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文佛典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仅论述了大量的佛教教义或理论主张,而且记载了许多佛教外的思想文化内容;不仅描述了佛教发展的历史情况,而且论及了与佛教相关的其他派别的情况。在这些内容中,婆罗门教的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婆罗门教在印度古代历史上影响巨大,与佛教关系密切。这两个宗教的思想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古代印度宗教文化的主要内容。本文侧重对古代汉文佛典中记述的婆罗门教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及研究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一、不同种类佛典中的记述在古代印度,历史上通常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有着久远的历史,先于佛教而出现,而且对佛教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因此,佛教文献中有许多与婆罗门教相关的内容。佛教传入中国后,这些内容也随之传入,在古代汉文佛典中都有表现。记述或载有婆罗门教思想的有关汉文佛典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印度佛教中的一些经论等。这类佛典中有关于婆罗门教思想的内容,它们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其中既有印度小乘或早期佛教的经和论,也有大乘佛教的经和论,还有一些印度佛教僧侣写的对有关佛典(经或论)的注释。 在小乘(或早期)佛教的经中,阿含类经就有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中阿含经》卷第十九中说:“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有一梵天住梵天上,生如是邪见:此处有常,此处有恒,此处长存。”这里面讲的梵天就是婆罗门教信奉的主要神之一,文中所谓的“邪见”是婆罗门教主张的常恒观念。再如,《长阿含经》卷第十六中在描述一些婆罗门时,谈到他们“异典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善能分别,又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这类内容涉及的是婆罗门教所信奉的经典以及有关宗教活动的情况。 在小乘佛教的论中,也有记述这方面内容的佛典。如《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十三中说:“以明咒声体是常故,谓诸明论,无制作者。于中咒词,自然有故,能为定量,唯此非余,为明论声,独是常性,为许一切声皆是常。”这里涉及的是婆罗门教中的弥曼差派的声常住论。再有,在小乘佛教的《成实论》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如该论卷第三中说:“陀罗骠等六事是优楼佉有,二十五谛是僧佉有。”这里讲的“六事”是婆罗门教中胜论派的六句义理论,“二十五谛”则是婆罗门教中数论派哲学的基本概念。 在大乘经中,也有这方面的佛典。如《大般涅槃经》(北本)卷第三十九中说:“佛言:婆罗门,汝性常耶是无常乎?婆罗门言:我性是常。婆罗门,是性能作一切内外法之因耶?如是,瞿昙。佛言:婆罗门,云何作因?瞿昙,从性生大,从大生慢,从慢生十六法,所谓地水火风空,五知根眼耳鼻舌身,五业根手脚口声男女二根,心平等根,是十六法。从五法生色声香味触,是二十一法。根本有三:一者染,二者粗,三者黑。染者名爱,粗者名瞋,黑名无明。瞿昙,是二十五法皆因性生。”这里讲的婆罗门教的理论是数论派的学说,是对二十五谛的一种记述。 在大乘的论中,记述这方面内容的佛典较多。如《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中说:“韦陀中略说有三义:一者咒愿,二者称赞,三者法则。”这里说的“韦陀”就是最早记述婆罗门教有关思想的文献。文中谈到的“三义”是作者概括的吠陀(韦陀)的主要内容。再如,《瑜伽师地论》卷第七中说:“妄计最胜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婆罗门是最胜种类,刹帝利等是下劣种类;婆罗门是白净色类,余种是黑秽色类;婆罗门种可得清净,非余种类;诸婆罗门是梵王子,从大梵王口腹所生,从梵所生,梵所变化。”这里记述的是婆罗门教的基本观念,即婆罗门种姓至上的观念。 佛教一些著名的论出现后,有不少印度僧人对其作注释。这类佛典中对婆罗门教的思想也有不少记述。例如,鸠摩罗什汉译的《中论》即是如此。他译的《中论》中不仅包括龙树的偈颂,而且包含了占有较大篇幅的青目的解说。龙树在《中论》卷第一开始的偈颂中提出了“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著名观念,其内容虽然涉及婆罗门教的有关思想,但没有点明实际的内容。而青目在随后的释中则明确指出了具体的内容,如青目说:“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这里举出的“从大自在天生”、“从韦纽天”和“从世性生”都是婆罗门教中的事物产生理论。再如,《广百论释论》也是与汉译《中论》情况类似的佛典,该典是护法对圣天所著的《广百论本》所作的注释性著作,其中有涉及婆罗门教思想的内容。护法的有关论述较为具体和明确,他在《广百论释论》卷第九中说:“数论者说,一切因中果体先有。此亦不然。生果显果,故说名因。果体本来已生已显,因便无用。……胜论执多实为因,积集共生一合德果。阙众缘时未有合德,由是故说此时无生;具众缘时已有合德,由是故说彼时无生。”此处,护法在批判婆罗门教的观念时,明确点出了数论派和胜论派。 第二类是中国佛教僧侣等撰述的一些文献。这些佛典中也有不少关于婆罗门教的记述。其中既有中国僧侣直接撰写的阐述佛教义理的一般性论著,也有他们所作的对一些印度佛教论的注或疏,这类注或疏占有相当比重。 在一般的论著中,如隋代高僧慧远所撰的《大乘义章》卷第六中就曾论及婆罗门教的观念,文中说:“复有人说,自在天王是世界主,造作天地一切万物,万物灭时天还摄取。”这里说的“自在天王”就是婆罗门教中信奉的主要的神。另外,《大乘义章》卷第六中还提到了婆罗门教中的数论派,说“如僧佉经说,迦毗罗仙,得世俗禅,发宿命通,能知宿命。”此处的“僧佉经”就是指数论派的根本经典,而所谓“迦毗罗仙”则是指传说中数论派的创始人。 这类论著中还有窥基所撰写的《大乘法苑义林章记》。在这一文献卷第二中,窥基说:“大类外道,别有六计:一数论,二胜论,三明论,四声显论,五声生论,六顺世论。”这里面的外道,除顺世论外,基本上是属于婆罗门教中的派别或理论。 在对印度佛教论的注或疏中,较著名的有唐代普光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光记》和隋代吉藏的《百论疏》。 《阿毗达磨俱舍论光记》中就记述了婆罗门教中的胜论派的理论。如该记卷第二十二中说:“胜论外道有六句义:一实、二德、三业、四有、五同异、六和合。或有说十句义。”此处记述的是胜论派的基本理论体系--句义论。所谓“六句义”说是胜论派最早经典《胜论经》中提出的理论;所谓“十句义”说是胜论派后来产生的著作《胜宗十句义论》中提出的理论。 《百论》是提婆破斥印度外道的著名论著。《百论疏》则是吉藏对《百论》中内容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该论中大量记述了印度佛教之外的各种学说。其中提及属婆罗门教的主要派别也是数论派和胜论派。如该疏卷第六中说:“僧佉、卫世,盖是外道之宗,盛行天竺。僧佉经十万偈,二十五谛为宗,以神为主谛。卫世师经亦十万偈,用六谛为宗,亦以神为主谛。”这里说的僧佉、卫世就是数论派和胜论派名称的梵文音译。文中说的二十五谛和六谛(即六句义)分别是数论派和胜论派的基本理论学说。但文中所谓的神不是指创始神,在胜论中主要指人生命现象的主体(阿特曼),在数论中则主要指对事物产生起某种作用的精神性实体(神我)。 |