39]将当时的世界形势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相比,显然是不准确的,但这实际上是当时思想界的一个共识,许多人(如王韬)都有过类似的说法。郑观应又说:“防英乎?防法乎?防俄乎?曰:防俄宜先。”为什么这样说呢?他以为,俄人包藏祸心已非一朝一夕,咸丰八年(1858年)的时候,曾乘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机会,侵略了我国东北的大片领土,从这种乘人之危的做法上,可以看出其狼子野心。“近来造西伯利亚铁路,由彼得罗堡直达珲春。查铁路之造,虽所以便用兵,亦所以兴商务。是以各国铁路大都造于繁庶之区。今俄人独不惜巨款造于不毛之地,非有狡谋更何为乎?故曰防俄宜先也”[40]。他并特别指出,俄国将会首先侵略我国东北地区,再兼顾新疆。果然,此后不久,俄国先是策动蒙古封建主的分裂活动,后又侵略新疆并制造分裂活动,历史事实证明了郑观应的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如何对付俄国的威胁呢?郑观应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起初,他迷信万国公法之类的国际法:“将中国律例,合万国公法,别类分门……大会诸国,立约要盟,无诈无虞,永相恪守。敢有背公法而以强凌弱,藉端开衅者,各国会同,得声其罪而共讨之。”[41]他天真地以为一旦如此,就能使中国免受列强的侵略了。后来,他逐渐认识到这种做法并不可行,又产生了“远交近攻”联英拒俄的设想。可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后,“始知英之不能为我援者”,转而提出“联俄以制英”的设想[42]。及至1900年撰写《盛世危言》八卷本的时候,郑观应的思想更加成熟了,他明白列强的侵略本性是相同的:“俄瞰于北,英睒于西,法瞵于南,日眈于东……各国莫不讲求武备,诈力相角”,中国只有立即变法自强,才能抵御外侮,“我中国纵得强邻保护,亦不可有恃无恐。急效俄之彼德、日之明治,变法自强”[4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