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反传统与当代的文化热》一文,是胡思庸先生提交到在北京召开的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论文,后收入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该讨论会论文集中,并发表在《中州学刊》1989年第4期上。该论文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态度与方法问题,并对当时文化研究中出现的某些倾向,从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树立健全的开放心态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五四以来,我们为了追求西方现代化,冲破旧思想的牢笼,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且几十年一贯地反复扫荡。主流是好的,但也有盲目的非理性的破坏,例如文化大革命等。一味地破坏,这不是五四先驱者的本意。我们还有一种“矫枉过正,不过正就不能矫枉”的哲学,这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是必要的。不能超过了限度,凡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真理也有一定的适用边界。孔子说“过犹不及”,这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合理一面。 胡思庸先生治学严谨,主张文不虚发,加之有十年的时间主要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任院长,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发表的著述不算多。但学界同仁公认,他的文章是高质量的。著名的老一辈史学家荣孟源先生曾对郑永福说:“胡思庸有几篇好文章”!当这话传到胡先生耳朵里时,他无比兴奋、欣慰,感到这是对他学术生涯的最高褒奖。他对郑永福说:“有的人一生可能‘著作等身’,并不见得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对我来说,有这样的评价,知足了!” 胡思庸先生长期在大学里从事教学工作,他学术造诣深厚,治史严谨缜密,态度谦虚谨慎,对学生谆谆善诱,严格要求,悉心指导。他常对学生和青年教师谈的有两句话,一是“文不虚发”,要求他们学习要脚踏实地,研究要有真知灼见。另一句话是“有所不为”,意思是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尽量屏弃对名利地位的追逐,才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这两句话胡先生一生当中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文不虚发”,他无疑是做到了;“有所不为”在他身上同样有突出的体现。河南的社会科学学界中,胡思庸先生是在全国有较高学术地位的顶尖学者之一,但他不是省管专家,更不是国管专家,也基本没有获得过什么科研奖励,他对此从来没有发过怨言,不为名利所累。当了社科院院长之后,他公正廉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平等待人。他鼓励学生不为一些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所动时,常常引用他的老师嵇文甫先生数十年前的一段话要学生引以为诫:“我们应该知道,学术的确是国家民族的精神命脉所系,学术救国决不是一句好听的单方面话。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一到了所谓‘学绝道丧’,所谓‘上无礼,下无学’,一到了大家都‘不悦学’,不尊重学术,不尊重学者,那就是必亡的征兆。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精神堕落了,腐化了,不肯向上,不求进步;什么原理原则,正当不正当,都不管了。于是乎卑污苟贱,乱闯瞎碰,混、混、混……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呢”?(嵇文甫《纪念李敏修先生》,《嵇文甫文集》中册第390页)这些都是他留给他的学生们的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